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賀雪峰:如何“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 作者:賀雪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2-09 錄入:王惠敏 ]

——《十四五規劃建議》學習體會之一

近日研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點研讀了第七部分“優先發展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一些體會,選擇九個問題進行討論。第一篇討論“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建議》第二十五條:“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增加農民收入幾乎是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討論的問題,遺憾的是,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并沒有緩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這個意義上講,增加農民收入確實是當前及未來一個時間三農工作的重點。

不過,當前農民增收主要來自進城務工經商,農村經營性收入占農戶總收入比重持續下降,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農業產值占GDP比重持續下降,不到10%的農業GDP由2億多戶小農來分,小農戶無論如何是不可能靠農業經營性收入來致富的。

農業經營性收入雖然不能讓農民致富,對農戶家庭卻又十分重要。一方面,絕大多數農戶家庭中都有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父母留守務農,務農收入對于農戶家庭很重要。另一方面,留守務農,農村生活成本低,農業收入以外的自給自足經濟不僅極大地減少了農戶家庭支出,而且提高了農戶家庭生活質量。農業經營也為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農民提供了農業就業機會。勞動是人的基本需要,有就業有收入才有活著的意義。

這個意義上講,對于絕大多數中國農戶來講,農業更多是基本保障,是基本收入,農戶家庭增收主要來自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所獲工資性收入。年輕人進城去了,他們讓渡出之前的農業農村獲利機會,也就為留守農村的農戶家庭增加了獲利增收機會。

為增加農民收入,國家采取了很多辦法,包括“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等等。問題在于,經濟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政策支持三產融合和新業態發展往往可能產生兩個后果:第一,具有區位和資源優勢的地區容易發展三產融合和新業態,問題是,這些具有區位和資源優勢的地區只占全國農村的極少數,即使沒有政策推動,這些地區也具有市場優勢,容易吸引資本,可以發展起來甚至已經發展起來了。比如大城市郊區、沿海發達地區農村、具有旅游資源的農村地區,即使沒有國家政策的特殊支持,資本早已進入進去,農民也有遠多于中西部一般農村地區農民的獲利機會。因此,國家政策的推動可能只是讓少數本來就具有發展優勢地區農民獲利,而絕大部分地區農民無法獲利。政策推動的后果是加劇了不同地區農民收入的差距,將有限的惠農資源用到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上了。最近幾年全國各地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鄉村振興亮點,都明顯存在這個問題。第二,無論是三產融合還是新業態都不可能離開資本的介入。資本天然嫌貧愛富,農村相對弱勢群體反而可能失去之前作為基本收入和就業保障的土地,留守農戶也更難獲取進城農戶讓渡出來的農村農業獲利機會。結果就是,雖然在國家政策大力推動下,農業農村總收入增加了,這些總收入卻更多被極少數強勢群體(尤其是資本)所占有,絕大多數農戶不僅沒有獲得好處而且喪失了本來的農業機會。

當前的中國農民是面向市場、流動于城鄉、具有極強主體性的群體,農民并非只是從農村和農業中獲取收入,他們是當前中國市場中最為積極、活躍和有創造力的參與者。我們在想象農民時不再可以將農民局限在農村更不應局限在農業之中。在當前中國仍然有2億多農戶,農戶家庭可以自由參與城市務工經商,從而可能從城市獲利增收的情況下面,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的關鍵是打通城鄉,依靠市場。政策的主要作用是為占農民絕大多數的一般農業地區農民提供生產生活基本秩序,提供保底。國家有限的惠農資源應當主要用于基本保障而非推動三產融合和刻意發展鄉村經濟新業態上去。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视频 |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亚洲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男男 | 亚洲精品福利午夜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