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品牌化抓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成為各地政府尤其是農口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由于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甚了解,缺乏經驗,不少地區的品牌建設走入了誤區。筆者結合近年來農本咨詢參與的品牌建設實踐,談談對當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一點認識。
一、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正處于“沖動期”
作為中國特色的農業創牌方法,大家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接受有個過程。現在看,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蒙昧期”“沖動期”“理性期”和“成熟期”。
2015年以前屬于“蒙昧期”。這一時期,大家不太了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作用,甚至受一些觀念的影響,認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弊大于利”。
2014年底,農業部發布《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研究報告》,提出“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的論斷,闡述了“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企業產品品牌”三類農業品牌的作用,指出“區域公用品牌是區域產品品牌建設的基石”。此后,在一系列活動的影響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為熱門話題,成為各地農業工作的“重頭戲”。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前后,全國幾十個省(市、區)舉辦過近百場不同形式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或推介活動,其中2017年中國農業品牌推進大會上發布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影響最大。
因為意識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重要,同時受政策文件引導,一時間,農業活動言必提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可以說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我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由“蒙昧期”步入了“沖動期”,并還將延續到未來幾年。
“沖動期”內,各地創牌踴躍,但主要是“模仿”,模仿那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先行區”,或是模仿那些經由媒體宣傳、知名度高的品牌。
之所以模仿,主要是缺少經驗。同時這一時期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作為“工程”或“任務”,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模仿更加“大行其道”。我不否定模仿的意義,但不提倡“照搬”。一方面,創牌要因地制宜,各地資源稟賦、區域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模式方法理應不同。另一方面,一地的“成功經驗”不見得適用于別的地方,何況其成效還需時間的驗證。目前,全國范圍的“品牌克隆”,很大程度上是“盲目模仿”的結果。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創牌會有更多的認識,會逐漸擺脫“模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會進入“理性期”。
“理性期”,顧名思義,就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盲目”。之所以“理性”,一方面是前期工作成效被檢驗,促使大家反思。另一方面,隨著更多成功案例的出現,促使大家辯證地學習借鑒。
“理性”不止體現在對創牌工作的理性認識,也體現在對自身問題的準確把握和對合作伙伴的理性選擇。我們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系統工程”,也是包含不同層級和作業內容的“組合工程”。認清自身問題,明確作業任務,選擇合適的伙伴,是理性期品牌建設者的特征,也是創牌成功的保障。同時,這一時期的服務業也會發生改變。很少有人搞“一攬子服務”,而是專業分工,做出特色。“服務業”的理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品牌建設者的理性。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最后會步入“成熟期”。
未來,品牌建設成為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牌建設和產業建設渾然一體,“不為創牌而創牌”。到那時,按照市場需求選擇、培育、發展產業,將成為農業發展的常態。品牌建設不止是為既有產業服務,也會成為培育新產業的手段。
一縣一業中的象山紅美人,一直是高端柑橘的代表
二、未來3~5年是農產品領導品牌創建的“窗口期”
隨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熱潮的到來,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各品類“領導品牌”不斷出現。
早些年,農業品牌就像一塊處女地,許多品類沒有代表,認知空白比比皆是。近幾年,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和創牌步伐的加快,品類代表空白迅速被填補,領導品牌不斷出現。比如(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庫爾勒)香梨、(碭山)酥梨等,某種意義上,它們已成為某類產品的代名詞,是消費者購買該類產品時首先想起的品牌。不僅是老產業,即便是一些新興品類也有了代表,比如(隰縣)玉露香梨、(象山)紅美人等。我們發現,這些品類代表一旦產生,其他品牌想要取而代之,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農本認為,未來3~5年是諸多農產品創建品類領導品牌的“窗口期”。這幾年中,品類領導品牌的出現速度會越來越快,品類代表空白會越來越少。這是基于農業發展規律以及我國國情、農情的特點:目前,絕大部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按5年做規劃,并以此制定品牌創建計劃。
消費者認識、接受一個品牌,也需要時間的沉淀,3~5年是一個品牌“從無到有”需要的時間。另外,按照我國現行的人事制度,縣域領導5年一任,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任期內不調動。因此,縣域發展規劃通常是“五年計劃”。現實中,3~5年也是一個產業“從無到有”的時間周期。
以果樹栽培為例,“一年栽、兩年花、三年果、四年產、五年豐”是自然規律。因此,只要有決心,3~5年往往能培育出一個“產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武鳴沃柑”,五年內從無到有,實現了“中國沃柑看武鳴”的目標,“武鳴沃柑”也一躍成為沃柑的代名詞。
未來農業競爭的焦點是品牌。打造品牌,速度比完美重要!現實中,一些地方因為追求“十全十美”,錯失打響品類領導品牌“第一槍”的時機!農本以為,實施品牌戰略,要善決策,也要快決策!要在運動中“完善”,忌在靜止中追求“完美”!
三、依托“一縣一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更易成功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省市縣層面打造的品牌都有。從實踐看,基于“一縣一業”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成功率更高。
這主要是因為“一縣一業”基礎上的品牌建設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產區集中、品質相近。地標產品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基礎。地標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品質獨特,且獨特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地理氣候。產區范圍越小,地理特征越明顯,產品品質也越接近。因此,一般情況下,縣域地標產品的品質比省(市)域地標產品的品質更接近,更容易實現標準化。我們都知道,品質是品牌的基礎,“一縣一業”的產品更容易確保品質,所以更容易創牌成功。
其次,決策簡單、執行力強。和省市相比,縣域行政層級少,需要權衡的人和事少,決策相對容易。因此,發展產業或打造品牌,一旦在縣域決策者層面形成共識,容易快速做決定,也容易落地執行。決策快、執行力強是縣域工作的特點,也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功打造的保障。
第三,適度規模、易于管控。相比于省市,縣域產業體量相對小,容易運營管理。以全國蘋果規模種植“第一縣”甘肅靜寧縣為例,靜寧縣蘋果栽培面積107萬畝,靜寧縣所在的平涼市蘋果栽培面積有200多萬畝,甘肅省蘋果栽培面積多達600多萬畝。因此,和甘肅或平涼蘋果創牌相比,打造靜寧蘋果品牌的難度就小很多。因為適度規模,產業管理和產品管控的壓力就小。“船小好調頭”,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民生工程、凝聚人心。“一縣一業”往往是一個縣域的支柱產業,也是當地最有影響力的“金字招牌”。因此,對于“一縣一業”,不僅領導重視,老百姓也關心。發展中,政策、項目、資金等也向“一縣一業”傾斜。圍繞著這樣的產業打造品牌,不僅是當地的“大事”,也往往成為“大家的事”。因為得“民心”,創牌就更容易干成功。
可以說,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能否成功,模式至關重要。
目前,做“怎樣的品牌”是許多縣域遇到的難題。對于那些有特色產業,或者“主導產業”的地區而言,品牌模式決策就容易。對于那些沒有特色產業、產業類別多、產品集中度低的地區而言,模式抉擇就難。現實中,不少地方出于“面面俱到”的考慮,采用“一牌多業”“一牌多品”的創牌模式,不僅難奏效,也耽誤了培育、做強“一縣一業”的時機。
農本以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僅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是當地城市名片打造工程。品牌建設不僅能提高地域知名度,也往往能“贏得民心”。
有了這樣的認識,地方主官就會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高看一眼”,并給予品牌建設更多支持。實踐表明,領導的重視程度和創牌成功概率呈正比。也就是說,領導越重視,創牌成功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新時期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要從“局長工程”變成“書記(縣長)工程”,這不僅能提高創牌成功的概率,也能為一地的鄉村振興工作找到突破口、打開新局面。
作者系農本咨詢首席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