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玉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 作者:張玉玲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27 錄入:王惠敏 ]

——淺析成都的鄉村文化建設實踐

田成方、樹成簇、水成網,川西平原千里沃野、美不勝收。

花一程、林一程、水一程,天府之國田林交錯、變幻多彩。

山美、水美、人更美;風景美、環境美、文化更美。新時代,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成都市的鄉村充分依托當地自然條件、深挖傳統文化,大膽創意,不斷創新,不僅努力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而且在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積極探索,更在文化經濟深度融合中做出實踐,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養,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理念變化: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2月12日,農歷臘月二十七,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向全體村民和全國人民拜年。戰旗村由此為全國所矚目,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戰旗村40年堅守集體經濟的奮斗史也廣為知曉、傳誦。

從小土窯到鄉村十八坊,集體經濟從無到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7年戰旗村集體資產達46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46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053元。“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戰旗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也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建起了戰旗文化廣場、農民夜校、社區小廣場、戰旗黨群活動中心等文化活動陣地;還開設獨具特色的美食技能培訓班、布鞋制作班、蜀繡班、古箏班、太極班、廣場舞班等,豐富村民生活、提高文化技能。僅僅是歌舞,戰旗村就自發形成了3支公共文化服務隊,有編排各大文藝匯演節目的歌舞隊,有中老年婦女組織起來歌舞隊,還有每天跳“壩壩舞”的歌舞隊。

戰旗村的實踐充分表明:鄉村文化不僅要“送下去”,更要“種下來”,讓老百姓當主角,充分激發鄉土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群眾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鄉村文化才會根深葉茂。

鄉村曾經是中國文化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家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維持鄉村秩序、加強鄉村治理的重要基礎。十九大報告指明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通過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提振農民的精氣神,增強農村凝聚力。

成都市認識到除了吹拉彈唱、蹦蹦跳跳、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外,農村文化建設中重要的功能是破除了居民傳統陋習,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思想文化陣地和倡導誠信道德規范,助力建設美麗、和諧的新農村,只有精神文化生活搞好了,人們才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只有從精神狀態上煥發文明向上的新風氣,才能凝聚振興鄉村的內生動力:

有的村積極開辦道德講堂,堅持傳承優良家風 涵養時代新風;有的通過“身邊好人”“十佳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兒媳”“孝老敬老戶”等評選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村民自發組織起來,身邊人說身邊事,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有“顏值”,更要有“內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

大邑青霞幸福公社,依托幸福講堂,每周邀請一位行業精尖者,設計師、藝術家、手工匠人、美食家、旅行家、職業達人等來交流,提高社員的文化素質;舉行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鄰里文化,鄉村田園手工創意集市——幸福攤攤、茶藝交流活動——幸福千家茶、每人一個拿手菜——幸福壩壩宴等,為社員創造聚集交流的機會,文化氣氛其樂融融。

業態變化:“文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青瓦、土墻的林盤,是成都平原獨有的、悠久的鄉村居住形態。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投入6000萬元,實施川西林盤修護項目,建成占地77畝明月新村,成為城鄉跨界融合的“新形態”:大力發展鄉村文創產業,通過建設用地招拍掛和租賃閑置農房院落等方式引進藍染、陶藝、篆刻、藝術咖啡、劇場、音樂酒館、美術館和主題民宿等40多個文創項目,多元化的文創產業集群塑造了明月村文藝鄉村新面貌,帶來了人氣和商機;大力發展特色旅游產業,依托“茶山竹海明月窯”等特色資源,由村委會牽頭村民入股,成立明月村鄉村旅游合作社,推出茶園采摘、竹林挖筍、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體驗、美食品鑒、家庭旅舍等項目,打造出集家庭農場、林盤民宿、農事體驗、研學課堂于一體的旅游新業態。

由此,帶動明月村“茶山竹海”特色農業興旺起來,2000余畝有機茶葉基地、7000余畝雷竹園區的特色景觀既構成了良好的生態本底,又是村民的收入來源。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8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總收入超9000萬元。同時,村民通過出租閑置院落、入股鄉村旅游合作社、創業就業等途徑拓寬了增收渠道,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0327元,同比增長15%。

像明月村一樣,成都已啟動100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到2022年,將全面完成1000個川西林盤整治,要求一方面圍繞地域文化挖掘、風貌景觀塑造、內部功能完善,保留原生態川西林盤韻味,體現傳統的川西民居風格;另一方面要按“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加速推進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態資源保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文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文化豐富鄉村特色旅游內容,助力鄉村產品和產業全線提升,對接現代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成都是“農家樂”發源地,一三產業互動,塑造了城鄉融合的新形態,也創造出休閑農業綜合經營性收入全國第一的佳績。如今,創新和創意讓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把一處處自然山水變成一幅幅創意畫卷,成都形成了“旅游+農業”、“文化+農業”、“服務+農業”、“互聯網+農業”、“雙創+農業”、“生態+農業”等6種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業附加值,也不斷升級休閑農業,促進農戶持續增收。去年,成都鄉村旅游總收入261億元,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53%;成都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超過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從五年前的2.36:1縮小到現在的1.92:1,顯示出成都統籌城鄉的發展成效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后勁。

路徑變化,“非遺+”拓展鄉村特色產業

成都崇州市道明鎮是歷史悠久的竹編之鄉,道明竹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竹編手藝在這里代代傳承。但長期以來靠編竹筐、花籃等低附加值產品而生存的工匠們不僅收入低微,也令這門手工藝的傳承面臨困境。

為擺脫困境,崇州市于2012年主動與中央美術學院對接,創建“學院+農戶+基地”的產業運作模式,為推動傳統產業走進現代生活做出積極探索。去年,“竹里”竹藝村的建設更找到了非遺特色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竹里”像一個被竹林包裹的“8”字,圓形小青瓦房與周圍的竹林、樹木,與遠山、田野相得益彰。走進“竹里”,游客可以聽風賞竹、烹水品茶,還能欣賞當地竹編匠人創造性的手工藝品。道明竹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丁春梅的工作室就在這里,前店后廠,吸引游客參觀和購買,她的“丁知竹”品牌設計系列產品已經被不少高檔酒店、商場相中并訂購。丁春梅表示,當市場擴大,竹編的附加值提升,特色產業做大,工匠的收入水漲船高,傳承這門手藝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經歷曲折、“起死回生”的還有唐昌布鞋。成都郫都區戰旗村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脫胎于明朝時期的包邊千層底布鞋,需要經過32道工序方能完成。但在現代潮流中,穿布鞋的人越來越少,1998年郫縣制鞋廠倒閉了。2000年,賴淑芳拉上80多歲的老母親和自家姐妹3人,傾盡全力湊了4000元,盤下一個40平方米左右的店鋪,買了兩臺納鞋底的縫紉機,再加上3個老手藝人,重新做起布鞋,成為唐昌鎮唯一堅持做手工布鞋的廠家。但到了2013年,隨著店里的老師傅逐漸老去,年輕人又不愿學藝,加上布鞋成本高、利潤少,買鞋的也多是鎮上老人,只能賺些手工費糊口,賴淑芳無奈之下,打算把庫存的鞋子賣完后就關店了。

“不想讓布鞋倒在我們這輩上。”2014年,賴淑芳的兒子艾鵬決定從國企辭職,跟隨母親繼承布鞋文化,開了淘寶店“唐昌布鞋”,穩定了銷售。2016年,又傳來好消息:唐昌布鞋獲得“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買了一雙唐昌布鞋后,網上布鞋的訂量比往年同期銷量翻了幾倍。

艾鵬對非遺布鞋有了更多的信心,將開設集生產、加工、展示、銷售為一體的體驗館,帶動當地就業、發揚傳統手工藝;數十位殘疾人士也已完成技術培訓,將加入制作“唐昌布鞋”的隊伍;還要將布鞋和蜀繡、棕編等非遺元素結合,設計一些符號年輕人審美的新款式,為布鞋尋找新出路。

布鞋、竹藝、木工、雕塑、彩繪等農村的傳統技藝,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在現代社會日漸衰敗,但也正是有這些傳統文化的存在,鄉村才有根基和魅力,鄉村文化才燦爛和多樣。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類非遺聯系千家萬戶、遍布城鎮村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帶動鄉村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因此,鄉村振興中,不可忽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要用現代的、靈活的、市場的形式和載體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讓鄉村文化保護與鄉村文化產業培育相得益彰,實實在在地增加農村群眾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幸福感和“獲得感”。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達25億人次,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旅游成為扶貧和富民的新渠道。

產業的發展,讓各地有實力、有自信去深挖當地的文化,推動鄉村文化的復興。成都溫江區探索著深挖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內涵,讓農耕文明煥發新活力,2005年以來,開展了非遺的普查工作,申報獲批了省級非遺項目“蛾蛾燈”,市級非遺項目溫江滴窩油釀造技藝、溫江酥糖制作技藝、永盛牛燈、川派盆景盤扎技藝等。通過對溫江滴窩油、溫江酥糖等一批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再造、包裝、設計、推介,讓埋沒于民間的非遺產品以嶄新的面目和現代化的氣息示人,提升了產品的市場價值。

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既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傳承傳播,提高文化自信。在此過程中,非遺等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關鍵在于創新,注重打造歷史文化體驗,讓歷史文化融入生活、走進現實,使人們在實踐體驗中進一步認識歷史、傳承智慧,以推動沉淀在文物保護中的文化資源真正留下來、活起來,變得靈動。同時,要重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獨有的歷史記憶和思想表達,充分發掘鄉村傳統文化的底蘊、精神和價值,并賦予其時代內涵,發揮其在凝聚人心、引導村民、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撐和道德引領。

人員變化,新村民讓城鄉從二元到一體

馬嘶是一位青年詩人,他的夢想是做一家以弘揚“耕讀傳家”為理念的現代鄉村公益書院。去年他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開設了“三徑書院”,成為竹藝村“新村民”的代表,他打算引進一些作家的新書發布會,再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書院和竹藝村。

綠水青山,詩情畫意,成都著力打造“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城鄉新形態,形成新的田園文化,以安居、樂業、家園為目標,按照新老村民共創共享幸福美麗新鄉村的定位,成都的一些鄉村引入藝術家和文化創客,形成文創項目聚落和文化創客集群,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成為“新村民”。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批涌入城市,鄉村一度出現了荒置、“空心”等問題。沒有人才,鄉村振興也就沒有“人氣”,沒有“人氣”就意味著沒有活力,鄉村發展也就沒有“發動機”。相對于城鎮,農村存在不少差距,尤其在人才、資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短板明顯。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僅占8.3%,小學及以下的占43.4%,實用型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的7%。鄉村振興必須實施人才協同戰略,新老村民互助融合、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能系統解決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落后的現狀。

近十幾年來,成都市不斷深化土地綜合整治實踐,探索出了“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微田園風光和生態化建設”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模式,極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成都市還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融入土地綜合整治中,充分保護梯田、溝渠、河流等生態資源,尊重地域特色和鄉土人文,將川西林盤、田園風光留在房前屋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樣,鄉村的綠水青山正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理想之地、健康養生的歸宿之所,鄉村中那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田園村落、特色小鎮將成為新財富積累的落腳點,鄉村成為井噴式消費之地。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充分發揮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優勢,能吸引社會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鄉村,或是作為創造者,或是作為消費者,以其自身的方式帶動鄉村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承,為鄉村注入新動能。

“新村民”帶來了資金、理念、品牌、資源、新的生活方式,以新的發展理念和視角,把城市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態文明帶回鄉村,為鄉村創造了更多的發展紅利;“新村民”以自己學識、專長、技能、文化、影響,成為鄉村的“魅力權威”,協調解決村里人的困難,帶領和幫助村里人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美好生活需要;“新村民”還參與鄉村治理,推進新村民文化和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提升鄉村居民參與治理鄉村事務的能力,新老鄰里和睦互助,讓鄉風平添了更多的安逸與文化,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化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當然,“新村民”在土地、戶籍、醫保、社保等制度方面的機制還要進一步完善,使農村創業的環境更和諧,塑造村莊的現代化風貌,才能讓“新村民”大力將現代文明的因子引入鄉村,對傳統鄉村的各種要素進行重新整合,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農村轉變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全面發展的有機整體,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成都商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伊人a和欧美伊人和a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