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柯炳生:對“三變”改革的再思考

[ 作者:柯炳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6-22 錄入:王惠敏 ]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及“三變”改革,給予高度重視。此后,“三變”改革連續三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三變”改革,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對如期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給予高度重視,一再作出指示。在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動力、助力農村同步實現小康中,深入思考“三變”改革,充分發揮其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三變”改革,不是權宜之計,不囿于局部地區,而是具有長久性價值。

  “三變”的變與不變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變”中的變。

  第一,資源變資產。資源,是指集體和農民個人所占有和可以使用的各種有形資源。其中,集體的資源有:自然資源,包括林地與林木、草地、荒山、水域等;建設用地,主要是關停并轉所騰退出來的原鄉鎮企業用地、學校用地、隊部等;以及這些土地上的房屋和設施等。農民個人的資源,主要是兩類:農民的承包經營土地和宅基地。這兩塊地的所有權是集體的,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民的。資源變資產,就是把這些集體和農民的資源,作價折股,形成股權形式的有價資產。

  第二,資金變股金。資金也包括集體和農民個人兩個方面。集體的資金,主要是各種財政支農資金(產業扶貧、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等)和村集體創收的資金。農民個人的資金,就是農民自己從各種渠道籌集到的資金。這兩部分資金可以直接入股,形成股金。

  第三,農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之后,農民就自然成為股東。農民的股權,一個來源是農民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及其他個人資產資金,折價入股獲得股權;另一個來源,是從集體的各種資源和資金所形成的股權,農民所分到的股權份額。

  “三變”的核心,是最終讓農民變成股東。“三變”改革,改變的是利益機制,是資源使用機制,是把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的資產盤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補充和拓展。

  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變”改革意義的表述,也有變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表述是“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表述是“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顯然,2018年的表述更有高度,上升到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更具普遍性和長期性意義。從推進工作的力度看,2017年到2019年三個一號文件的表述依次遞進:鼓勵——推動——總結推廣。這說明,決策層對“三變”改革重要意義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

  盡管“三變”改革帶來了很多變化,但是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框架,并沒有變。其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基本經濟制度不變,二是農村土地的用途屬性制度不變。任何一個地方的“三變”改革,不管具體方面怎么變,都是在這兩項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推進的,不能動搖這兩項基本制度。

  “三變”的對內與對外

  為什么要搞“三變”?“三變”的重要意義是什么?這是一個從實踐探索上升到政策理論,從個案突破到普遍推廣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從本質意義看,“三變”改革解決了村集體對內和對外的利益分配關系。

  “三變”改革的發源地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的舍烹村。這個村的一個村民早年外出打工創業,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后來回鄉幫助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通過“三變”,把區域內11萬畝自然資源、2252萬元財政扶持資金,轉變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股權,964戶農民變成股東。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肯定了這樣的做法,將其重要意義表述為“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或者說,就是通過“三變”改革,盤活了農村的資源。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就是:對外,解決好村集體/農民與外來投資的利益分配關系。通過“三變”,村集體/農民與外部企業建立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共同體可以是合作社,或者其他形式的經濟組織,彼此之間利益分享的機制就是按照股份分配。這樣的機制,可以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包括企業、村集體和農民個體。

  在實踐中,并不是每一個村子都能引來外來企業進行投資。即便如此,“三變”也有重要意義。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講到“三變”時,將其重要意義表述為“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這賦予了“三變”改革普遍性意義。這就是:對內,解決好村民之間對集體資源的利益分配關系。

  解決好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非常重要,具有長遠性意義,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40年前的小崗村“分田到戶”經驗,是建立了耕地集體所有制下的利益機制,也奠定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后來通過“三權分置”、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延長土地承包期等,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過,耕地資源之外的農村集體資產,包括林地、荒地、水面、建設用地及其他各種集體資產等,均存在著產權不清、利益關系不清的問題。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村集體成員處于不斷變動之中,包括逝世、出生、娶入、嫁出、上大學后轉入城市等等。通過“三變”改革,把農村各項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分配到農戶,就建立了一種長久性的穩定的利益機制。這樣的安排,對于村集體成員的利益保障機制,與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在原理上是一樣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量化到戶的是耕地田畝,而“三變”改革,量化到戶的是其他集體資產。

  “三變”的花與果

  “三變”是改革之花,“三變”的變讓農民成為股東,這相當于開花。開花很重要,因為,不開花,就不會結果。不過,光開花,也不行,還要結果。這個果,就是農民當股東能夠分到紅利。這一點,最為重要。說到底,如果“三變”改革不能讓農民增收,改革也就失去了意義。

  “三變”的關鍵和難點有二:對外,怎么估值作價,折算多少股;對內,怎么量化內部股權,怎么給農民分股。兩個方面,都不容易,也沒有絕對正確答案。

  對外,需要與外部投資方協商洽談,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也許還稍微容易一些。而對內,如何在村民之間分配股權,則更為復雜一些,涉及男女老少,涉及按照哪個時間點計算人頭,等等。這需要村集體組織內部充分民主協商,找到一個相對公平、絕大部分人都能夠接受的兼顧各個方面長期和短期利益的妥協方案。那些已經比較成功地進行了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化改革的地方,其具體做法可以借鑒參考。在操作上,可以先在內部進行股份分配,然后,找到外部投資方后,再對這些內部股份進行賦值。

  “三變”,并不保證必然帶來增收。能不能夠增收,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找到一個“靠譜”的投資企業;選準一個適合當地條件的最佳產業。通常,這兩個問題密切關聯。而找到一個可靠的企業,是關鍵中的關鍵。

  “三變”改革之后,要提高收益,就必須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方式,從事傳統的產業,種幾畝大田,每畝產值幾百元,那就既無法脫貧,更無法致富。在貧困山區,以前也有過產業扶貧的嘗試,為貧困戶買幾頭豬,幾只羊,讓農民養。結果,貧困戶不懂技術,養不活,養不好;即便養好了,也可能賣不出去;即便賣得出去,也賣不了多少錢,并且第二年,又沒辦法了……傳統方式,扶貧效果不明顯,也不可持續。因此,必須實行產業轉型,走業態創新的路子。

  但是,我國農村的特點是:人多,地少,農民文化低。集中表現為農民的經營規模很小,地塊零碎。全國每戶農民平均經營耕地規模只有9.8畝,農村人口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為8%,43%以上的只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在這樣的條件下,靠農民自己搞業態創新,非常困難,其中涉及的投資、技術、管理、市場等等方面,要求都很高,農民自己無法解決。

  這就需要進行組織創新。例如,一二三產業融合,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合作社+農民,等等。所有的這些組織創新模式中,都有一個核心要素:牽頭企業。牽頭企業的作用,就是解決那些靠農民自己難以解決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問題。牽頭企業的作用就在于:農民做不到的,企業能夠做到;農民能夠做到的,企業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三變”之花要想結好果,結優果,就需要搞好招商引資,找到一個可靠的牽頭企業。

  與此同時,要做好產業選擇,選出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需要科學決策,光靠農民自己,難以辦到。關鍵是要聽技術專家和經濟專家的意見,要經過充分的分析和論證。在實踐中,組織專家進行充分的分析研究論證,或者是村集體出面,或者是企業出面,或者是當地政府出面。

  可選擇的產業,通常是兩大類:特殊的種植業(水果、堅果、茶葉、藥材、花卉等)和鄉村旅游業。這兩類產業,投資回報高,如水果和茶葉,一般畝產值均在上萬元乃至數萬元以上,但風險也較大。另外,回報期也較長。

  避免風險的關鍵,對于種植業來說,是產品質量,要成為全國的最好,或者最好的之一,才能避免市場風險;對于鄉村旅游業來說,是特色,要能夠吸引到足夠數量的游客。

  回報期較長,直接影響農民的短期收益。農民可能的收入來源,一是分紅,二是工資。在開頭幾年,農民是股東,但由于沒有盈利,就沒有分紅;如果能夠參與項目工作,可以有勞動工資收入,如果不能參與項目工作,就沒有工資收入。這樣,就需要有一種機制,給農民提供最低的保底性收入。據調查,有的地方采取保底地租的辦法,對于用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農戶,每年提供幾百元保底性的地租收入。

  地方政府與“三變”

  “三變”,從本意上,是村集體和農民的事,變什么,怎么變,都是農民的自主權。不過,要想讓“三變”的花開得美,果結得好,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幫助。

  在“三變”改革中,那些靠市場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的事,都需要政府出手去做。以下幾個方面,都直接或間接關系到“三變”。

  第一,生活環境整治。水污染治理、垃圾處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既與農民生活直接相關,也與“三變”后的產業開發有關,尤其是如果搞鄉村旅游產業的話。

  第二,村鎮建設規劃。其中,最迫切的,是村莊居民點和住房建設的規劃,包括把房子建在哪里?建什么樣的房子(類型、樣式、顏色等,要與自然和諧)?建多大的房子?這也涉及村莊歸并整治。

  第三,產業發展規劃。這直接涉及“三變”后的結果問題。這不是讓政府拍腦袋決策,而是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組織技術專家和產業經濟專家,幫助農民或者合作社,提供科學決策咨詢指導。對于種植業來說,要走區域規模化的路,向著一縣一品、一縣幾品的方向,做大做強,做出區域品牌,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政府在這個方面的作為,可能遠遠超出農民個體、村集體乃至牽頭企業之所能。

  第四,科技服務支持。主要是提供平臺,吸引產業技術專家,為區域特色產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并結合生產實際,不斷進行科技創新,讓農民種得好,高產優質高效。

  第五,市場營銷支持。主要是通過信息服務、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產銷對接活動等,讓農民賣得好,讓優質產品獲得優價。

  第六,財政投入支持。主要用于幫助農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標準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等。

  第七,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全國所有的明星村,之所以集體經濟發達,農民收入高,最關鍵的是有個好的帶頭人。這個帶頭人,既是黨性強、辦事公道的好人,也是創業致富能力很強的能人。有奉獻精神的創業致富能人,是農村最稀缺的資源。貴州六盤水市舍烹村“三變”改革的實踐,就是有一個當地農民企業家的積極參與推動,并且在“三變”的過程中,這個本地企業家被選為了村黨組織書記。從農民企業家中發掘人才,鼓勵他們成為村組織的帶頭人,應該成為鄉鎮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