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史鐵丑等:歐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

[ 作者:史鐵丑?李秀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12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農地撂荒伴隨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發生在歐洲。耕地撂荒嚴重影響農田土壤、糧食生產等方面, 且在中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該文總結了歐洲耕地撂荒的定義、規模、驅動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對比分析了中國耕地撂荒的現象、成因和今后應該重點研究的內容, 以期對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20世紀后半葉, 全球山區人口持續減少, 出現大面積土地退耕現象[1], 直到今天, 歐洲、地中海地區、北美、日本等國家棄耕撂荒現象仍在持續。1995年世界糧農組織 (FAO) 給撂荒耕地的定義是“至少5年沒有被農業生產或其它農業目的利用的可耕地”。2011年土地整理與土地儲備國際研討會給土地撂荒的定義包括:“沒有使用的可耕地”, “2年或2年以上沒有耕種的農地”, “沒有時間限制的很長時間處于撂荒的可耕地”, “法律規定前一個耕種季節沒有耕種、第二個耕種季節初始仍沒有耕種的可耕地”, “具有農業或林業能力的土地沒有正常理由而不耕種, 或者是因為管理或維護不當而導致破壞的可耕地”。綜合國內外對撂荒地的定義及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 在我國, 耕地閑置1年以上、不能創造農業價值就稱為撂荒地。有關中國棄耕現象的文獻很少, 世界各地區有關耕地撂荒的研究以歐洲最為全面和典型, 因此, 分析歐洲耕地撂荒的歷史、原因等問題, 可以對中國耕地撂荒的研究有所啟示。

1、歐洲耕地撂荒研究

1.1 歐洲耕地撂荒現象

農地棄耕在20世紀初慢慢開始, 自50年代逐漸增加。農地棄耕發生的區域主要是西歐的山區、廣闊的草原及東歐土壤貧瘠、難以開發的區域。2008年, 歐洲聯合研究中心發布了對歐洲耕地撂荒 (Farmland Abandonment) 的詳細研究報告, 認為近30年來, 歐盟大多數國家的農地使用面積顯著下降, 這歸因于農地棄耕, 另外的土地利用變化是由于植樹造林和轉為建設用地。農地棄耕的增加吸引了國內和歐盟政策制定者的關注[2]。

歐洲關于耕地撂荒的研究較多。在烏克蘭西部, 耕地撂荒廣泛存在, 2008年撂荒率達56%。1991年后, 社會主義時期利用的耕地共有6 600km2 (30%) 撂荒。耕地撂荒率因海拔和坡度而不同, 在海拔200~400 m最高 (>35%) , 在海拔1 100~1 200m最小 (<2%) , 在緩坡和平坦地形區撂荒率也較高[3]。在保加利亞, 共有1 053 202 hm2的1 996 701塊土地撂荒, 在摩爾多瓦土地全部撂荒, 而在丹麥幾乎不存在土地撂荒。在英國至今沒有撂荒的區域;在法國, 農地有2 924.10萬hm2, 撂荒面積為49.76萬hm2, 撂荒比例為1.6%, 1993-2003年撂荒地減少了22%, 主要被城市用地或林地占用;在德國, 撂荒面積約25萬hm2;在人口稠密的荷蘭, 撂荒地面積接近零;在意大利, 土地撂荒被看做是一個嚴肅和復雜的問題, 撂荒率從利用農地的2%增至10%;在希臘, 土地撂荒問題嚴重, 118 251個農場的236 518hm2耕地沒有耕作, 相當于希臘耕地面積的7%;在立陶宛, 2004-2005年估計有50萬~60萬hm2農地沒有耕種[4]。

易受撂荒威脅的土地類型:在英國, 高山地區未經改善的、天然和半天然的草地受撂荒威脅最大;在法國, 草地和傳統果園以及非常干和非常濕、不適合機耕的土壤最易受撂荒威脅;在德國, 草地以及貧瘠的土壤和山坡地最易撂荒;在希臘, 受撂荒威脅的除了耕地還有粗放利用的牧場以及多山的、非灌溉區和偏遠的島嶼;在意大利, 草場和非常干的土壤類型最易撂荒;在立陶宛, 草場以及濕土、沙土和其它貧瘠的土壤最易撂荒;在捷克, 鄉下果園及重型機械很難進入的潮濕草場土最易撂荒[5]。

1.2 歐洲耕地撂荒成因

關于農地撂荒的驅動因素, Benayas認為首先是社會經濟因素的驅動, 如農村居民遷入到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的新地區;其次是生態驅動因素, 如海拔和土地管理不當導致土壤侵蝕[5]。Prishchepov研究了俄羅斯1990-2000年的農地撂荒情況, 認為主要原因是糧食產量較低、人口密度小[6]。Stokstad研究了挪威北部的土地撂荒情況, 認為財富少的農民更易撂荒耕地;農場的大小, 包括承租的和自己的耕地, 對農民棄耕的決定更加重要[7]。地中海地區耕地撂荒的原因包括:環境因素、地理位置、農業結構、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Gellrich研究了瑞士山區耕地撂荒情況, 認為土壤耕層淺薄、陡坡和道路設施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影響因素[8]。

歐洲的農地退耕取決于區域和時期。每個地區特殊的農業狀況是歷史、地理、人口、經濟等因素作用的結果, 棄耕原因通常是這些因素的組合, 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2]。為了評估棄耕地, 有必要考慮特定的時期和地區。考慮時期很重要, 因為一些農地棄耕因素直接與農業政策相關, 如農產品價格或投入成本;農地棄耕也與社會、歷史和經濟因素有關,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各不相同。新成員國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農場大小、土地私有化、市場組織不同, 則農地棄耕狀況也不同[2]。

1.3 歐洲耕地撂荒的影響

土地撂荒對國家的影響方面存在兩種觀點:部分學者認為土地撂荒對區域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很小, 如保加利亞、瑞典等;部分學者認為土地撂荒對國家的影響較大, 如塞浦路斯, 消極影響主要包括農業部門對GDP貢獻降低, 從鄉村到市中心居民的流動沒有嚴格限制, 其它經濟部門的農地利用受到影響。通常, 很難建立撂荒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因為一系列的政策可能會決定是否發生土地撂荒[3]。

2、中國耕地撂荒研究

2.1 中國耕地撂荒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 近20年來我國出現耕地撂荒現象并有相關調研或報道的研究地點多達161個, 涉及107個縣 (市) , 遍布全國21個省 (區、市) 。例如, 2000年安徽省土地撂荒面積為9萬hm2, 占總面積的1.2%, 生產條件較差的江淮地區高達5%~10%;2000年湖北省季節性撂荒面積達13.3萬hm2, 占耕地總面積的4%左右;江西省撂荒面積為4.3萬hm2, 占現有耕地的2%左右[9];重慶市2000年土地季節性撂荒達12.6萬hm2[10];我國西部的陜西、寧夏、內蒙古與新疆等地也存在耕地撂荒現象, 2003年陜西省米脂縣石溝鎮有533hm2耕地撂荒[11], 榆林市城外的三岔灣村耕地撂荒333hm2[12]。

2.2 中國耕地撂荒成因

第一, 青壯年農民工外出務工。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不斷過剩, 青壯年農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 留守農村的主要為婦女、兒童和老人, 造成棄耕、撂荒現象。第二, 農村人口遷移。某些山區的農村, 由于地勢較高、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地質災害等影響, 農戶選擇遷至交通等條件較好的地區, 或在城里定居, 導致原居民點附近的耕地很多被撂荒。第三, 野生動物的影響。由于國家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 生態環境大大改善, 野生動物增加, 對農作物破壞嚴重, 甚至造成大面積耕地顆粒無收, 農民不得不將部分林地邊緣的耕地棄耕。第四, 農地邊際化。坡度較陡、土層淺薄、離家較遠、交通不便、地塊較小的耕地, 稱之為邊際化農地, 農民首先可能減少對其投入, 造成集約度下降, 致使耕地棄耕和撂荒。

2.3 中國耕地撂荒的影響

(1) 有利于農田土壤的恢復。耕地棄耕相當于采用了休耕的耕作制度, 對地力恢復作用顯著:能加大土壤的密實度, 減小風蝕作用, 抑制有機質吹蝕量;還因土壤重新長出植被, 根系固定土壤, 也減弱風蝕作用, 加厚土壤腐殖質層, 增加有機質含量[13]。

(2) 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從經濟學層面分析, 土地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資源, 耕地撂荒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且被撂荒的土地中相當一部分是良田, 撂荒后單是減產糧食的損失也相當慘重。另外, 大量的拋荒地也加大了森林火災的發生率, 造成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又一隱患[13]。

(3) 與國家政策相矛盾。一方面, 農村耕地撂荒面積逐年增加, 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另一方面, 國家又推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 在農村整理復墾建設用地以增加耕地, 農村廢棄房屋復墾為耕地后仍無人耕種, 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3 歐洲耕地撂荒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1) 開展撂荒地調查。在我國, 耕地撂荒現象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 撂荒地在過去幾十年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歐洲很多國家都有撂荒耕地的官方統計數據或估計的數據, 而我國至今還沒有撂荒耕地的官方統計數據甚至是估計的數據。為了摸清我國撂荒地的數量和空間分布, 急需開展大范圍撂荒地遙感調查, 應采用多源遙感數據、通過多種遙感技術和方法, 盡可能使我國撂荒地的調查技術有突破性的發展[14]。

(2) 分析耕地撂荒的影響因素。耕地撂荒的驅動因素包括供水條件惡化、水土流失、常年干旱、土地沙化和風沙掩埋、土地鹽堿化、農村勞動力流失和人口遷移、野生動物等影響。中國疆域遼闊, 不同地區、省市耕地撂荒類型不同, 影響因素各異, 分析耕地撂荒的影響因素, 才能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3) 預測耕地撂荒的發展趨勢。一方面, 隨著青壯年農民紛紛外出務工, 部分農戶搬遷至城鎮, 勞動力減少造成耕地撂荒;另一方面, 農村中種植耕地的主體仍以老年人為主, 隨著這一代農民的逐漸衰老, 勞動力逐漸衰減, 耕種范圍和面積勢必減少, 也可導致耕地撂荒。分析近些年耕地撂荒的變化規律及其驅動機制, 可以預測未來耕地撂荒的發展趨勢。

(4) 針對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棄耕撂荒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利益驅動的結果, 即農民外出務工要遠遠高于耕種土地的收益。對此, 可以考慮采取以下針對性的對策:1) 提高糧食收購價格, 加大種糧補貼力度, 使農民種糧有利可圖;2) 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提高和改善農業灌溉、排水、蓄水條件, 提升現代農業設施水平;3) 加快土地流轉機制, 鼓勵發展專業化、區域化生產, 并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植, 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合作模式;4) 對于對農作物影響嚴重的野生動物, 可適當捕殺, 防止生態環境改善造成野生動物過快增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 |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 人成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网站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