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口占比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起點上,能夠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很重要的一點是解決好農村問題,系統回顧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建設的認識發展和實踐探索,對于在新發展階段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痹谵r村人口占比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起點上,能夠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很重要的一點是解決好農村問題。系統回顧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建設的認識發展和實踐探索,對于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推動農村社會深刻變革
建黨之初和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寫到,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農會、開展政治宣傳與文化宣傳、查禁賭博與鴉片、發起合作社運動、修筑道路與水利設施,“組織起來”的農民“造成了一個空前的農村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大力開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在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等革命根據地和全國各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群眾建立基層民主政權、開辦學校、移風易俗、組建“婦救會”與“兒童團”、組織農業互助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鄉村建設運動。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牢牢抓住了土地問題這一中國革命的“牛鼻子”。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改革,徹底終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從封建土地剝削與宗法壓迫中解放出來的億萬農民,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積極探索社會主義農村建設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把農村建設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位置。在實行土地改革、促進農業合作化的同時,黨領導農民進行整修水利、防治病蟲害、發展供銷和信用合作等事業。毛澤東同志為其主持選編、1956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寫了兩篇序言和104條按語,其中既有怎樣辦好合作社的經驗總結,也有對農村經濟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婦女青年工作等指導意見。
黨中央1956年1月提出、后經多次修改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我們黨關于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業農村中長期發展規劃。該綱要用大量篇幅部署農村建設,對改善住房、移風易俗、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廣播郵電、交通運輸、商業金融和社會福利等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團結帶領廣大農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前29年的經驗教訓,將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翻開了農村建設的新篇章。全會原則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為調動農民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為活躍農村經濟,“應當鼓勵和扶持農民經營家庭副業”“社隊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凡是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宜于農村加工的農副產品,要逐步由社隊企業加工”;為縮小工農城鄉差別,“我們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強小城鎮的建設,逐步用現代工業交通業、現代商業服務業、現代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把它們武裝起來,作為改變全國農村面貌的前進基地”。從1982年起,中央連續5年出臺指導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不僅關注農業發展,也關注農村建設,要求廣辟資金來源加快農村建設,鼓勵農民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興辦社會事業;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指導,將集鎮建設成為農村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切實幫助貧困地區逐步改變落后面貌;建設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質文明的新農村。特別是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88年試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83年中央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鄉政村治”的鄉村治理框架逐步形成。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根據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斷深化對農村建設的認識、豐富農村建設的內容。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指出,九十年代農業農村工作的總目標是:在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使廣大農民的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水平,逐步實現物質生活比較豐裕,精神生活比較充實,居住環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業發展,社會治安良好。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僅作出經過二十年農村改革我們已成功開創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道路的重大論斷,而且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大方面擘畫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涉及農村建設的主要包括: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全面實現小康,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進;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健全,干群關系密切;加強法治,保持農村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治安環境;發展農村教育、衛生、體育、文化事業。
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進一步深化對農村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六個方面擘畫了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在2004年至2012年發布的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中,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建設的新理念新舉措,主要包括:重塑工農城鄉關系,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公共財政逐步介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取消農業稅和村提留、鄉統籌,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財政為村干部報酬和村級管理提供經費支持;加強農村道路、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把農村建設推向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出發,對農村建設作出新的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在2013年至2021年發布的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中,對農村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主要包括: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村改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施精準扶貧。習近平指出,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頭重頭在“三農”,必須向農村全面發展進步聚焦發力,推動農業農村農民與國家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
在新發展階段接續推進農村現代化
縱觀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對農村建設的認識發展和實踐探索,可以看出黨始終把改變農村面貌、增進農民福祉放在重要位置,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在對農村建設內涵的認識上,從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到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新時代的鄉村建設行動,充分表明我們黨對農村建設內在規律的把握是與時俱進的。在對農村建設外延的認識上,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物質建設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拓展,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到鄉村物、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的升華,充分表明我們黨對農村建設具體內容的部署是不斷豐富的。在對農村建設和農業建設關聯性的認識上,從單純重視農業建設、保障農產品供給到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充分表明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謀劃明顯增強。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以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建設的認識發展和實踐探索為基礎,準確認識和深刻把握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繼往開來,接續奮斗。
一要著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新發展階段所要建設的現代化農村,應當是在遵循村莊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水電路網通村入戶、雨天腳不沾泥、夜晚人不迷路的基礎設施便利化農村,上學方便、看病不愁、老有所養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屋外鳥語花香、屋內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美麗化農村。彰顯這種內涵特征,需要促進道路、供水、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向自然村覆蓋、向農戶延伸,加強村莊路燈、公共活動空間建設;需要加強農村托幼和養老設施建設,提高村衛生室和村醫服務能力,提高在村義務教育質量;需要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實現垃圾得到收集、污水得到治理、廁所干凈衛生、房前屋后整潔美麗。
二要著力推進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質量現代化。新發展階段所要建設的現代化農村,應當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農業從業者以農為主業、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接近全社會平均水平的農民職業化農村,世居人口與外來人口和諧共處、各得其所的村民多元化農村,公序良俗養成、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的鄉風文明化農村。彰顯這種內涵特征,需要結合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注重從留守農業的農戶中培養一批家庭農場,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中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需要打通城鄉之間、村村之間人口流動的堵點,在繼續提高城市對進城農民開放性、提高全社會城鎮化水平的同時注重提高農村社區對入鄉市民的開放性,以人為核心發揮村莊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需要推進以移風易俗為核心的農村社會改造,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素養、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
三要著力推進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發展階段所要建設的現代化農村,應當是在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的基礎上,村民踴躍參與、議事效率高的自治規范化農村,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主導化農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德治效力化農村。彰顯這種內涵特征,需要根據村莊人口構成和自治事項的變化確定合適的自治半徑,逐步把該由政府承擔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移交給政府、該由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集體資產所有者職責移交給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積分制等傳統治理手段和“云上村莊”等數字化治理工具;需要加大普法力度,引導農民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的社區共同體意識,培養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讓失范者受處罰,讓崇德者受尊重。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21年11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