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何慧麗:現代化背后的鄉愁、鄉戀和鄉建

[ 作者:何慧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1-05 錄入:易永喆 ]

鄉愁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作為一種隱隱約約的恐懼感,它在今日每個人的心性里蔓延,也在這個國家的當代民族心性里蔓延。

“難忘日間禾苗香,最憶夜半月如霜。斜暉脈脈千村照,黃水悠悠萬里長。念少時,想親娘,此心安處是吾鄉。摩登無形濃濃色,鄉建有功淡淡光。”這首描述當代青年志愿者在黃河流域開展了10年鄉建運動的小詩,蘊含了“從鄉愁、鄉戀到鄉建”的邏輯。

鄉愁: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若問及鄉愁何來?答曰:緣于近現代工業化所導致的“鄉衰”

今日鄉愁之濃郁深切,緣于“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它已不再只是傳統農業社會那些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而是作為現代性問題出現的、以都市文明或工業文明觀照農業文明而滋生的復雜情感。它意味著人們向往田園生活的自然心性對城市化和工業化中欲望橫流的反動,也是在發展潮流裹挾下對自身生存道德的渴望和追求。鄉愁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作為一種隱隱約約的恐懼感,它在今日每個人的心性里蔓延,也在這個國家的當代民族心性里蔓延。

其實,知識分子從20世紀初開始凝結的百年“鄉愁”,就理性認知的層面而言,緣于中國現代化制度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鄉衰”,本質上反映了近現代以來對國家工業化內在規定性造成“鄉衰”事實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工業化的強制性天命與中國既有資源稟賦之間的張力所造成的現代化悖論,是一些知識分子發出“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心聲的社會歷史背景。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百年中國問題的本質是“一個資源秉賦較差的、發展中的農民國家,通過內向型自我積累追求被西方主導的工業化、資本化發展的問題”;人多地少的“內生性結構變量”和國家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宏觀環境變遷”,是百年中國農民、農業、農村“三農”問題的根源。中國現代化制度變遷的本質是一種“成本轉嫁論”。無論是20世紀前半葉資本經濟全球擴張下的西方國家政治、軍事、經濟侵略而導致的小農破產、鄉村衰敗、社會動蕩和政權不穩定,還是新中國成立后30年國家主導的以固化城鄉二元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為保障的工業化過程,其制度變遷均符合“成本轉嫁論”之說,只是就一定的歷史視野來看一個失敗了,另一個成功了。

改革開放的時代,是中國融入新時期的全球化、以各種產業資本進行資源資本化的時代;它高擎發展主義大旗,輔之以“親資本”為核心的各種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經歷著“追求地方工業化、國家現代化和資源資本化”的過程。這個經驗過程,一方面表現為各種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社會等體制的改革,也即主流所認同的高度現代化的現代制度變遷;另一方面表現為成本積累和轉嫁的“致貧”、“致害”效應,其中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就是新時期“三農”問題的突現。推行市場經濟的各級政府和各種商資實體,面對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沒有談判地位的億萬小農,以一切可能的方式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其由強勢群體轉嫁于弱勢群體、弱勢群體轉嫁于土地和資源環境的成本轉嫁破壞性之大,超過近現代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

可以說,有激進的現代化變遷,就會有嚴重的“三農”問題,就會有“故鄉的淪陷”,以及從個體、群體到整個民族不同層面上的“鄉愁”。

鄉戀:工業化城市化的另一面

若問及鄉戀何處?答曰:歸心園、從田居

對鄉村生活生產、建筑人文、生態風光……,想念不忘、愛慕不舍,是為鄉戀。“鄉愁”僅是對社會客觀規律造成的“鄉衰”現象本能的情緒流露;“鄉戀”則是建立在真性自覺基礎上的高級情感表達:那是綠葉對根的感恩心、回報心,是對歸心園、從田居的“想念不忘”與“愛慕不舍”。

所謂“歸心園”,正是到鄉村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每一個社會人、精神人,都要有能使自己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園,明白自身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在中國傳統社會,城市只是官僚和商人客居的地方,“衣錦還鄉”和“光宗耀祖”才是自我認同的鄉村方式。自明清以來,中華帝國的城鄉市場區域化,主要是靠傳統宗族和地緣為主體對傳統國家的市場發育而形成的。城市中多是來自于同一地緣有著傳統根基的同鄉人聯合體,他們對城市認同和階級認同均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他們對家鄉的責任和介入,則源于回饋家鄉的情感使然以及對自身揚名立命的追求使然。從中國鄉村走出來的謀生者,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就是當代外出打工創業之人,其心靈深處,都潛伏著深厚的戀土和戀家之“鄉土情結”。

而對田居的追慕,來源于人作為自然生物人、生命感性人,追求在鄉土農業、田園生活中返樸歸真的人生意味。陶淵明《歸園田居》對田園生活的自然怡性之演繹,令人嘆為觀止。就現在看來,從田居,既是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囿于人多地少、資源緊缺在未來中長期不得不為之的一種精耕細作的生產生活狀態;也是一種呼應為解決現代生態危機而提倡“低消耗、低投入、高福利、高質量”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越來越多“城里人”在后工業時代即將掀起的一種體驗自然生命空間的時潮行動。

鄉建:發掘鄉土強大的生命力

若問及鄉建何能?答曰:提高參與者覺悟并復興鄉村社會

鄉建就是從事鄉村諸多方面建設的各種行動、實踐。從事鄉建的人們,既要“高高山頂立”,又要“深深海底行”:立足于高山之巔,然后所見始廣;潛行于深海之底,然后所行始切。鄉建,方能了結“鄉愁”、成就“鄉戀”。

鄉建的功用有兩個層次,一是提高鄉建參與者的覺悟。人類的身體構造、心性特質與大自然原本是一個整體,原本就有身心合一、通會萬物的本領。志存“鄉建”,并力行之,日漸會打開向他者開放、尊重多元差異、對他人和自然有感覺力的“覺他意識”,這是一種寬厚情感和深度智慧。從事鄉建多年,我們總結出一套鄉村情景分享行動:朝話——早上到田間地頭、林間曠地、傳統民居、村社宗廟、祖宗墳塋等地進行朝話;夜話——晚上相互之間的分享,這是對一天內的重要事情和想法進行歸納、交流和寫作;話飯——在集體吃飯之前,請輪流找食材做飯的成員表達一下對“本地、新鮮、當季”飯菜的感受。如上種種,用以提高鄉建者對鄉土性的覺悟能力。通過盡力去感知鄉村內在的真善美,并在發現、發揚這些真善美的踐行之中,獲得鄉土強大的生命力。

二是復興鄉土社會支撐體系。鄉村,作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共存相處的生態場域、生活場域和生產場域,其產業建設從本質上和持續的意義上而言,是多樣性、循環性和共生性等得以修復和構建的過程,其社會秩序建設是人生社會之大倫的修復和構建的過程,至于政治和文化等上層建筑莫不由經濟產業建設和社會秩序建設上生發而來。因此,一切適宜的小型農耕可持續發展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自洽的傳統習俗、儒家、道家等文化,與對鄉土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政策制度安排,均可以參與支持。鄉建實踐自有其相適宜的階段性目標和關鍵點。無論是有利于生態文明戰略實施的人才計劃、鄉土知識體系建設,還是思想覺悟建設;無論是從農民合作到城鄉合作,還是從生態農業到公平貿易……;均是要積極支持發揚的。

作為百年中國真命題的鄉村建設運動之脈,在一意決絕的現代化和風起云涌的革命潮之間,其方法、精神、內容,從參與者修身覺悟和復興鄉土社會的鄉建理路,直指向民族國家的長遠全局發展,必將通向生態文明和人類社會的大同之境。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農村社會學、農民組織化與城鄉合作、縣級治理與鄉村建設、生態社會學等;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一区漫画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