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潘啟龍等:美國農村階段發展及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 作者:潘啟龍?韓振?陳玨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9-26 錄入:曹倩 ]

摘要:本文闡述了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四個階段特點與主要成就,分析了驅動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政策因素和非政策因素。通過對中美農村發展條件和路徑的比較分析,本文提出目前中國農村發展大致處于美國農村由加速發展向法治化發展轉換的階段,這一階段美國經驗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提升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完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重視農村功能分區規劃五個方面,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推進鄉村振興政策法治化、提高農民主體地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科學開展農村規劃與建設等啟示。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發展問題備受關注,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措施相繼實施,涌現出許多優秀并極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積累了豐富的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經驗。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中國農村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涉及城鄉融合、產業振興、環境保護、農業產出效率提升等。美國是全球現代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并在鄉村建設上結合自身條件,走出了一條階段發展、步步為營的道路,因此剖析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歷程和經驗,對比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中國學者對美國農村的發展經驗進行了諸多分析。蘆千文和姜長云總結了美國農業農村政策的演變歷程,認為美國農業農村政策關注重點包括建設宜居宜業的農村居住社區、培育連接市場的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興旺持續的農村多元經濟、創新協同發展的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等。杰羅姆·鮑威爾和陳曦認為教育和勞動力發展、創業和小微企業發展以及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是美國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楊娟等回顧了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農業農村發展歷史,認為美國政府通過幫扶小企業、教育機會均等化、消費稅區域差異化等政策,推動了農村地區的發展。徐美銀總結了美國鄉村振興的經驗,認為美國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民的財政補貼、加強農業保護、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措施,改善了農村發展條件,推動了鄉村的振興。楊鑫梳理了發達國家鄉村治理的成功經驗,認為美國鄉村通過完善的農業政策和立法保護,維護和保障農民的權益,提高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專業素養,鄉村治理上以城鄉一體化、城鄉利益共構為主旨,重視小城鎮的政治、經濟、文化節點建設,進而帶動了周邊貧困落后的鄉村發展。馮丹萌和孫鳴鳳從國際視角探討美國農村的發展,認為美國城鄉之間總體上享有公平均等的公共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生活水平和現代化程度也基本無差別。

總的來看,已有文獻對美國農村發展進行了較多的分析,可以為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借鑒,但是,相關研究對美國農業農村演進的階段特點、經驗措施等未必形成一一對應,只能窺豹一斑,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比較有限。因此,美國的農村發展作為一個逐漸演化的歷史過程,可以進一步按照時間軸對其不同階段、驅動因素、成功經驗等進行深入剖析,并強化中國相同階段的做法比較,以形成對中國鄉村振興更為有益的經驗借鑒和模式參考價值。

二、 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階段特點和主要成就

(一)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階段特點

美國農村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并體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點。

1.美國農村發展初始階段:20世紀30年代之前

美國建國之初以農業立國,農業是美國最主要的經濟部門,隨著西進運動的持續擴散,農業生產不斷從東部向西部擴展, 大量農民向西遷徙從印第安人手里掠奪土地,成為獨立的自耕農。19世紀初,美國城市主要集中于東海岸沿線地區,其他大多數地區為農村地區,農業農村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城市人口比例很低。1860年美國3 144萬總人口中,農村人口占80%左右,農業勞動力則占了總勞動力的58%左右。19世紀中期,面對越來越多的農耕土地,美國引進歐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交通運輸技術也發生質的飛躍,工業經濟較快發展,形成對農業農村的拉動作用,美國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隨之加快。1862年美國成立聯邦農業部,主要目的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和數據統計,以適應當時農業領域急需的技術推廣和科學管理。19世紀后期,美國經過南北戰爭后,廢除了影響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農奴制度,工業化大生產逐漸鋪開,道路運輸和商業貿易更加便捷,逐漸形成了國內市場的統一,美國內陸地區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51.2%。這一階段,可以認為是美國工業化、城市化、商品化驅動農村發展的階段。

2.美國農村發展加速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大蕭條時期,農產品過剩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大量農場主破產。為應對經濟大蕭條,美國采用凱恩斯主義,一方面加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對農產品實行價格管制,利用土地休耕、價格保護等促進農業增收。1936年,美國頒布了《農村電氣化法》,為農村電氣化設施建設提供低息貸款,建設和完善農村電氣化設施,促進農村電氣化水平向城市看齊,被認為是美國當代農村發展政策的開端。這項法律的實施加快了美國鄉村地區的電氣化進程,也大大降低了美國農村農業的勞動強度。這一階段,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生產力開始恢復等困難時期,美國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也持續保持增長,電氣化、機械化程度急劇提升,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美國農村的加速發展。

3.美國農村發展法治化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

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完成了戰后經濟社會的恢復建設后,農業農村發展出現了重大轉折:農村非農化速度加快,人口外流加速,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農業在GDP中的占比快速下降,城鄉結構開始出現失衡態勢。為應對這種新的局面,國會頻頻立法,出臺相關政策全面支持農村發展。1972年,美國出臺《農村發展法》,這是美國第一個專門關注農村發展的法律,開啟了農村政策制度化時代,明確了農業部在農村發展政策中的領導地位和中心職能,大大突破了農業部以往以面上管理為主的職能,1980年的《農村發展政策法》,又進一步賦予農業部更多管理農村發展的職能。同時期,1973年的《農業與消費者保護法》、1977年的《食品與農業法》等法案接連出臺,關注領域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信貸、農村供水和農村研究等多個方面,相關法律制度日趨完善。這一階段,美國農村發展主要受惠于法治化的持續推進。

4.美國農村發展完善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繼續完善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在克林頓執政的8年時間里,強化農業年度固定補貼取代差額支付補貼,促進農業自由種植,農民可以在全部土地上種植除水果和蔬菜以外的任何作物,按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美國農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糧食產出、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鄉村地區貧困率從1993年的17.2%降至2000年的13.4%。1990年、1996年、2002年美國《農場法》把農村發展作為法案內容,對鄉村發展的支持內化為制度。2008年的《糧食、保育和能源法案》在保留前期農業法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鄉村發展政策的覆蓋范圍,到《2014年農業法案》基本延續下來。這一階段,美國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發展呈現城鄉融合、多輪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二)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主要成就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美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領先全球的耀眼成績。美國農村面積占其國土面積的91.4%,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其鄉村地區地廣人稀,在人居環境、產業發展、規模化經營、城鄉規劃以及生態環境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一是農場規模化發展。美國政府為大農場提供較多的財政補貼,從而鼓勵農業規模化發展,提高農場主的積極性,高度機械化、電氣化以及深度生物化、化學化的大型種植園、大型農場成為農業經濟的基本單元。

二是多元的農村產業。美國農村地區的產業豐富程度雖然比城市略低,但是重視為居民挖掘更多的本地非農崗位,并通過建立都市圈和引導農村發展,為居民在周邊地區就業創造便利條件;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勞動收益和收入水平,以此留住農村居民并吸引年輕群體定居,保持農村活力。

三是良好的人居條件。美國農村雖然人口密度低,但是環境綠化、社會服務、基礎設施等都不亞于城市,城鄉對人口吸引力沒有明顯差距。

四是合理的城鄉規劃。美國地區規劃主張小城鎮與大城市同構,既強調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又著力推動公共設施盡可能集中,這樣的布局使得小城鎮優質住房和便利性不亞于大城市的配套服務體系,使美國農村地區也獨具吸引力。

五是生態環境保持協調、可持續發展。美國農村生態環境較好,注重可持續發展,并保有較好的休耕、輪作制度,鄉村地區的生態本底得到妥善保護,自然資源適度利用。

三、驅動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主要因素

美國以農業立國,建國之初大部分地區是農村,到目前美國農村發展已非常成熟,借鑒美國鄉村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應探討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主要因素。

(一)驅動美國農村發展演變的政策因素

隨著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農村發展日趨完善,政策保障也趨于糧食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的全面發展。總體來看,美國農村演變過程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策目標導向明確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針對美國農村的發展問題,政府前期著重于解決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于解決水、電、路等難題,改善農業發展基礎條件;中期開始關注貧困和城鄉發展問題,既加強農業補貼,又通過引入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援助等多種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緩解城鄉收入差距;到后期美國政府更多關注教育培訓、就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重點培育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政策目標不斷調整,且產生良好導向作用。

2.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綜觀美國農村整個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美國農村發展日趨完善的過程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且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資金總額。2017年僅農業法案中“農村發展”項目的撥款金額就高達400億美元。同時,美國政府還鼓勵社會與市場力量的參與,以“信貸支持+政府擔保”等形式促進農村經濟多層次和多元化發展。

3.支持方式趨于多元化

美國政府不斷探索農村的發展路徑,經歷了從單純對農村實施政策支持階段,到強化農村基礎條件與農業基礎階段,再到農村多元化發展和城鄉共生的一體化階段。在對農村發展的支持上,逐漸形成了單一的財政資金支持向市場與政府結合的多元化賦能方向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擴大,美國政府開始引入社會資本,借助市場力量來保障鄉村地區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資金,支持手段由財政直接補貼逐漸向金融、信貸、保險扶持等轉變。

4.組合政策日趨完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農村發展政策經歷了從關注單一問題到關注多元問題的演變過程,從1936年的《農村電氣化法》到《2014年農業法案》,組合政策日趨完善已成為美國農村實力變強的重要保障。當前,美國農村政策關注重點是建設宜居宜業的農村居住社區、培育連接市場和利益共生的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興旺發達的農村多元經濟、創新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等。

(二)非政策因素

1.規模化和科技化是美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

美國的大農場種植模式和地廣人稀的國情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美國的農業大國地位以及農產品競爭優勢。同時,美國重視農業研究與技術推廣,并大力推行科研成果轉化,將先進的農業機具投入生產活動,主張農業高科技化發展。除此之外,政府還從國外引進優良的作物品種,來幫助農民提高產量和減輕負擔,當前規模化和科技化已成為美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并推動形成商品化、國際化的第一產業。

2.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美國農村宜居的保證

美國農村環境較好,各州較早確定農村發展走可持續的路線,頒布農村垃圾處理、清潔水、廢舊家電處理等方面的法規條例,并設置農村環境治理專項支出,保證充足經費,打造農村環境宜居條件;同時,培養農戶、農場主環境保護意識,重視日常環境保護行為,推廣專用垃圾袋,使用帶輪子的垃圾箱分裝垃圾,家庭廚房裝有小型粉碎機,可隨時將廚房生活垃圾粉碎沖走等。

3.區域規劃合理是美國農村繁榮的基礎

美國農村區域規劃合理,功能分區嚴格,聯邦政府負責鄉間公路投資和建設,地方政府承擔垃圾污水處理以及水資源供給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分工合作。同時,用農村主干道、公共走廊和高速公路隔開居住區和農業生產區;商業區和居住區之間則用景觀區緩沖。在農村整體規劃中,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四、中美農村發展條件和路徑的差異比較

 美國農村的現代化道路經過了大約200年的時間,目前來說領先于全球農村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業農村上進行了艱難的探索,二元經濟形成蜿蜒曲折,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的前景日漸清晰,特別是進入21時代以來,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戰略的推動下,中國二元結構不斷消解,農村發展蒸蒸日上。為了借鑒美國農村現代化路徑的經驗,本文對中美農村發展條件和路徑等進行了如下比較。

1.基礎條件的差異

美國農村地廣人稀,土地連片成塊,耕地面積比中國大約多10億畝,較早實現了現代農業的全面發展,單位勞動產出率很高,達到中國的百倍以上,農業技術滲透率和機械化、生物化程度領先世界,家庭農場、大種植園、大型農業合作社、跨國糧商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非常完善,農民職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是其三農發展的特點。中國情況則差異巨大,農村人多地少,現階段仍有將近6億的農村人口,耕地面積不足,土地產出率較低,目前還處于小農戶連接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農業技術進步率還比較低,機械化、生物化程度有所不足,“產業化企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正在發育,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適度規模集中經營正在推進。

基礎條件是很難短期內改變的,正視基礎條件的差距是學習國外農村發展經驗的前提。由于基礎條件的不同,中國農村發展必然會具有自己的特色,但也必須承認,向美國等先進經濟體學習、借鑒其農村發展的經驗仍然十分必要,可以揚長避短,少走彎路。

2.歷史和傳統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鄉村發展既承載著巨大的經濟功能,也承載著社會、文化、政治、生態等多項功能,這些極大地影響著鄉土社會的結構變遷、行為和心理特征、文化嬗變等,也決定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必須循序漸進,很難擺脫既有的“路徑依賴”。美國建國初期也是以農業立國,但是隨著技術和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突飛猛進,拉動美國快速地邁入工業社會,并通過國家政策傾斜、法律規制、工業技術向農業擴散、農民職業教育、農業資源合理區劃等補齊了農業農村的短板,使得美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處在世界領先位置。進入21世紀,美國農業農村繼續朝產業多元化、生態環境可持續化等方向邁進,煥發出新一輪生機。

從歷史進程來看,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最終歸宿也是實現現代化,但是由于歷史和傳統的差異等,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會遇到很多美國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所沒有遇到的問題,包括小農經濟的改造、農業農村人口的分流、農民法治觀念的形成、鄉土社會的解構和重建等,都要花更長的時間,下更大的功夫。

3.軟件環境的差異

美國擁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農業要素市場完備,農產品商品化率很高,農業對技術、資本等吸納作用突出,農業農村發展的法治建設接近完善,農民職業化程度較高,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形成了強大的農業農村和農民保護體系,使得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齊頭并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但是農業要素市場發育不全,農產品商品化率顯得不足,農業對技術、資本等的吸納作用略顯阻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仍處于培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法治體系有待完善,農民職業化程度不高,農民兼職化程度較深,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正在起步,農業農村和農民保護體系尚不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正在持續推進。

從軟件環境來看,中國需要持續優化的地方還很多,由于制度性因素對軟件環境優化有重要影響,所以中國農村發展可借鑒美國經驗,從軟件環境優化、制度創新等入手,加快為農業農村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4.條件差異決定的中美農村發展路徑

美國由于基礎條件優厚,受到傳統農業的羈絆很小,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帶動下,軟件環境建設及時補位和完善,從而較快地實現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中國農業農村的基礎條件較差,并且受到鄉土社會的歷史和傳統等路徑依賴,要求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走循序漸進、持續改良的道路,不可照搬照套美國農業農村的直線式現代化路徑。

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拋開基礎條件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中國農村發展大致相當于美國農村加速發展向法治化過渡的階段。此階段必須強調城鄉互補、工農互促,并且強化政府扶持、法治完善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使中國農村發展獲取持續動力,走出一條契合國情、快速發展的現代化路徑。

五、美國農村從加速發展向法治化階段過渡的成功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社會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農村發展遭遇危機,農產品嚴重過剩,農村產業曾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威脅。美國政府根據國情尋求改革路徑,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補貼,頒布一系列法案、政策支持農村發展,幫助農村經濟重入正軌,并實現了加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逐漸將農業農村保護政策、涉農金融政策、城市居民食物券政策等固化下來,促進了農村發展的法治化,推動了農村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大致處于美國農村從加速發展向法治化過渡的階段,學習美國這一時期的成功經驗,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益的借鑒。這一轉換時期,美國農村發展的典型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美國政府對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美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從20世紀30年代的《農村電氣化法》開始,美國便逐漸開啟了鄉村發展政策法治化的序幕。隨后,《農村發展法》《農業與消費者保護法》《糧食、農業、保育和貿易法案》等法案都進一步鞏固了政策在美國農村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是美國農村法治化持續深化的時期。21世紀之后美國的農場法等法律法規不斷改革創新,以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現如今,美國已形成較為健全而完善的農村法律法規體系。

(二)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

“尊重當地農戶,以當地農戶為主體”是美國農村發展所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明確農民始終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和主要受益者,農業法案為充分保障農民收入,在農業收入補貼改革、農業保險等方面提高了項目覆蓋范圍。美國農民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力,推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職業農民注冊制度,從職業認知和準入門檻層面上,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與從事銀行業、工業等行業一樣,區別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國民對于“農民”這個職業沒有社會底層的認知觀念。

(三)提升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

規模化是美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較高的機械化使農場主只需承擔適當的勞動強度,保證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人力成本優勢,并使農村擁有更強的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據統計,2000年左右,美國平均每個農場的生產管理只需要1.4個單位的勞動力,1單位勞動力的農產品可以供給150人所需。更重要的是,美國一直保持較高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科研成果已成功催生新型農業模式,據數據統計,這些創新科技成果的推廣給農業增產帶來高于75%的貢獻。

(四)完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

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掌握高新技術、懂經營管理的高素質農民越來越重要,而針對農民的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就顯得必不可少。從19世紀開始,美國便以立法形式對新晉農場主、農業雇工或者農業組織等不同人群的培訓和教育進行規定,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密集、設備先進的優勢,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廣泛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業教學科研工作,持續不斷地培養了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大批實用型人才。由于職業教育和技術深化,美國的農業已發展成為一個高科技、高效率和高收益的行業。

(五)重視農村功能分區規劃

美國非常重視農村規劃,農業產業帶、作物帶、居住區、生態涵養區等星羅棋布,功能分區嚴格,特別是戰后在制定鄉村規劃過程中,地方政府會和社會團體聯合負責當地的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并充分尊重資源約束條件和村民意愿,村民也會被動員參與鄉村建設,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宜居環境。在農村整體規劃中,美國政府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追求可持續發展。

六、美國農村階段發展經驗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以往學術界對于美國的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研究較多,對于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也較多,而對農村發展則關注較少。中美農村地區雖然在社會文化、發展階段、資源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事實上,中美兩國國土面積相當,雖然發展階段有所不同,但兩國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農村發展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目前,中國農村發展仍面臨產業振興、城鄉融合、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基礎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困擾,一般來看,解決思路主要是加大支持力度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治化,保持近年來農村迅猛發展的勢頭不松勁。

同時,這些問題也曾經是美國探索農村發展道路上的難題,主要對應美國農村從加速發展向法治化階段過渡的階段,借鑒美國農村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經驗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以下幾點啟示。

(一)健全和完善鄉村振興的法律法規體系

美國農村發展經驗表明,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美國農村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可以借鑒美國農業法案的立法方式和原則進行查漏補缺,并從全局性的角度做好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完善鄉村振興的法律體系,將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戰略實施中的局部性、經驗性的成功做法固化下來,進行全面推廣。抓住《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法》頒布實施的有利時機,做好法律宣傳,抓緊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增強法律的引導性和約束力。深入推進行政執法改革向農村基層延伸,增強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把中國的制度優勢延伸到農村,以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長遠需要。

(二)提高農民主體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作用。切實關注農民群眾的需求,通過各項惠農富農政策滿足農民的利益訴求,利用強化補貼、保險等手段保證農民的最低收入。重視和改善農民的社會地位,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增加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民對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讓農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偉大實踐中來。

(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根據國情、農情,以小農為主的中國農業并不適合美國農場主的規模化模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反對規模化,中國可以探索適合國情的規模化模式,主要是培育多元化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具有較高水平的機械化、電氣化,以及一定深度的化學化、生物化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新型經營主體重視科技創新,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自動化、專業化程度更高的機械裝備等,可以節約人力成本,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比較成本優勢[18],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應加強引導,加大扶持。

(四)科學開展農村規劃與建設

借鑒美國對農村規劃的經驗,應支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立鄉村振興規劃,并增強其引導性和約束力。重視農村建設與特色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保護好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具有歷史意義或鄉土特色的人文環境,奠定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鼓勵農戶在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工作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同時加強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和公共宣傳,使農村成為產業興旺的承接地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潘啟龍系貴州師范學院商學院副教授;韓振系貴州師范學院商學院碩士;陳玨穎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21年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 久久精品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 最新国产精品大片在线播放 | 色yeye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