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孟祥科: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

[ 作者:孟祥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13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應立足于國情農情,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這七個方面構成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鄉村振興;路徑選擇;國情農情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走重塑城鄉關系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的鄉村善治之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中國特色減貧之路。[1]這構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體系。

一、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重塑城鄉關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發展是基礎。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這要求將城鄉建設、一二三產業、市民與農民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破解二元結構,化解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須詳加探討)。”[3]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全面推進城鄉“五位一體” 建設,統籌推進縣域經濟、中心鄉鎮和美麗鄉村融合發展。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升人口集中、產業布局和功能分布水平,提升基層政府的社會治理水平;強化中心鄉鎮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建設美麗鄉村,培育產業基礎好、生態宜居的中心村,點線面相結合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推進城鄉融合發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調研時指出,“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4]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重點應對村屯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做出規劃;同時培養一批鄉村規劃師,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規劃人才比較缺乏,一些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可借鑒《成都市鄉村規劃師制度實施方案》的做法,委托高校高職培養一批鄉村規劃師,服務鄉村規劃。

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農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建立體系完整、結合實際、良性發展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建設差距。推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重點做好村級就業、社保經辦、教育助學、衛生健康、群眾文化體育、法律“六項服務”,努力讓農民群眾辦事不出村。對于農村基礎設施水平較低的狀況,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健全農村防災減災機制,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返貧預警機制,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管理養護機制。

二、走共同富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需要培養一批產業帶頭人。產業帶頭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大力培養產業帶頭人,使他們掌握和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培養農村產業帶頭人,應抓住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帶動,在產業發展中培養,發揮產業帶頭人的示范、輻射、引導功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培養產業帶頭人,主要包括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行業協會、鄉村旅游經營、農村經紀人、青年返鄉人才等。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5]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過程中,首先確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成員,在此基礎上完成集體經濟資產的確權,使之確認到村不同層級的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產權明晰。在確保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的前提下,開展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工作,引導國企、民企等到村屯結對,開展合作共建、產品項目開發、集體資產租賃、產業融合發展、技術服務等。

三、質量興農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實現農業經營和服務方式變革,構建“政府支持、企業支撐、社會參與”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構建包含“農產品價格形成、收儲、生態補償、農業保險、質量安全”五方面保障的農業供給側制度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6]雖然大量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已經發展起來,但小農戶生產基本農情還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從供給側方面推動其產品市場化、經營規模化、技術設施現代化、分工社會化、三產融合化,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到綠色發展、內涵發展、創新驅動、知識經營的道路上來。

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7]隨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科技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都需要科技推廣服務,在此情況下,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適應新時代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城鄉之間科技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尊重市場規律,服務農村農業農民,滿足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高農村生產生活質量,這需要各級政府科技部門、教研單位、企業、社會組織、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農村科技人才等充分參與,培育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從財稅、服務等方面積極引導扶持,使之走上管理規范、科技服務水平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道路。

四、綠色發展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突出環境綜合治理。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核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離不開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從地方政府方面而言,落實三年行動方案,強化綜合執法,形成鄉村環境整治的合力,縣級層面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對鄉村環境整治工作進行統一的綜合執法,特別是對重點村屯、重點區域開展綜合執法整治。鄉鎮政府按照“五有”,即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的要求,加大村屯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力度,結合實際查漏補缺,補齊短板。    

堅持環境責任原則。“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8]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環境責任原則,具體包括污染者付費、開發者保護、利用者補償、破壞者恢復四項內容,通過區分不同主體對環境的影響來界定各主體的不同責任。加強環境法制建設、建全環境法制體系,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提高環境決策能力。在環境立法工作中,還應注意及時有效。環境立法往往涉及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環境立法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

發揮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充分發揮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垃圾衛生處理習慣;重視培養和塑造村民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加強村民的公共意識、責任意識、集體主義等觀念的教育,喚醒農村居民的家園意識。鄉鎮結合實際情況對已制定村規民約的村屯進一步完善,細化、實化相關制度,確保內容簡明、通俗、管用,真正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

五、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

尊重地域鄉土文化的多樣性。中國地域鄉土文化是中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群眾性、通俗性、接地氣而受到廣大農村群眾歡迎,它貼近群眾的認識論和審美觀。鄉村振興要尊重、保護地域特色鄉土文化,對于地域鄉土特色文化、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保護的同時,結合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進行發展創新。

興盛鄉村文化內容和活動方式,壯大鄉土文化產業。為社會力量參與鄉土文化興盛創造條件,形成鄉土文化興盛“農民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協助”的格局,加強鄉土文化興盛的協助力量,充分發揮企業公司、公益性組織、新鄉賢等社會力量深度協助鄉村文化興盛的積極性,使之成為鄉村文化興盛的重要支援者。鄉鎮政府支持鄉村業余文化隊伍建設,使之成為鄉村文化興盛的主力軍。鄉村業余文化隊伍以其靈活性、多樣性、低門檻、受眾廣深受農民群眾歡迎,鄉鎮政府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的同時,盡力形成一個行政村有一兩支農民業余文化隊伍的局面。 

六、鄉村善治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以鄉村黨建引領鄉村自治德治法治。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9]村治民安國穩,走鄉村善治之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農村黨建為統領,促進“三治合一”;以村民自治為本,研究探索自然村屯的自治方式方法;以法治為保障,融善治于法治之中;以德治為引導,促進鄉風文明。在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堅強領導下,實現農村產業經濟興旺、生態良好宜居、鄉風德治文明、治理善治有效、生活小康富裕。

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新鄉賢已成為村民自治的重要組成力量,他們在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村民凝聚力,助力脫貧攻堅、協助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建設、化解鄉鄰矛盾、整合利益關系,示范引領鄉民行為等方面促進鄉土社會的有效治理。在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下,使新鄉賢力量和文化融入村民自治中,通過村務協商完善新鄉賢參與機制。

七、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打好脫貧攻堅戰。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個主要方面推動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在頂層設計上,強化統籌協調功能,理順體制機制,為貧困縣區,提供組織保障、政策支持、制度支撐;在結對幫扶上,精準對接,通過合作社幫扶、企業進村、行業扶貧、后盾單位、省份結對、黨組織“城鄉聯建”“村企聯建”等方式加強對貧困縣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社會民生建設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通過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社會救助、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電商、金融扶貧等途徑強化保障措施;在培育內生動能上,補齊短板,探索如何落實國務院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加大精準脫貧力度,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返貧預警機制。脫貧戶由于自身抵御風險能力弱,易發生脫貧后返貧現象,需要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返貧預警機制。首先,從政府方面建立脫貧戶動態分級預警機制,根據脫貧戶的綜合情況(收入來源、勞動能力、疾病災禍、鰥寡孤獨老人、政策變動、內生動力等)劃分為三級預警,對應紅色、黃色、藍色預警;其次,從脫貧戶自身主體方面銜接好政府的動態預警機制。脫貧戶根據自身綜合情況通過家庭申請、幫扶人回訪、村民小組評議、村委會公示、鄉鎮審核等確定返貧戶,進入縣一級政府返貧戶預警管理系統進行認定,納入監管范圍,和貧困戶同等納入政策保障范圍。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事關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應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城鄉融合、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構成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略 

作者系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區情調研室講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 | 亚洲AV永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一卡久久伊人大国麻 | 亚洲一级电影在线 |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视频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