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秦中春: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目標與實現途徑

[ 作者:秦中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1-14 錄入:田珍 ]

鄉村治理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領域。對治理問題的分析必須尊重治理規律。現階段探討我國的鄉村治理問題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國的鄉村治理已進入歷史新方位。鄉村治理的關鍵是要解決人的精神思想問題、人的社會管理問題和人的公共服務問題等三大問題。做好鄉村治理工作責任重大,它的緊迫任務是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保障,最終目標是要在鄉村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實踐中,要應對城鄉人口流動,擴大鄉村治理主體的范圍,實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強村莊人員管理和服務,了解鄉村居民現狀,健全聯系機制,完善登記制度;引導鄉村居民的進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動人的現代化,夯實善治之基;調控鄉村居民的矛盾,重視改革“三有結合”,完善治理體系,保證社會穩定;服務鄉村居民的需求,強調分類分級施策,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問題;疏導鄉村居民的轉變,正確解釋人的差異,支持社會流動,搭建轉變階梯。  

鄉村治理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領域。黨的十九大以來, 鄉村治理已經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熱點議題。但治理問題有治理問題的分析邏輯, 目前一些研究和政策設計還存在缺陷, 對實踐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需要引起重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 我國推進鄉村治理任務繁重復雜, 必須把治理的目標和路徑搞準。要深化對我國鄉村治理進入歷史新方位的認識, 重視鄉村人的變化和差異, 考慮人的精神思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3個領域問題, 把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作為目標, 引領和推動鄉村治理工作不斷走向深入并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鄉村治理問題的提出與概念界定

鄉村治理問題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 它關系重大, 涉及面廣, 影響因素多, 本身是不斷變化的。我國學術界和政策制定領域對此問題的重視是在黨的十九大后出現的。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并將“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 其中的“鄉村”、“治理”等概念在中央涉農政策內容中的提出具有開創性, 得到了社會各界對鄉村治理的廣泛關注, 相關的研究也從此迅速增長。目前各級政府對鄉村治理工作高度重視,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熱點。但從現有的研究文獻和已出臺的政策情況看, 有不少在理論分析和內容重點上還存在缺陷或不足。有的定性不準, 將與治理相關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等各種問題或非治理問題當成治理問題, 喧賓奪主。有的缺乏邊界條件意識, 對治理問題的前提條件和隱含假設認識不夠。有的將治理手段與治理目標混為一談, 對實行問題導向重視不夠, 片面地將“三治結合”作為目標。有的對宏觀微觀不分, 將微觀治理簡單當成宏觀治理, 或者將宏觀治理當成微觀治理等。

對治理問題的分析必須尊重治理規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國家治理問題, 對治理問題的分析形成了一個基本框架, 即首先樹立一面旗子, 重點研究兩方面內容, 一個方面是要堅持和鞏固什么, 另一個方面是要完善和發展什么, 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穩定秩序, 推進國家治理工作現代化。這次的政策文件的題目比較長, 非常嚴謹而有科學性,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完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個關鍵詞的有機統一, 充分體現了對治理問題分析的專業邏輯和對治理規律的遵循。對鄉村治理問題的分析也需要運用這一專業邏輯, 它既有別于經濟發展問題, 也有別于改革開放問題, 還有別于生態環保問題, 以及鄉村建設問題等。

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任務既繁重又復雜。在鄉村振興背景下, 要真正有效解決問題非常具有挑戰性, 必須提高對我國鄉村治理問題的性質、內容和邊界的認識。開展鄉村治理工作是有時代背景、前提條件和隱含假設的。首先, 目前我國鄉村治理要樹旗。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問題的性質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要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 讓農村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其次, 目前我國鄉村治理要聚焦。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問題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環境建設和社會秩序建構中的重大問題, 包括精神思想問題、社會管理問題和公共服務問題等。最后, 目前我國鄉村治理要有邊界。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問題的邊界是立足新時代, 面向未來, 以人為中心, 有所堅持和鞏固, 有所完善和發展,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積極有效解決鄉村社會運行中的重大問題和現實難題。

我國的鄉村治理已進入歷史新方位

鄉村治理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治理, 近年來對此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但與城鎮發展有所不同, 鄉村是不斷分化的和比較分散的, 把鄉村治理好非常具有挑戰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鄉村治理進入新時期。與過去社會相比, 我國的鄉村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與未來社會相比, 我國的鄉村還會發生較大變化。這些因素深刻影響鄉村治理。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政府工作深入鄉村

時代、政治決定鄉村治理的性質。過去的中國社會, “皇權”、“政權”不下縣, 鄉村主要由鄉紳治理, 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自鴉片戰爭以來, 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轟擊下, 舊中國危機四起, 鄉村瀕于破產。中國共產黨成立后, 領導人民尋求救國救民之路, 不懈探索、前仆后繼, 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政府的組織管理下, 開展了熱火朝天的社會建設, 推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 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首先就是黨的領導和人民政府工作深入鄉村,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前, 我國鄉村由中國共產黨進行領導和人民政府進行公共管理服務, 這是開展鄉村治理的大背景。

鄉村的人口構成和人際關系不斷變化

鄉村治理的主體是人。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同時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城市化率不斷提高, 全國鄉村人口規模、占比和構成等不斷發生新變化。從2011年起, 我國城市化率超過50%。到2018年, 我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9.6%。這既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 同時也在鄉村治理上形成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和鄉土社會, 現代社會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中心的社會。盡管從地理上看, 城市之外就是鄉村, 城鄉在治理上相通, 但由于鄉村的人口構成、人口特點和人際關系與城市有所不同, 鄉村社會的運行和治理與城市也存在差異。當前, 我國工農城鄉關系發生重大變化, 鄉村不斷由以熟人社會為主的社會狀態, 轉向由陌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并存的社會狀態, 鄉村人口構成和社會結構深刻轉變, 這是開展鄉村治理面臨的新情況。

鄉村之間不斷分化并且未來差異仍會擴大

鄉村治理的基礎是村莊。我國的村莊與城鎮的社區不同, 它是政治經濟社會共同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村莊的發展既有封閉性, 也有開放性。由于各地村莊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資源要素稟賦的差異、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 其發展是不斷分化的, 既有主動的分化, 也有被動的分化, 形成多種類型, 既有本地人口大量流出、仍發展農業的村莊, 也有外來人口大量流入、已進入城鎮范圍的村莊, 還有人口流動不大、保持傳統特色的村莊等, 不同村莊之間的差異和同一村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2018年, 我國鄉村振興五年規劃把村莊發展分為4類, 即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未來30多年, 受多種因素影響, 我國的鄉村發展仍會發生分化, 不同村莊的差異仍會有所擴大, 這是客觀存在的,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前和未來, 我國鄉村的基層基礎多種多樣, 這是開展鄉村治理的現實基礎。

我國鄉村治理體制與政策不斷調整但仍存在不足

鄉村治理是動態的。新中國成立后, 我國鄉村基層組織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人民公社前, 農村逐步推進土改, 發展合作組織和集體經濟。建立人民公社后, 農村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和政社合一的行政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后, 我國在農村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并調整人民公社體制, 建立了“鄉政村治”的管理體制, 即在鄉級設立人民政府, 在村級依法實行村民自治。隨后, 鄉村治理政策不斷調整變化。這些調整適應了形勢需要, 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有些問題還比較尖銳。

迄今為止, 中共中央已出臺21個以“三農”政策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逐步建立了一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特別是21世紀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不斷調整完善涉農政策, 對農業農村發展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 2006年中央全面取消農業稅,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 》,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治理方面, 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把“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的五大總要求之一。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 提出未來5年鄉村治理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 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夯實基層政權, 以及發展公共服務。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 提出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這些部署很重要,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 對這些體制和政策還需進一步改革完善, 有一些要長期堅守, 有一些要修改或取消, 有一些要創新。當前和未來, 對我國鄉村治理的重大政策進行完善, 這是開展鄉村治理的迫切需要。

鄉村治理的關鍵要解決三大問題

鄉村治理的任務是要解決問題的。進入新時代, 我國鄉村因人而變, 因人而治, 在治理上關鍵要解決重大問題和現實難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3個領域, 主要是人的精神思想問題、人的社會管理問題和人的公共服務問題等。

人的精神思想問題

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思想支配的, 精神思想是治理之基礎。迄今世界上對治理影響最廣的是宗教, 它深刻影響人們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財富觀。在我國鄉村, 地域廣闊, 類型多樣, 人們的文化習慣、價值觀念、精神面貌存在不小差異, 如果對這些差異的性質及其增大的原因缺乏正確認識和合理對待, 如果有宗教極端思想和敵對反動勢力等進行曲解宣傳、蠱惑煽動和惡意利用, 鄉村治理就會產生問題。在治理工作上, 必須重視長知識、防滲透、求進步, 提高對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和現代國家制度的理論認識, 開展正確的教育宣傳, 注重去“等靠要搶”思想、去極端化思想, 立公民意識、立勤勞意識、立技能意識等。但在實踐中, 一些地方還存在對此重視不足、麻痹大意等突出問題, 一些重要領域不會管、不敢管和管不好。這是鄉村治理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人的社會管理問題

在現代社會, 人的行為不僅受他人的重要影響, 而且也深刻影響他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與合作、矛盾與沖突都不斷深化, 社會管理是治理之基本。一方面, 現代社會是高風險社會, 人與人之間的分工不斷深化細化, 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沖突, 促進人與人之間合作或協同,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與公平正義, 必須要有人管、能管住和管得好。另一方面, 現代社會是民主法治社會, 隨著個人財富的增長和個人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經濟獨立性的提升, 個人的發展需求層次會上升, 人們對社會管理及政治參與會越來越關注, 在管的方式上必須創新。這對鄉村治理提出重大挑戰。在治理工作上, 必須強領導、有創新、提能力,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化農村基層組織、治理單元和管理機構改革等。但在實踐中, 一些地方還存在組織管理不力、治理無效低效等問題, 包括組織變革滯后、治理單元結構不適應和治理方式落后, 一些重要事務沒人管, 一些重要區域缺人管, 一些突出矛盾問題無法及時化解和解決等。這是鄉村治理需要解決的基本性問題。

人的公共服務問題

在現代社會, 人的行為不僅是需求驅動的, 而且是投入驅動的, 公共服務是治理之需要。一方面, 現代社會是高效率社會, 這種高效率是以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公共服務越來越多為基礎和條件的。另一方面, 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社會, 人的需求很多并且多樣化, 這些需求最終要用投入來滿足, 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 而這種投入資源是稀缺的, 它無論對個人, 對單位, 還是對國家都是如此。在我國鄉村, 不僅發展相對滯后, 而且發展差異化和多元化, 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現實的、迫切的和多種多樣的, 發展公共服務需求強烈, 但公共服務的組織提供是有代價、有成本、有費用的, 現階段還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攬下來, 需要農民組織起來自我服務。在治理工作上, 必須引導好、建機制、拓渠道、增獲得感, 要對公共服務進行分類分級, 強調社會共建, 鼓勵多元投入, 講求因地制宜, 實現逐步發展。在實踐中, 一些地方還存在引導不夠、機制不完善、服務缺位、老百姓不滿意等問題。一些村莊對政府有等靠要思想, 在組織上缺乏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溝通民意和民主辦事的機制, 了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和真實訴求不足, 不重視分類分級和多元投入, 提供服務觀念落后和方式傳統, 不僅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還影響社會關系改善。這是鄉村治理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

鄉村治理的最終目標和實現途徑

鄉村治理的工作是以人為中心的。做好我國鄉村治理工作責任重大, 它的緊迫任務是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保障, 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管理有力、穩定發展、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 最終目標是要在鄉村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隨著我國的鄉村治理進入歷史新方位,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 要實行問題導向, 在政策目標上提高認識、有所聚焦并逐步拓展, 在政策措施上改革完善管理體制, 加強黨的領導和政府組織協調, 貫徹落實群眾路線, 夯實政治建設, 以法治立秩序, 以自治增活力, 以德治揚正氣, 實行政治、法治、自治與德治相結合, 強化各項保障;在政策實踐中明確黨政部門職責, 激發鄉村居民活力, 促進社會協同參與, 健全治理體系, 整合治理資源, 提高治理能力, 有序有效解決鄉村社會運行管理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和現實難題。

考慮城鄉人口流動, 擴大鄉村治理主體的范圍, 實行共建共治共享, 建立治理框架

開展鄉村治理首先必須建立良好的治理框架。鄉村治理的主體是鄉村人口。但鄉村治理不僅是鄉村本地人口的事, 而且與鄉村外來人口有關, 與城鎮人口有關, 與社會各界有關。一方面, 迄今我國的城鎮化過程尚未最終完成, 城鄉人口流動性很大, 目前居住在鄉村的人口是不斷變化的。另一方面, 在鄉村治理中, 黨和國家可以調整城鄉之間和不同鄉村之間的邊界, 并調節和平衡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利益, 從而突破鄉村本地人口治理的范圍。因此, 在鄉村治理工作上, 必須有歷史視角和全局視野, 并面向未來, 充分發揮目前居住在鄉村的本地和外來人口的作用, 適當擴大鄉村治理主體的范圍, 實行共建共治共享, 重視和加強社會秩序建設, 建立良好完整的治理框架。

在實踐中, 要提高對鄉村治理目標的認識, 以人為中心抓好鄉村治理工作。明確鄉村治理的任務是要解決問題, 貫徹落實群眾路線, 在治理的目的上是為了群眾, 在治理的方式上是依靠群眾, 在治理的過程上是組織群眾、管理群眾和服務群眾。要考慮我國城鄉人口流動以及不同鄉村之間人口流動的大趨勢及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對目前已離開鄉村但與鄉村發展有關的人員和目前及未來新進入鄉村的人員的合理權益要進行科學界定并提供嚴格保護。要對鄉村事務實行共建共治共享。既要考慮本鄉本村人口的情況和需求, 也要考慮其他相關人口 (包括城鎮進出人口和跨區流動人口) 的情況和需求, 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鄉村。要創新鄉村治理體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加強黨和國家對鄉村治理的領導組織協調, 處理好鄉村治理與其他治理的關系, 夯實政治建設, 以法治立秩序, 以自治增活力, 以德治揚正氣, 實行政治、法治、自治與德治相結合, 強化法治作用,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村莊人員管理, 了解鄉村居民的現狀, 健全聯系機制, 完善登記制度

開展鄉村治理的最重要的基礎是把鄉村人口搞清楚。我國的鄉村人口有特殊性。這些人口主要是村莊人員, 包括常住村莊的人員、不常住村莊的人員以及不住在村莊但與村莊有關的人員等, 而村莊依法實行村民自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享有農村土地所有權, 有的居民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有的居民不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把村莊的各種人員情況及其權責關系搞清楚, 是比較復雜的, 也比較困難。因此, 在鄉村治理工作中, 首先必須加強村莊人員管理, 強化組織服務工作保障, 全面掌握鄉村人的現狀。

在實踐中, 要從實際居住情況入手, 全面建立、健全和完善村莊人口調查、聯系和登記備案制度。既要加強村莊常住人口調查登記管理, 也要加強村莊戶籍人口調查登記管理, 還要加強村莊臨時人員調查登記管理。健全村莊人口及信息登記制度, 完善人口及信息分類統計方法和技術標準體系, 豐富人口登記信息內容。既要調查了解村莊人口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也要調查了解這些人口的宗教信仰及參加宗教活動詳細情況、民族成分及參加民族活動詳細情況等, 以及文化水平、職業技能、發展需求、思想動態、政治觀點、法律意識等情況。完善和創新村莊人員動態聯系機制, 將郵政、快遞人員等作為重要工作人員, 及時動態更新信息。加強信息工作激勵約束, 建立信息不實舉報或虛假處理機制。

引導鄉村居民的進步, 改造人的精神思想, 推動人的現代化, 夯實善治之基

開展鄉村治理最長遠的工作是提升人的文明進步。與城鎮相比, 鄉村人口不斷分化和比較分散, 鄉村治理涉及的問題更多樣更復雜, 比如社會斷裂問題、宗教民族問題、改革發展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等, 這些問題的提出都與人有關系。鄉村治理是否成功的最終標志, 不是物的現代化, 而是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是物質 (收入) 的增長、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升、成本的節約等。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精神健康, 人的思想進步, 人的勤奮努力, 人的知識增長, 人的方法改進和人的心態良好等。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它是實現善治的最重要的條件。因此, 在鄉村治理中, 必須關注人的行為背后的精神問題、思想問題和能力問題, 把改造提升人力資本作為重要任務。

在實踐中, 要加強對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和現代國家制度的宣傳引導, 推進在全社會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財富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提高人們科學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宗教管理政策, 防范宗教極端思想滲透, 對傳播宗教和用宗教來管人的要從申報登記入手, 進行全面管控, 加強責任追究。完善民族管理政策, 防范民族分裂思想滲透。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提升公民意識和遵法守法觀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激勵人的勤奮努力, 把時間利用好, 貫徹按勞分配, 對沒有勞動投入及勞動貢獻的在分配上要謹慎對待, 促進從勞動不足轉變到轉移就業和多渠道就業。大力推廣使用國語, 加強職業技能教育, 促進人的知識增長, 提高勞動能力和勞動生產率。引導人的積累投資, 從不重積累轉變到重視積累, 擴大使用機器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的范圍。加強現代先進文化引領和傳統優秀文化熏陶, 在鄉村引導、培育和推廣健康善良、積極向上、開放包容、自求平衡的思維方式和良好心態, 正確認識和理性對待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 扎實建構人的心理平衡。

管控鄉村居民的矛盾, 重視改革“三有結合”, 完善治理體系, 保證社會穩定

開展鄉村治理的最棘手的工作是管控社會矛盾沖突。與城鎮相比, 鄉村地域廣闊,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更大, 一些鄉村社會矛盾沖突不僅容易發生, 而且發生后難以處置。在鄉村治理中, 要緊緊圍繞保障鄉村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解決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和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突出矛盾問題, 防范重大風險挑戰, 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違法犯罪活動, 確保社會穩定。國家在重大政策改革上要把政策的頂層設計搞好, 重視實行“三有結合” (在政策中合理設置條件, 按條件“有所不變”“有所取消”“有所修改”) , 用創新的辦法解決發展問題, 提高政策改革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連續性。鄉村治理是一個體系, 包括政治、法治、自治、德治等, 要在秩序重構中理解鄉村治理, 在全球治理的歷史方位中看待鄉村治理, 在黨和國家治理、居民自治和社會調節的三元互動、共建共治共享中考慮鄉村治理, 從指標體系到地方實踐中開展模式新探。

在實踐中, 要處理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公共問題, 深化緩解矛盾糾紛, 確保無群體性事件和大規模上訪。黨和國家的涉農機構改革要適應新時代要求, 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重建組織架構, 調整機構職能, 明確具體責任, 可有效解決問題, 能真正解決問題。要把鄉鎮街道、 (行政村) 村莊及其社區作為鄉村治理基本單元, 加強和改進社區治理。鄉村社區不僅承載著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也是鄉村管理的基層平臺, 要以人為本, 注重信息技術最新成果的應用, 注重共享共建共管, 考慮投入從何而來、什么人可入住、如何入住、與周邊社區關系處理等問題。各地各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 要明確農村穩定問題誰管、管什么和怎樣管, 破解治理難題, 實現剛柔相濟, 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注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群眾精神以及村規民約的重要作用, 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深入了解老百姓的“微痛點”, 探索“為民解憂”新規律, 用好人民群眾調解鄉村雞毛蒜皮的問題、行政調解政府行政部門的關系和司法調解訴訟及疑難復雜案件, 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優化。

服務鄉村居民的需求, 強調分類分級施策, 創新體制機制, 有效解決問題

開展鄉村治理的最現實的難題是有效服務群眾需要。與城鎮相比, 鄉村是多種類型并存, 有的經濟發達, 有的經濟落后, 有的要集聚提升, 有的要搬遷撤并, 有的要融入城鎮, 有的要保留特色, 不同鄉村發展需求差異懸殊。在鄉村治理中, 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發展變化大、難以持續的突出問題, 必須強調分類分級施策, 創新體制機制。一方面, 資源是有限的。要運用現代經濟學觀念來指導工作, 在提供服務上要考慮投入、產出和風險, 實行有限目標, 保基本、保關鍵, 保持框架不變, 鞏固社會秩序, 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群眾的獲得感很重要。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 對鄉村人的需求進行全面調查和排序, 實行統籌兼顧, 多投入、多產出, 自籌資源增加服務, 逐步拓展目標。“有些事必須干, 有些事可不干, 有些事要先干, 有些事可以逐步干”。

在實踐中, 要提高群眾認識, 正視鄉村服務提升的約束條件, 明確首先做好基礎工作, 然后逐步深化拓展, 建立投入優先序。要綜合考慮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需要和更富強、更文明、更民主、更和諧、更美麗的目標, 圍繞進步鄉村 (文明—和諧) —平安鄉村 (和平安定, 掃黑除惡, 糾紛排解, 依法治理) —發展鄉村 (經濟發展, 社會發展, 鄉村振興, 樂活鄉村) —美好鄉村 (家園美麗—人民幸福) 的路徑把工作做好, 逐步深化治理目標和拓展治理目標。

疏導鄉村居民的轉變, 正確解釋人的差異, 支持社會流動, 搭建轉變階梯

開展鄉村治理的最需要的探索是搭建人的轉變階梯。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中心。相比之下, 鄉村發展是有落差的, 同時鄉村之間也是有好有差的, 將鄉村治理好是歷史難題, 也是世界難題。要在理論上承認和尊重差異, 包括工農差異、城鄉差異和鄉村與鄉村的差異等, 在實踐中正確對待和積極化解這種差異。鄉村地理位置的不同和人的勤奮努力、知識增長與運用、儲蓄積累投資的多少等, 均是決定差異的重要因素。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能否進行正確解釋與合理引導非常重要, 關系重大。要把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 激勵人的生產性努力, 抑制人的分配性努力, 調節人的不努力, 防控人的破壞性努力, 支持人的社會流動, 搭建引導和幫助鄉村人口邁向美好生活的轉變階梯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任務。這種轉變階梯因人而異, 因村而異。比如有的需要資金信貸服務, 從無資金到能融資, 從少渠道到多渠道。有的需要發展機會及物質激勵, 從無助、偷懶到有希望、勤勞, 從貧困到富裕。有的需要專門教育培訓和科技示范帶動, 從無知到智慧, 從落后到先進。有的需要就業創業幫扶和社會保障, 從務農到非農就業和城鎮從業, 從社會保障弱到社會保障強。有的需要精神心理支持和法律服務援助, 從懦弱不敢到堅強勇敢, 從信教到不信教等。

在實踐中,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幫扶體系, 健全和完善國家與社會保障, 做好鄉村人的精神思想工作, 鼓勵人的勤奮努力, 促進人的知識增長, 支持人的積累投資, 組織提供便利服務, 幫助群眾不斷改善發展條件。各地鄉村幫扶的具體模式因為鄉村類型的不同而差異很大, 要深入考慮所在鄉村的隱含假設條件, 包括時間、空間和背景條件, 按照具體哪個地區、哪個村莊、哪種類型、詳細條件, 以及鄉村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 考慮幫扶的頂層設計、結構設計、功能設計和目標任務, 建立轉換階梯, 探索合理路徑和有效措施, 不斷滿足鄉村人口通過努力奮斗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图片专区日韩欧美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