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廁所革命”關系到億萬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項工作在實際推行中面臨有哪些困難,怎么克服?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趙立欣。
記者:“廁所革命”在全國各地的推行,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和如廁條件。那么,在實際推行中,有沒有面臨哪些困難?
趙立欣:今年春節,我們單位職工和研究生利用返鄉機會開展實地調研,共走訪了16個省的46個市,52個村的520家農戶,涵蓋了東、中、西部的城市近郊、集中居住區、分散居住區及貧困偏遠地區、干旱缺水以及寒冷地區。結合平時掌握的情況和此次調研的結果發現,近年來,我國農村改廁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衛生廁所缺乏的狀況有所緩解,相關疾病發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農民群眾衛生素質有所提升。但由于經濟條件、自然環境、文化差異等原因,我國農村改廁還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是對改廁的宣傳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農村的發展,農民對自身的健康、對環境的需求都有提高,但還存在對廁所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的現象,很多人房子建得很漂亮,但對廁所的改造并不重視,認為廁所本來就是一個臟的地方,改不改無所謂;還有的農戶因行為習慣難以改變,嫌麻煩、怕花錢等原因,即使上面要求改廁,自己也不愿意改;還有一些已經改廁的農戶,對廁所運行維護知識缺乏了解,用一段時間后覺得不方便,又不用了。從我們這次調查的數據看,主動愿意改廁的農戶占比85.7%;農戶對改廁后的滿意度為72.7%;農戶主動參與改廁過程的占比59.5%。這次調研屬于研究式暗訪調研,當我們問及關于改廁事宜時,有些村干部表示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改廁政策,我想這是導致部分地區農村改廁工作政策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的根本原因。
二是技術支撐不到位,長效運行機制缺乏。要改廁,首先要有適宜的技術。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改廁用的較多的是腳踏沖水方式的廁所,一些農戶反映,這種方式水壓水量較小,需反復踩踏3~4次才能沖洗干凈,反而導致用水量大,有的農戶無奈已改為自備水桶沖廁。另外,北方地區多采用雙甕式廁所,但由于雙甕沒有深埋,防凍效果較差,冬天結凍堵塞后無法使用。有了廁所,接著而來的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糞污如何處理。我們調研發現,廁所糞污由村或鎮統一配備專業人員抽取處理的占50%左右,另外50%主要依靠農戶自行處置。即使是由村鎮統一抽取,也需要農戶每次支付30~100元不等的糞污抽取費用,農戶積極性不高,也是導致改過的廁所閑置不用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抽取后的廁所糞污很大部分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通過堆肥等技術),農民不愿意用,而是直接拉到田間地頭倒掉,或者拉到山溝中倒掉,臭氣熏天,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如有些正在進行改廁的村莊,存在施工建設質量把關不嚴、缺少改廁過程實時監督和糾錯機制,導致農村改廁施工質量良莠不齊等,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記者:針對這些問題,您有何建議?
趙立欣:我認為,一是加強科技支撐,提出適合不同地區的農村廁所適用技術,盡快制定標準。小小廁所,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但到底什么樣的廁所能符合當地特點,農民用著方便、愿意用、還不貴,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這可是個大學問。希望相關部門等盡快組織專家,研究提出適宜不同區域的改廁技術模式清單及限制條件,研發成本低、使用方便、經濟性好的農村戶用廁所產品;研究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散養畜禽糞污等統籌協同處理技術,盡快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實用技術模式,提高糞污協同治理水平。
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強化改廁質量監督與驗收機制,嚴格按照施工和驗收標準進行改廁和驗收,確保建設質量,避免返工浪費。建立群眾監督機制,通過第三方群眾滿意度測評、設立舉報電話、舉報信箱等方式接受農民群眾和社會監督,推進改廁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加強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有效銜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企業承包等多種形式,推行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污水等第三方環境治理,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保障農村廁所建、管、護一體化發展。
三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公益宣傳活動,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農戶宣傳農村改廁的重要意義,通過防病、生活尊嚴、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引導農民群眾主動改廁,由讓我改轉變為我要改,提高參與改廁的積極性。加強改造廁所的使用與維護、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術培訓,提高廁所建設及運行維護水平。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