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重視文化建設,既是留住“鄉愁”,也是為整個鄉村振興提供生生不息的動能。
賦予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
“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追求。基于歷史和現狀,傳統的“三農”出現重產業輕文化的現象 ,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就要在認識上進行調整,把文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城鄉發展不平衡,突出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從統計數據看,2013至2016年我國城鄉人均文化消費差距在5倍左右,遠遠高于城鄉收入差距。在鄉村文化供給體系中,貧困地區又較欠缺。貧困地區不僅是物質貧困,更是文化貧困。根據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抽樣調查,農村人口的閑暇時間增多,約六成農民一天的平均閑暇時間在3小時以上,但文化消費卻較單一。有81.56%的農村人口選擇看電視,45.57%的選擇打牌。
把文化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把人文理念融入鄉村振興行動各類規劃。在當前的大多數鄉村地區,鄉村振興的浪潮儼然興起,但是主要的考慮集中在產業、人均收入、基礎設施,文化建設、人們的精神需求等屬于“空白地帶”或者點到為止。而從遠期來看,無論是鄉村總體規劃、土地綜合利用規劃,還是產業規劃、交通體系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都要做到有文化考量、有文化表現。
把文化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行動考核體系。切實加強政府部門對于文化建設的整體職責,將文化建設納入重點工作目標管理考評,作為考核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指標。
打造中國氣派的鄉村文化
文化是靈魂,文化是根基。鄉村振興要打造充滿生機、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氣派的鄉村文化。
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促進傳統鄉村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筑牢鄉村文化陣地。活動要有平臺,文化要有陣地。按照國家公共文化建設的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場地設施建設;堅持精準有效,下大力氣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有沒有”和“好不好”的難題,既要解決“量”更要解決“質”的問題,以精準的路徑補齊短板,用心、用情搞好鄉村文化建設,在完善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基礎文化設施同時,要建設好公共文化+互聯網的主陣地。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湖南鄉村文化資源數量豐富、類型齊全、品位較高、底蘊深厚、鄉土氣息濃郁、綜合效益顯著。湖南可以開發鄉村旅游特色商品。可制作小農具、根雕、石雕等多種手工藝品,積極挖掘和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以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
讓農村群眾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
群眾是文化的服務目標,也是文化的創造者。鄉村振興的文化建設要尊重農民群眾的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的守護者和建設者。
尊重農民的文化創造精神。鄉村生活是鄉村文化的活水源頭,農村群眾是鄉村文化最具活力的創造者。因此,農村不應該只是城市文化、舶來文化的承接地,農民也不可能總是被動地接受“送下鄉”文化的接受者。要充分尊重和發揮農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生產更多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提供人民精神生活中凸顯地方特色的“綠色”文化產品。
教育培養新一代鄉村文化建設者。加強教育引導、典型示范,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通過挖掘、培訓、引進的模式,起用一批具有文藝特長的鄉村文化建設者,充分依靠“新鄉賢”、民間文化明星的引導作用,使得冒熱氣的鄉土文化成為時尚文化。地方政府并出臺配套相關的人員獎勵機制, 努力打造一支愛農村、懂農民的“三農”文化工作隊伍。
作者單位:王克修 省委黨校、李勇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8年11月0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