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祖輝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 作者:黃祖輝、胡偉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2-02 錄入:王惠敏 ]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奮斗目標。鄉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體,是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場域。沒有鄉村的振興和農民的富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難以實現。通過鄉村建設加快補足鄉村發展短板,推動鄉村高質量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鄉村建設歷程,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和艱苦卓絕的創業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梁漱溟等學者發起的具有改良思想的鄉村建設運動不同,中國共產黨將鄉村建設和革命動員很好地結合起來,主張“耕者有其田”,通過土地革命對封建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革新,極大地激發農民生產和革命熱情。抗戰時期開展大生產運動掀起了模范村的建設熱潮,涌現出運鹽模范村、紡織模范村、文化模范村、調解模范村和衛生模范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村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領導農民深化土地改革、開展互助合作和發展集體經濟來改造鄉村社會,以此支持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構農村生產關系,創立雙層經營體制,實現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進入21世紀后,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要求,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掀起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熱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建設和為廣大農民謀幸福的不懈努力,與中國共產黨追求“共同富裕”的偉大使命高度契合。換言之,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和政治主張貫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鄉村建設歷程,是黨領導鄉村建設事業不斷取得突破的核心動能,在未來鄉村建設中將繼續秉承這一主張,直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本質內涵

從土地革命到社會主義改造,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從建設新農村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國共產黨總是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中堅持與時俱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這為新時代鄉村建設錨定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即要加快補足鄉村發展短板、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以滿足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村建設有了新的本質內涵,一是鄉村建設應強調“人本”,由追求具象的美麗鄉村建設轉向追求以人為本的幸福鄉村建設,夯實共創共富的硬基礎和軟環境。“人本”還體現了農民鄉村建設的主體性。主體性越自覺,就會激勵他們越自信地去創造和追求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二是鄉村建設應強調“共享”,鄉村不僅是原鄉人的生產生活之所,也是歸鄉人和外鄉人創業、消費、休養之所,需要在保留鄉村風貌特色基礎上提升現代功能和創業環境。三是鄉村建設應強調“包容”,重視低收入和困難群體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無論是富民產業發展還是公共服務供給,都要真正惠及低收入和困難群體。

鄉村建設與共同富裕的邏輯契合

共同富裕的實質就是讓全體人民共創共享幸福美好生活,體現在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經濟社會的高水平發展以及收入、城鄉和區域三個差距的明顯縮小等方面。浙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中明確將鄉村新社區建設作為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開展未來鄉村建設試點工作。可見,在共同富裕指引下,鄉村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共建共創共富共享的重要載體,新時代鄉村建設是由美麗鄉村向共富鄉村的迭代升級。

鄉村建設與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較長一段時期堅持“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方針,農業農村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但這種發展方針下的二元結構固化也使城鄉要素市場長期割裂,導致要素交換不對等和雙向流動差,鄉村陷入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困境。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積累較少,現代化建設進程較慢。二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較低,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當前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63.9%,已經邁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新時代鄉村建設,需要打破“二元對立”和“城市中心、鄉村邊緣”的傳統發展格局,完善城鄉要素自由、平等的對流機制。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村傳統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覆蓋,通過數字化手段推進城市優質的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基層下沉。

鄉村建設與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是新時代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鄉村建設是對集體資源的再配置,要加快盤活農村大量閑置資源,促進生態資源轉化利用,推動資源資產化、資產股權化、集體與農民股東化進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鄉村建設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優化,通過構建村級集體融資平臺,引入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個人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創造社會財富的效率,為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創造有利條件。鄉村建設也是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吸引更多優質的要素資源流入鄉村,發展富民產業和民生事業。鄉村建設應扶持農村低收入群體發展,鄉村各類經濟實體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業,以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為契機,盡可能多設立公益性崗位,并將其優先安排給低收入農戶,提高低收入農戶家庭的工資性收入。

鄉村建設與鄉村區域協調發展。新時代鄉村建設不能單村獨干,要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跨村聯合,推動鄉村集群、抱團式發展,攜手打造公共空間、完善基礎設施、整合文旅資源、開發市場資源,以共建共治共享提高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如浙江淳安縣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涵蓋了兩鎮25個行政村,走出一條先富幫后富、區域共同富的路子。以村企合作、異地開發、多村聯營等多種方式實施“飛地抱團”,是鄉村建設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共富發展的重要模式。如浙江嘉善縣采取“土地+資金”“強村+弱村”等形式,引導集體經濟薄弱村將閑置或低效利用的資源集聚至“飛地”項目,實現抱團發展。村莊合并,推進空間集聚也是鄉村建設的形式。合并大多發生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地方,富村并窮村有利于區域資源整合、要素互補、產業擴張和鄉村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如浙江東陽縣花園村,2004年以來相繼合并周邊18個村,現有農戶5246戶。并村后的新花園村,實行財務統一、福利統一、村莊規劃建設統一等。2020年花園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4萬元,享受30余項福利,成為強村帶弱村共富發展的典范。

 

(作者胡偉斌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內參主編,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編輯部副主任;黃祖輝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1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在线偷着国产精选视频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一级大片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一区 | 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首页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