目前我國中小學階段幾乎沒有涉及農業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中小學生特別是城市學生對于農業基本知識基本處于完全不了解狀態。而作為農業教育的中堅力量---農業中高等院校的發展一波三折。我國的中等農業教育始于1958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當年全國就興辦了2萬多所農業中學,目前我國中高等農業院校的前身多基于此。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教育遭到極大破壞。直到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發布后,農業院校才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1999年高校制度改革后,很多農業高校被綜合大學合并,涉農專業邊緣化,農業教育再次走下坡路。總覽當前的農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絕多數地區的農村教育基本上是單一的普通義務教育。完全照搬城市教育模式,教育的內容完全是為升學準備,沒有任何農業生產技能方面的內容,不能升入高等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回到農村后,既缺乏建設農村的思想準備,又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能,逼著這部分勞動力進入城鎮打工,加入到農民工隊伍。
(二)中高等院校涉農專業邊緣化,培養模式缺乏創新。近年來涉農類專業的招生數呈逐年減少態勢,生源基本全部來自農村,還需要降分調劑,在同類院校中招生分數普遍偏低,即便是中國農業大學,在985院校里招生分數也是最低的。使得相關院校普遍選擇壓縮農業專業,增設非農專業。據統計,傳統的涉農專業所占的比重已經低于30%。同時,農業院校教學水平舉步不前,采用的教材有些還是上世紀編寫的,普遍缺乏專門的實驗基地,脫離農業生產的實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生產與教育相結合。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既沒有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理論知識,又缺乏實踐經驗。
(三)涉農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形勢嚴峻,人才流失嚴重。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不再安排大學生統一就業,隨即政府部門開始控編,農業部門包括各級農科院(所)、鄉鎮農技推廣部門的編制全部都是只縮不增。這就使很少有農業專業的畢業生能夠有機會到這些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的部門就業。隨著七、八十年代科技人員不斷退休,這些部門的科技人才后繼不足,甚至出現較大的斷檔。除有一小部分畢業生進入了涉農企業工作外,多數人轉行到其他行業,幾乎沒有人自愿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四)各種成人教育和短期的技術培訓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借助項目實施開設了各種培訓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授課的時間短,內容脫離實際,授課形式呆板,效果并不理想。同時,能夠參加培訓的人員以農村留守婦女、老年人為主,他們的文化水平極低,多數是文盲、半文盲,對這類培訓既沒有興趣,也聽不懂。這些人或者是迫于村干部的面子勉強參加培訓,或者是為領取物資補助而來。有的地方閑居在家的婦女、老人為了拿到聽課補助,甚至組團到各村參加培訓,號稱“聽課團”。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實施的主體——“人”,包括基層涉農部門和鄉鎮的工作人員、村干部、農民和投身農業生產的城里人等。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討論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在當前農村已經普遍缺人才、缺勞力的情況下,只有系統普及農業基礎教育,才能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農業知識,掌握生產技能,才能培育一支有農業情懷,有歷史使命感,能扎根農村的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
第一,本著培養新生代基礎農業生產人員的目的,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因地制宜增設農業生產基礎知識教育。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教學和實際的聯系,培養學生對現代農業的感知和興趣,提高他們參加農業生產的能力。讓義務教育結束后回鄉的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生產技能,自然融入到農業生產中去,成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勞力。
第二,本著培養中等農業技術人才的目的,加強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要保證在不同耕作制度的地區至少有一所以上完全免費的農業職業學校,這種職業學校一方面具有吸納義務教育結束后沒有升入高中或其他職業中專的初中畢業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從事農業生產的中端農業勞動力隊伍,讓他們掌握先進的耕作、養殖、駕駛農機具的能力;再者,為高等農業院校輸送人才。借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驗,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要有保送、推薦優秀人才進入高等農業院校學習的資格,高等農業院校要對這類學校的制定優惠招生培養計劃。
第三,本著培養高等農業技術人才的目的,加強對中高等農業院校教育培養機制的改革,增加教學實踐。給予農業高校、學生在教學經費、生活補助、科研、就業等方面一定的財政和政策上的支持。與時俱進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突出學科特色和優勢,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基礎性、針對性。增設實踐基地,強化教學實踐,增加實踐時長。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院校聯合辦學,接收學生實習實訓。
第四,本著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的,加強對各類農業培訓資源的整合,建立長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將組織、勞動、科技、農業等部門的農業科技項目整合集中到相對更加專業的農業部門,增加技術培訓的時長和資金投入,確保培訓實效。充分利用農廣校等培訓機構,通過對致力于農業生產的中青年農村勞力進行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生產技能,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第五,擴充縣區級農業部門和鄉鎮農技站的編制,讓農業院校的畢業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農業服務領域。改革選人用人制度,建立人才引進、選拔、培養制度。完善農業部門學科和人才梯隊建設,培養重用領軍人才。完善農技人員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審制度,針對農技人員的特殊性,提高工資待遇和補貼,增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農業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