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問題上,許多專家都認為“鄉村振興的靈魂是鄉土文化,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產業振興”。可以說這兩句話基本概括出了鄉村振興的本質和兩大任務。
鄉土文化可以挖掘和塑造,并通過增加投資來實現。而產業振興就不能簡單依靠投資來實現,產業振興必須通過深入調查和謀劃并提前規劃才可能實現。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規劃已經出臺,但具體到每一個縣域,每一個鄉村卻需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確定發展的思路和目標。雖然每一個區域、每一個鄉村都各有不同,但一些共性的問題則必須考慮在前,以免出現大的反復和陷入難以改變的狀況,特別是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更要引起高度重視。
我們現在做規劃時都會請一些咨詢單位來幫助規劃,這是一大進步。承擔規劃的單位在規劃前也都會派一些專家前來考察、座談。但問題是專家組最多來上一個星期,走馬觀花轉上一圈,然后再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座談一下,最后形成一個大致統一的思路和規劃方案。然后回去按照格式化的版本編出一個洋洋灑灑一二十萬字的規劃本子來,再配上一些圖表,看上去很美,卻往往隱含著一些問題。
那就是如果當地有思路,有想法,且符合實際,那么這個規劃做的就比較好。如果當地思路不清,沒有符合實際的想法,甚至盲目提出一些不符合實際的“高要求”,那么這個規劃可能就是一個沒用的規劃,甚至是個會造成極大浪費的規劃。
為什么呢?原因就是一個專家組來上一個星期,根本不可能深入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基本上都是按照當地的思路和想法進行編寫,然后再回去格式化。當然,我們不是說不應該委托有關咨詢單位來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但這也提醒了我們,規劃編制的主體應該是我們當地政府和規劃實施單位,規劃編制單位只是個咨詢服務部門,也就是規劃的技術支持部門。
所以,要想做好規劃,大主意還得我們自己拿,這就要求,我們當地政府和規劃實施單位的同志要了解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掌握一定的規劃知識,才能做好產業發展的規劃,促進鄉村的振興。這也是作者要談這個話題的意義所在。
一、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不管是精準扶貧也好,農業供給側改革也好,還是鄉村振興也好,都離不開農業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人隨產業走,產業也是人才和勞動力聚集的載體。因此,可以說農業產業的發展也是今后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柱。
那么,要想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進行系統分析與謀劃,甚至對原有產業做出調整或轉型,而進行頂層設計。
規劃就是一種系統的頂層設計。近些年來,規劃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從上到下,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已經做了許許多多、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規劃。特別是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更是極大地引領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和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現在許多規劃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目前我們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工作,特別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內容的規劃,從縣域角度講,重點是總體規劃;從鄉村講,重點是主導產業和項目的確定。
因此,我們今天就從問題入手,來討論目前規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解決的對策。
二、目前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我們翻開一個個發展規劃,我們就會發現,目前,的確還有不少的規劃,想的很大、想的很高、想的也很遠,總想靠一個規劃包打天下。規劃的內容,恨不得編一個規劃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可結果往往是花了很大代價,一些重大問題不僅沒能解決,規劃最后還變成了一個只能看的本子。然后,過幾年再編一個,還是如此。
其實,不論是什么行業,一個時期都有一時期的工作重點,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不可能靠一個規劃包打天下。更何況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還有,有的編制農產品加工項目,卻既沒有深入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也沒有搞清楚市場的競爭態勢;有的編制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規劃,項目編了一大堆,這些項目都是很花錢的,但卻沒去想怎么才能賺到錢,利潤是怎么獲取的,盈利模式是什么?這樣的規劃項目特別是一些同質化的項目,如果忽悠上去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不光是會賠錢,甚至還會背上沉重的包袱。可以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是,還有許多規劃在總目標中規劃出了那么多的目標產值,可具體規劃內容里面卻既沒有主要農產品產出,也沒有產能指標,不知產值是怎么來的。事實上產能相對來講在沒有自然災害情況下是比較穩定的,而產值則會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產值也只能是一個預期目標。
之所以我們現在許多規劃最后都成了一個只能“看”的本子。其原因之一就是:一個縣域規劃,往往編了一大堆的項目,一規劃就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不僅不符合實際,事實上也根本就沒有經濟能力來完成。還有的規劃,形式主義色彩很濃,過分追求規劃的亮點和強調規劃的色彩,卻忽略了規劃的實用性本質。
許多規劃確實存在著像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一句話那樣:規劃規劃,寫寫畫畫,墻上掛掛,……。話說的雖然有些偏激,但也提醒我們再這么做下去肯定是有問題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三嚴三實”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的規劃今后一定要堅持做到“謀事要實”。
此外,我國現在正在推行建設現代農業,但“現代農業”不等于都是高配置的“豪華農業”,不都是高檔設施和裝備的簡單堆積,賠錢賺吆喝更不是現代農業應有的特征。
事實上,目前我們已經有許多的園區和所謂高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農業產出效益低,投入的大量資金和裝備難以收回投資,而舉步維艱,更別說獲得凈收益了,只有硬撐著期待著新項目的繼續支撐。可即便申請到新項目那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現代農業不僅僅意味著只是設施和裝備的投入,而應該是一個“優化”的農業。是一個從生產經營機制、適用的農業生產設施與裝備、農業科技支撐、農業從業者素質、信息化管理和綜合效益等多方面考慮、綜合優化的結果。
我們知道鄉村振興是更加務實的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以上問題更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三、編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首先要做好研究
關于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全面的、較長期的制定農業發展計劃與部署的頂層設計,是根據國家或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市場與現有生產基礎以及生態、經濟、技術條件和進一步利用改造提升的潛力與可能性,來制定一個具有一定時期的、有科學依據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努力目標和主要任務以及投資安排與實施措施等。
也可以說:規劃就是對原有空間的優化再利用。
因此,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就是要根據未來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建設現代農業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為準則,在堅持生態保護基礎上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進行系統分析、科學謀劃。規劃不能僅僅堆出一堆東西,規劃要有依據,要有數據支撐,不能憑想象或者大概其。還要力避“大話”、“空話”和“套話”。
規劃應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及省市縣和國家統計年鑒等有關數據和資料,并運用SWOT等分析方法對當地資源、氣候條件、農業生產傳統和經驗以及現有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等進行優勢和劣勢分析,特別是要找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和可能改變不利因素的措施。并根據自身及周邊市場以及國際、國內大市場需求和自身資源優勢或比較優勢,來分析判斷規劃區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發展重點等,為規劃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也就是說,規劃思路的提出,是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提高“三率”和農產品質量及農民增收為目標,運用規劃的相關理論,找出規劃發展的抓手,明確提出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并在發展總體思路基礎上具體謀劃出具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加強發展的原有優勢產業(原有優勢產業也可能是戰略性主導產業,但由于市場趨勢變化或發展的需求,原有優勢產業也有可能不一定成為今后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但仍需要繼續加強以保證整體發展的穩定或產業鏈的延伸)及需要保持發展的一般性產業,并提出促進發展的系列措施和重點項目,通過系統的規劃來實現發展的目標。
例如:青海省一些生態比較脆弱的地方,經過思考,改變發展方式,將原來用于種植糧食的旱地、薄地改為產出較高的人工種草;將原來養羊、養牛傳統放養的方式改為舍飼養殖,既保護了生態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規劃思路和產業的提出,一要符合發展的趨勢,二要符合發展的實際。特別是不能過分注重于形式和渲染,要有內涵、要有自身特色。當然,可以在規劃宣傳的表達方式上進行創新,特別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包括多媒體和遙感技術等)來宣傳、表達規劃理念和強化規劃方案的視覺效果等。
此外,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品牌”的打造,因此,在發展思路上也要提出品牌的謀劃和培育措施。品牌也要有一定的集中度,一個地方的農業或一類農產品,如果品牌太多、太雜,品牌也就僅僅成了個“名號”,形不成品牌效應,品牌也就失去了意義。
也可以說:品牌=特色+品質+規模+標志+宣傳+時間。
因此,品牌的打造不僅要制定一整套打造品牌的措施,還要扎扎實實地進行培育。
四、規劃前要著重分析規劃區的優勢和比較優勢
在規劃分析時,我們不僅要注重對規劃區域優勢的分析和挖掘,而且還要特別注重比較優勢的分析。因為,往往迫切希望突破性發展的地方,也往往是看上去沒什么優勢的地方。沒有明顯的優勢,但也并非不存在比較優勢。
例如:以前我們搞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時候,四川省某縣山溝溝里的一個村,在缺乏主導產業的情況下,通過挖掘其地理氣候比較優勢,發現其地處海拔高、溫度較平原低、晝夜溫差大,種植枇杷不僅品質好且可錯季上市效益高等特點,提出了規模化錯季生產優質琵琶的發展思路。受到了當地鄉鎮領導的重視,并計劃沿線打造一條琵琶溝,來發展特色溝峪經濟。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不同的“氣候”也能成為優勢,特別是認為并不是很好的氣候地理條件,在發展不同產業時反而具有了較好的比較優勢。還有,有些地方工業不發達比較落后,但污染就輕,就具有發展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的天然優勢。這就提醒了我們,在搞規劃時要首先進行發展研究,一個地方即使條件再差,也都可能存在比較優勢的一面。只要用心研究,用心挖掘,就能找到發展的出路,就能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五、規劃目標的確定既要先進又要符合實際
根據發展思路和需求分析提出產業發展的具體規模和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如各產業發展的規模、產能、產值、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水平、良種推廣率、新技術應用、生產效率、生態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指標)等。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大、農產品種類多,有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可能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模式和標準,因此,就要根據規劃區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規劃,并盡可能地規劃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目標。
同時,編制農業發展規劃目標和支撐實現目標的建設內容,要堅持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圍繞市場需求來規劃未來產業的發展并著重體現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與農民增收。
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農業大多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規劃,因此,當發展思路確定以后,除根據市場需求規劃出一些新項目外,其他建設內容都應以重點解決當前薄弱環節或是整合構建產業鏈以及如何建設現代農業來進行規劃。
因此,發展思路的提出不僅要精準,規劃建設的內容和目標更要符合發展實際。特別是規劃目標的確定既要體現先進性,又要注重符合實際,不能好高騖遠。
那么,什么樣的目標才算先進、合理?那就是目標的制定不僅要具有先進性,而且又是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才算先進、合理。
六、產業間的規劃布局要合理銜接與融合
當一個規劃的思路、目標和戰略性主導產業、原有優勢產業以及一般性保留產業確定后,就可進行產業的空間布局規劃。并通過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及重點項目的實施,來實現規劃的目標。
在規劃布局上要根據規劃區資源條件、區塊大小和道路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利用土地,并結合土地流轉情況,明確規劃出各產業的規模和布局。特別是要注意產業間的合理銜接與融合,如:鄉村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相銜接(如糧食主產區今后就要考慮規劃建設糧食烘儲中心,果蔬主產區就要考慮預冷設施和冷庫的建設,特色農產品就要考慮加工區的建設等等);種植業和養殖業合理布局與銜接(如通過匹配相關養殖業來消化農作物的秸稈);加工業與物流業合理布局與銜接(如通過物流業的發展來帶動一二三產融合與發展)等等。在規劃時還要結合農業的生態功能和休閑功能進行系統的規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規劃開始就要考慮生產單元的組織結構、規模和發展趨勢,并進行科學布局,為實現未來先進的經營模式奠定基礎。對于需保留的一般性的產業,雖可能不列為建設的重點,但也應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和進行一定程度的建設。
同時,還要對提出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以及需要保持的一般性產業分別進行詳細規劃和描述,并列出各產業規劃的規模、建設的主要內容、技術措施、科技應用和預期產能等。
目前,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涉及的主要產業有:種業、種植業(包括設施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農機化、信息化、農業金融、科技支撐體系等)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等產業。
各產業建設內容、規模和目標(包括產能和預計產值等)的規劃一定要根據規劃區資源情況、市場需求預測和當地經濟能力等相關因素結合起來統盤考慮,統籌規劃。不能不顧自身條件,一味追求“高大上”。
在規劃布局中,還要特別注重種、養、加、銷的配套規劃,逐步構建產業鏈并逐步向全產業鏈方向發展。當然,產業鏈的構建應建立在價值鏈的基礎上,并結合價值鏈來構建科學的產業鏈。同時,還要考慮到產業發展與人口流動的關系,通常產業聚集與人口的流向呈正相關。因此,還要統籌好縣鄉的總體規劃。
另外,農業也已融入“e”時代,“互聯網+”已經為農業裝上了騰飛的翅膀。目前我已經看到許多特色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和農民種植加工戶通過網絡電商和快遞在經營自己的特色農產品。比如,種植和加工一些精品茶葉、精品菊花、干果和特色水果等通過互聯網上的電商進行銷售、快遞投送等。類似于這樣通過網上銷售、創建特色品牌、自主經營的模式,將會吸引一些有文化的年輕人歸鄉創業,意義重大。今后的農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一頭往大的方向發展,一頭往小的方向發展的新模式。因此,規劃也要不斷地分析新情況,不斷地運用新事物來推動農業的發展。
還有,在空間布局上,人們有時為了強化規劃思路的特色,經常采用一些概括性語言來形容空間布局的模式,如:“一帶一路”、“一軸兩帶”、“一橫三縱”、“三二一工程”等等,并在規劃報告中適當配插一副或幾副有關規劃思路與空間布局的插圖。這都是很好的概括性表達方式,但也不能硬湊,硬湊就俗了。
七、規劃要認真做好重點項目的謀劃
我們知道,一個規劃想的再好、文字寫的再漂亮,如沒有合適的項目來支撐,這個規劃也基本是空談。在農業規劃實踐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描述:發展需思路,思路出規劃,規劃出項目,項目出產品,產品出效益。由此,可以看出項目對規劃的支撐作用,同時,項目也是實現規劃目標的重要抓手。但我們現在相當多的規劃,提出的重點項目里只給出了一個名稱和一個規模以及多少投資就完了。至于為什么,市場前景如何,投資核算準不準,有沒有能力投入,能不能產生效益,都不去管。可想而知這樣的重點項目一旦上馬,是有多么的危險。
因此,我們在編制規劃時,一定要做好項目的謀劃,特別是重點項目的謀劃,資金要用在刀刃上。但項目的謀劃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決不能草率行事,更不能靠拍腦袋,一定要做好諸如資源、市場、技術、經濟和投資等方面的調研和分析。并根據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與容量做出符合發展實際的判斷,然后選擇出適合的項目。
例如:當年我們在做拉薩市所屬縣的一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規劃時,我們根據規劃提出的產業發展思路和一些重點項目,到拉薩市內相關企業一一進行了對接調查,包括需求、規模以及質量要求等等,以便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我們提出規劃思路和重點項目才有底氣。所以在向當地領導匯報時我們就可以講為什么要發展這些產業和重點項目,包括拉薩市這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能規模有多大,市場情況是怎樣的。而且發現西藏品牌具有很高的價值,有些產品已經遠銷到港澳或國外,價格都很高。市場和品牌已經打開,而恰恰最薄弱和最迫切的就是農產品加工原料的供應問題,因此一拍即合,這樣的產業規劃實施起來就有了保證,而且意義很大。
另外,重點項目的選擇一定要體現出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加工業重點項目一定要體現出龍頭拉動的作用。
還有就是重點項目的選擇,還要特別注意區域的均衡性。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項目剛一建成就發現進入了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泥潭,由于進入的比較晚,最后不得不敗下陣來。
再是,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特別是項目的選擇與合作,不能生拉硬拽,搞拉郎配。硬湊出來的一二三產融合,是沒有生命力的。一二三產融合是一個自然過程,一要看前景,二要看基礎,三要看條件,四要看意愿。只有這些條件具備了,才能水到渠成,再通過政府助推一把,就能發揮出一二三產融合的強大動能。
例如:北京2000年前也有一個非常落后的村子,處于丘陵地帶只有2000多畝的河灘地,根本沒有發展的基礎優勢。后來村領導為了發展到處“求神拜佛”找專家,通過專家的指引,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對河灘地改造,選擇了釀酒葡萄種植和酒莊酒生產,貸款購買了國外小型釀酒設備開始發展。由于酒莊酒屬于定量生產方式,也不需要太大的土地面積,加上適逢酒莊酒在我國剛剛興起,項目一炮打響,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后來還在專家的指導下建立起了“酒文化”旅游項目,真正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并一舉改變了落后面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項目選對了,就可以一舉改變落后的面貌,但如果選錯了不僅投資打了水漂,甚至還會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例如:前兩年風靡一時的從南美來的“小蘿卜”瑪卡,在社會瘋狂的炒作下,其價格飛漲,于是一些地方不深入進行市場預測,一味地“跟風”大量劃地種植和加工瑪卡產品,最后導致瑪卡的價格一落千丈,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當然,瑪卡也并非一無是處,但上項目不能被忽悠,不能不做分析地一味跟風。
另外,搞一二三產融合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農產品的營銷能力搞起來,而要把營銷能力搞起來除了首先把信息化搞起來(如互聯網+電商等),還要逐步對農產品進行適宜的加工、包裝、貯藏等增值環節搞起來。但搞加工、包裝、貯藏一定要適宜,不能好高騖遠更不能貪大求洋。特別是在村這一級,除城市郊區條件好的農村外,偏遠山區的農村不要盲目的搞什么“深加工”。因為深加工投資大、技術要求高、需要現代管理和營銷人員等。大多數偏遠農村在相當長時間內還難以滿足這些要求。
因此,重點項目的選擇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預測失準,項目選擇不當,一旦上馬就可能造成財力、物力、人力和時間上的巨大損失。
目前,我們仍然存在著大量的跟風的現象,例如,你種獼猴桃,我也種獼猴桃;你種火龍果,我也種火龍果;你種食用菌,我也種食用菌;你搞深加工我也搞深加工。結果可想而知。
為此,筆者還曾專門撰寫了《農業產業化項目選擇分析與規劃》一書,不僅系統地介紹了農業項目選擇分析決策的方法,還列出了大量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以供參考和借鑒。
八、規劃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要有具體措施
我國是一個人均耕地較少的國家,人口數量在一定時期還將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因此,提高和保持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能力是保持穩定和發展的前提。然而,我國又是一個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國家,尤其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以及工業廢水的污染給農田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進行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時就應特別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我們在一些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中,看到的比較多的是在村里規劃建幾個垃圾堆放點;在規模化養殖場建一些糞污處理間或者沼氣池。而對于農田面源污染涉及的比較少,特別是具體措施考慮的就更少。因此,在規劃時不僅要制定具體的措施,還要區別對待。比如對于一般農田主要是考慮如何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在重要河流兩岸就要考慮規劃使用化肥、農藥少的種植品種或者用其他不使用化肥、農藥的產業來替代。只有這樣深入考慮才能真正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九、編制規劃還要特別注重實施計劃的制定
目前,我們看到的許多規劃中卻很少有編制規劃實施計劃的。一個規劃會包括許多方面的建設內容和投資,特別是一些較大的、綜合性的規劃,不可能不分計劃地一股腦的實施。事實上,我們現在許多規劃變成了一個只能“看”的規劃,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由于規劃的資金投入很大,卻無法落實,加上項目的規劃又沒有體現出輕重緩急和先后次序,項目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分析,沒有給出一個漸進建設的思路,導致實施者面對著一大堆項目和對于當地來講屬于天量的投入資金而無從下手,最后只能束之高閣。
因此,要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根據輕重緩急和建設次序以及資金投入的能力,按照年度或分期、分批的制定出規劃實施的計劃,以利于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地實施。還有就是通過編制規劃實施計劃,還可反觀規劃的合理性并及時做出必要的調整。
當然,做了一大堆項目和一大筆投資,有些是委托方原因造成的。但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再做這樣的規劃,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就算是委托方還想做這樣的規劃,如果我們能做一個合適的實施計劃,那么排在前面的重點項目就很有可能實施,那不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同時,為了保證規劃實施的管控,還應該落實和列出規劃項目實施的主管部門與責任人(如某某項目的主管部門為某某局、責任人為某某局長等),這樣的規劃發下去,大家分工明確,有職、有責,規劃的實施就會比較順暢。
還有就是要做好運行體制、機制的研究,發展現代農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首先探索出適合于我國和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然后才能順利的推進現代農業的建設和高效運行。
另外,還要看到規劃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領導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思想,堅持規劃的實施。不能今年這個領導要上這個產業,明年新來了個領導又要上那個產業。
十、編制規劃還應注重規劃的前景分析
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和實現更大的綜合效益,因此,發展規劃的編制一定要對規劃實施后所能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和預測。目前,做的比較好的規劃是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大方面進行了分析,但并未對規劃實施后的整體效果給予綜合描述,是零碎的,是不完美的。如果沒有一個概括性的、總體性的規劃前景描述,一是使人很難看出規劃實施后的綜合效果,二是也容易讓人對規劃的效果產生疑慮。特別是投入了這么大的資金,到底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總的結果,這也是一方領導和群眾所特別關心的事情。
因此,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分析和規劃指標的基礎上,對規劃實施后預期產生的效果做出一個整體性的、概括性的判斷,描述出一個發展的輪廓,勾畫出一張發展的藍圖,讓人一看就知道規劃實施后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包括硬件建設、體制機制建設、生態體系建設、投入產出情況、農民生活改善和對區域經濟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等等。那將是非常完美的,也是規劃的一個提升。
當然,規劃前景的描述必須要建立在實事求是和科學分析之上的,不能任意夸大或拍腦袋,更不能靠忽悠。
十一、通過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參考路徑
1.通過推動小規模分散經營向合作化、規模化、產業化轉變,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為機械化、現代化奠定基礎。
2.通過種、養新方法、新裝備或新設施的應用,來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農民的收益。
3.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品質和價格,來增加農民的收益。
4.通過建設糧食烘干、儲藏設施和果蔬冷庫和預冷設施,來延長產品銷售期,提升糧食和果蔬的銷售價格。
5.通過對優勢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拓寬農民的就業的渠道。
6.通過選擇新的優勢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打造新的支柱產業。
7.通過推動資源利用從粗放型向節約化、清潔化轉變,包括農業廢棄物利用,如:沼氣設施建設、秸稈壓塊燃料加工等,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
8.通過生態農業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和小包裝特色農產品加工,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9.通過互聯網+可視化農業來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優質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經營。
10.通過建立新型農業金融和農業保險制度,來提升農業經營的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11.通過培育有文化的新型農業經營者,來推動現代農業的建設和鄉村振興。
12.通過互聯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經銷+金融+保險,促進新型農業產業鏈的形成。
結語: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未來展望
我們知道,目前,我國正在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模式,如有的已經提出了“多規合一”,還有的提出了規劃的“統籌、融合”。大意是“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多規合一”,來繪制一張藍圖統籌解決發展的問題。
當然,不管怎么“合”,怎么“統”,都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統”到“分”、再從“分”到“合”的過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一張藍圖容不下所有的產業,只能劃定一個邊界,加上各產業的特殊性,大藍圖下還得有各行各業的小藍圖。因此,農業發展的規劃總得有專人做,更何況,農業的這條“紅線”還得要保證,只不過是今后如何統籌與融合的問題。
當然,今后規劃的用途也會發生改變,現在多數只能“看”的規劃,今后就會轉變為多數是要“干”的規劃。過去“虛”的,今后就會變成比較“實”的。特別是政府投入的資金,一定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自然,今后規劃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總之,鄉村的振興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同時,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深入研究。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常務副總工程師、研究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