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2021年6月9日 03版
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主題,是對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發展格局作出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的戰略部署。戰略決策確定之后,戰略指向的政策便是決定因素。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落腳點、著力點和突破口的關鍵是政策能否在基層落地,這事關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能否順利推進,更影響到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能否實現。
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須站在農民的立場
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無疑必須具有黨的宗旨這個大局觀,因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農民的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這也是鄉村振興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的生命線。如果不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農民對實際工作肯定也不會配合,相應的工作就難以推動,即使強行推動也會事倍功半。那么,如何站在農民的立場來考慮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執行呢?
政策一般來說是針對全局性、普遍性的問題而制訂的,不可能包羅萬象,即使再偉大的理論,解決的也往往只是一般性的問題。如何運用,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造性探索,在實際工作中絕非可以簡單照搬。而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性大,呈現出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不可能一個目標、一個模式齊步走。要因地制宜,甚至因戶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刻板地“一刀切”。特別是對于落實到千家萬戶每一個農民身上的政策,如果不顧客觀實際強行推行“一刀切”,一旦偏離就會危及到很多農民的切身利益,甚至會給不少農家帶來困難,也無疑會危及到黨群干群關系與社會穩定。
而如何把政策要求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呢?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要求,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如果沒有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再好的政策也是一句空話,再扎實的工作也是白費力氣。政府有任期,也有指標考核,如果出現一些短期行為、短期工程,農民看到如此可能會想,自己可以配合政府工作,但必須要把自己的利益放進去。農民是知道怎樣博弈的,千萬不要低估農民。是否對農民有感情,是不是站到農民的立場,是不是從農民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農民群眾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政策在個別地方的執行過程中為什么會有所偏離,就是因為對農民缺乏感情,缺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意愿,認為自己只負責政策的執行,不負責政策執行的結果,被執行對象的意愿也與自己無關。如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還或多或少地夾雜著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又缺乏底線、良知、情懷,在如何把握好取舍標準中就很難以經受這樣的靈魂拷問,一旦部門利益與群眾、基層利益沖突時假如選擇以部門利益優先,與個人利益沖突時又假如選擇以個人利益優先,就必然滑向背離人民群眾的道路,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感情,也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利益。
對農民的法定權利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
在過去脫貧攻堅的進程中,為什么一些地方的群眾對貧困戶的認定有意見?對于絕對貧困的認定,卻很少有爭議,問題在邊緣群體,也就是貧困差距不是很大,卻因列不列入貧困戶而享受優惠政策的差別很大,由此而感到不公平。這實質上是一個程序正義的問題,如湖南十八洞村的貧困戶的確定就沒有異議,因為都是農民共同公開透明評出來的,而不是干部評出來的。有些地方農民為什么不認同,可能就是沒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沒有敬畏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了效率而效率,替農民做主,越過農民而簡化了程序,農民對政策的執行就不大可能認同。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公平優先,如果是效率優先,就很難想象會花這么大力氣來扶貧,把錢投向偏僻而貧困的落后地區。從政治上考慮就是民心工程,就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讓黨和人民群眾永遠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就需要把好事做好。而實現公平的前提條件就是讓政策的執行得到人民群眾公認,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尊重農民意愿進行民主決策,需要上上下下反復協商,表面上效率很低,但程序正義保障了決策結果的正義,帶來社會的公信力也使執行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果沒有通過人民群眾公認的程序,就很難讓人民群眾認同結果的正義。
在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過程中,可以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會征求、收集農民的意愿,也可以通過微信、短信以及互聯網平臺全方位征求、收集農民的意愿,經過黨員組長會議形成初步方案,再提交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大會,進行公開透明地決策。因為通知開會有短信記錄、微信記錄,有了這些保障,程序正義能夠讓群眾認同。
從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高度強化農民主體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因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就必然要求把制度變革與建構落實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上來,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立場。隨著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中國社會進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就必須把“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最具基礎性、廣泛性的社會發展理念落實到鄉村振興的農民主體地位上來,才能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高效能治理、農民高品質生活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發展格局。
早在延安時就有個著名的“窯洞對話”,毛澤東認為,我們能跳出歷史周期律,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有序政治參與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必須毫不動搖地按照黨中央提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原則這一政治要求,保障和支持農民在鄉村社會的主體地位以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的最直接體現,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才能激發農民的主體積極性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從新農村建設、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可否認取得了巨大成績,極大地改善了鄉村的面貌,得到了農民的普遍認可。但在基層調研也發現,在一些地方就形成了政府主體、農民客體的工作局面,導致農民處于服從與被支配的地位,逐漸喪失了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鄉村振興中,如果農民缺乏積極性作為旁觀者,就會導致政府體制內成為自我循環。需要強調的是,在鄉村振興中加強黨的領導是必須的,加強黨的領導是為了實現農民群眾當家做主,而非把某些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意圖強加于農民群眾之上。當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意圖與農民群眾的意愿不一致時,是服從前者還是服從后者,標志著是不是在真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6月9日 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