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汛情疊加,世情多變,我們經歷了百年未有之變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國家在世界上“風景這邊獨好”,農業的壓艙石、穩定器、定海神針的作用,給全國人民和世界上對我們友好的國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心。“三農”的發展,尤其是脫貧攻堅的進展,也受到了國際各個方面的關注。
絕對貧困問題將首次得到歷史性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脫貧攻堅事業主要經歷了從改革推動、發展帶動到針對重點貧困地區、突出貧困問題進行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三個階段,脫貧攻堅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新世紀第一個扶貧綱要實施的十年,我們國家的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了3.8%,當時的扶貧標準是1196元。2011年,國家制定第二個十年扶貧綱要,到2019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貧困人口減少到了去年底的551萬,貧困發生率從10.2%降到了0.6%,832個國家重點貧困縣已經有780個摘帽,也經過檢查驗收,12.8萬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有98%已經出列。
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據扶貧辦上半年匯總的情況,脫貧攻堅呈現良好態勢。一是貧困地區經濟活動基本恢復。有42.9萬個扶貧項目開工率已經超過95%,有2.87萬個扶貧龍頭企業和3萬多個扶貧車間復工率接近100%。貧困人口外出務工的人數達2830萬,比去年全年統計的平均數增加了3個百分點,共2.8億的外出務工農民工,貧困人口占10%左右。二是幫扶工作全面展開。駐村扶貧工作隊伍、各級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各方面幫扶力量全部到位。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的消費扶貧迅速擴大,目前,在22個省認定有6萬多個價值5000多億元的扶貧產品也正在抓,其中電商扶貧在這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三是重點目標任務進展良好,“兩不愁”目標穩定實現,“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已全面完成950萬人的易地搬遷,有的縣城里搬進的貧困人口達2萬人,力度非常大。四是脫貧攻堅收尾階段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有的同志非常擔心,今年疫情下,脫貧攻堅怎么樣?一方面,今年以來,各項工作和舉措都更聚焦、更充分、力度更大。今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接近1400億元,我國貧困人口從來沒有這么少過,剩500多萬人,但是中央專項扶貧資金從來沒有這么多過。有這么多和這么少,應該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條件,何況還有其他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針對貧困人口的相關制度已經逐步建立完善。大致上全國農村3800萬低保人口,其中貧困人口有低保和救助的大概有1700多萬人。相關的制度,包括醫療、就學,以及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快,攻克最后堡壘的工作并不是剛剛起步。
中國特色貧困治理體系逐步完善
脫貧攻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偉大實踐,體現出了四個“前所未有”。
一是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建立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強大組織領導體系,完善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遞增機制和各方面資金穩定投入渠道,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強大投入保障機制。拓展了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組織駐村工作隊,派駐第一書記,形成了縣鄉村戶全覆蓋的幫扶工作體系,扶貧工作實現了由分管責任、部門責任、地區責任向全黨全社會共同責任的歷史性轉變。
二是政策舉措之新前所未有。圍繞兩個“全部”,即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和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即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扭住四個關鍵環節,即扶持誰、誰來扶、怎樣扶、如何退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就是扶持生產和就業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低保兜底脫貧一批;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落實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創建了責任分工、工作推進、政策措施、物質投入、幫扶工作、社會動員、考核評估、監測督察“八大體系”。這一整套做法的經驗充分證明脫貧攻堅戰是我國扶貧改革創新的一場偉大實踐。
三是工作要求之嚴前所未有。各級黨委政府向中央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并且中央還進行了設計制作,每年進行考核。制定第三方評估識別的精準度、群眾的滿意度、退出真實度的測評等嚴格的制度,設立全國扶貧日、脫貧攻堅點,實行紀檢監察督察巡查、領導約談和責任追究,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人民群眾監督、社會各界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等重要的內容,這也是以前都沒有過的。
四是脫貧攻堅成效影響之深前所未有。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既是黨對戰勝貧困的創新實踐,也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創新實踐,使減貧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都得到了有機結合。扶貧干部、人才資源一站到底,幫扶工作堅持志智并重,貧困地區基層公開透明、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給全黨全社會注入了強大的凝聚力,激發了巨大正能量。脫貧攻堅實踐,突出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嚴謹務實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和擔當奉獻的情懷,反映了我們黨新時代背景下踐行宗旨、使命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既飽含要戰勝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也始終堅持科學求實態度,既注重發揮先進性、典型性作用,也創新和拓展了廣泛的群眾性和社會性,這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任務,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導性工程。繼續鞏固脫貧成果,努力實現平穩轉型,必須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一是工作體系銜接。脫貧攻堅中探索形成的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體制,行業協調、區域協作、社會力量協力參與、貧困群眾協商共建的工作格局等,使脫貧攻堅具有了明確的全局定位和強大的組織保障。這些工作體系應該適時地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自上而下落實到位,這不僅有利于更好鞏固脫貧成果,也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的工作體系。
二是政策措施銜接。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是做好銜接的應有之義。政策措施銜接需要分門別類、做細做實。首先是穩住過渡期。真正落實“四不摘”的要求,還要研究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針對性措施,繼續堅持貧困的監測預警和應對反應機制。其次是把握銜接點。脫貧攻堅政策這些年也在不斷充實和完善,涉及面非常廣,地方也結合實際陸續出臺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應該抓緊匯總,系統梳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現有的政策措施,研究一下從哪些方面、從什么角度為不斷地完善和銜接提出指導性意見。三是注重差異性。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著眼于國家新減貧戰略,對相對貧困群體在鄉村振興中仍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對于現有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應及時明確哪些屬于階段性舉措,哪些應該適時轉換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甚至是法律的安排。
三是發展機制銜接。主要在兩個層面,一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為載體的發展,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結對關系,經過多年積累,特別是脫貧攻堅的強烈推動,這種協作關系已經遠遠超出了扶貧協作范疇,形成了涵蓋雙方各方面緊密連接聯系溝通和各類要素、各類主體互動聯動的共同發展機制。在一些地方,孕育著新的發展點,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應該是未來區域大協調、大發展和我們國內大循環的新格局。再有脫貧攻堅中貧困地區建立和引進的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特別是國家專項扶貧資金扶持,在各方面幫助和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新型合作組織,這些主體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建立之初從扶貧角度就給了它明確要求,讓它帶有帶貧和抑貧功能,形成惠及貧困人口利益的鑒別機制。一些地方對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方面也都進行了探索,國家行政、財政投入和公益幫助方面的資金,作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所擁有的資產,都要研究怎么把它運營好。
總之,農民作為產權主人、利益主體、發展和參與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現實的維護和發展,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底線。不論怎么改革,對于“三農”,特別是脫貧攻堅事業,這四種都不能離開。當前已有的經驗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進一步運用脫貧攻堅的有效經驗進一步解決好。
作者系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重農評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