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護好內蒙古生態環境,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對生態要系統治理,這次專門把治沙問題也納入了其中。沙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如果不積極施策治理,將對人類的生存生活產生嚴重的威脅。因而,這一字之增更充分地體現了生態系統亟需進行整體治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與人一樣視為生命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使人與生態要素構成緊密聯系的“人—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同時,構成生態系統的每個元素又是一個相對獨立分系統,每個分系統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并對整體發揮作用。從“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不僅拓寬了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也驗證了自然生態要素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是一項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工程。系統思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首先需要對生態要素進行系統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這就要求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對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就是遵循系統思維開展的創新實踐,通過采用“三同治”模式,即堅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同治”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治理效果,使得一度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回歸綠水青山。同樣在流域治理中也需要系統上下游治理,建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安徽省形成的“新安江模式”實現了流域上下游發展與保護的協調,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目前在全國其他多個流域復制推廣。
其次,為實現“人—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平衡,亟待從體制機制方面加大協調統籌力度,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2015年11月,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協商建立了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在各自區域內按照統一的方案針對秋冬季節污染物外放等問題開展統一執法行動。一方面,創新政策協同機制,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狠抓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另一方面,研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保護補償等新機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的實踐在藍天保衛戰中取得了豐碩成果,PM2.5濃度明顯降低,重污染天數大大減少,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明顯增強了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堅持系統觀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十四五”規劃《建議》對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需要統籌處理好幾對關系。
第一,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于心、落實于行。首先,要轉變觀念,摒棄盲目追求GDP增長和科技至上的論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其次,要推動生態系統要素的協同治理。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第二,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得益彰。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堅決整治生態領域突出問題,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這為各地統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供了遵循。首先,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是矛盾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是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處理。其次,要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把應對氣候變化擺在突出位置,以低碳為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其次,要樹立自然資源價值理念,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以青海為代表的西部生態重要功能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三,統籌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實現代際公平。代際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著力的是未來性、可持續性。中國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實踐。
第四,統籌中國與整個世界的關系,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危機沒有國界,環境污染是工業化進程中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共同挑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生態治理,已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和貢獻者。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在國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積極履行國際公約責任,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者李宏偉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劉曉珍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博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2021年3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