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該是什么樣子?有人想到大衙門、大建筑、大馬路,有人想起小街區、小市場、小巷子,這都沒問題,都是城市的要素。只不過一個傾向于城,一個集中在市,合在一起還是城市。在中國古代,城市作為官府的駐地而存在,是先有城,官府需要服務的人群和產業,隨之有了市,那時的城市是先城后市,城重市輕;在西方,現代城市是從產業和人群的集聚開始,是先有市,市民需要管理和服務的機構,也就派生了城,他們的城市是先市后城,市重城輕。很難說,這兩種城市哪個好,哪個差,只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理想的城市化應該是統籌城與市,既要城的治理效率,也要市的產業活力,不重城輕市,也不偏市廢城。城市化一定是既要管理治理,也要活力經濟。
城市不能是單一的,這個單一,不只是說大,也是說小,單一的大不行,單一的小也不行,她一定是多樣的。就像一座森林,是一個包容的生態體系。一座森林,不可能光有大樹,當然,她必須以大樹為主體,體現森林的高度和力度,但光有大樹,高度和力度是有了,但厚度和韌度不夠,也很單調。她一定還有灌木,有小草,甚至苔蘚,生物多樣性讓每一個生物都有自己獨立的作用,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相生相克,相制相長。大樹挺拔有高度,灌木叢生有厚度,小草柔軟有韌度,苔蘚則是森林濕潤的一角,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存在,共同構成森林的生態體系。正是由于森林的這種多樣性,才體現了森林的博大、包容、深邃和生機。
城市也如森林,人與產業、生存與生活,相互競爭又相互生長,共同形成一個生命系統,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正是這種多樣性的共生共存,成就了一個城市的品味、品質和品格,從而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人生更精彩,最終也讓城市自己更偉大。
具體地說,城市應該是一種多圈層共處的存在。大馬路大建筑可以有,小街道小民房也不能少;大酒店盡管揮金如土,小飯館不妨錙銖必較;五陵年少自去追星捧月,貧賤夫妻還要柴米油鹽;大公司、大老板可以因為1個億的小目標沒實現而夜不能寐,路口的紅薯攤、隔壁的王二卻為湊夠了孩子的學費錢而呼呼大睡;大街上的門臉新近換上了整齊的新招牌,過街橋下流動商販一塊紙板就標明了價格;有人為稅多稅少算來算去,有人為薄利多銷見利就走;有人怕審計,找能人把賬目做得天衣無縫,只為了自己兜里那點私利,有人見城管撒丫子就跑,卻為了要養一家子的日子營生,還兼顧暢想著孩子的前途。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難處,也各有各的快樂與痛苦、幸運與不幸,但不管怎么樣,天黑總要睡覺,睡著了煩惱都會消失;太陽每天都升起,新的一天說不定就有新的機會。
我想,這就是多樣性的生活,多樣性的人生,多樣性的城市。這才是城市該有的樣子,一如生活與人生,一如世界本來的樣子。
(作者系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見度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