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鄉村振興舉步維艱?為什么特大城市化繼續高歌猛進?
一
昨天,一個熟悉房地產經濟的年輕人說實話了。
一是鄉村振興三農專家,在主流經濟學中沒有地位,說不上話,說話沒有人聽進去。相關領導也聽不到。
二是這些主流經濟學家和地方政府官員一樣,被房地產經濟和眼前利益深深套牢、捆綁,為他們辯解、說話、呼吁,搖旗吶喊,成為房地產經濟和特大城市化的吹鼓手。
三是鄉村振興,費心費力費時間,去鄉村調查研究都很費勁。美麗鄉村,那多半是在電視屏幕和畫面上展開,離開市中心50里地的遠郊區和農村,和市中心比會還有很大差距。
四是明明知道房地產經濟綁架國家和各級政府,百害無多少利,但是從眼前利益出發,管不了長遠,過幾年不知道自己去哪里?眼前利益、權宜之計、急功近利依然是他們最大的利益驅動、欲罷不能。
據說,不少地方城市每年雨季內澇死人,就是沒有哪一屆政府、沒有人花十年功夫啟動百年大計,去挖建60米深的儲存大量雨水的地下水庫一下子解決,一勞永逸。
五是有兩千多大企業庫存無數房地產,有人說是6500萬套,也有人說翻倍1.2億套,他們都以穩發展為名,堅決反對去杠桿、去庫存,調整房地產經濟政策難上加難、舉步維艱。
六是房地產經濟,這么多年的忽悠和比學趕幫、相互攀比,又深深扎根于億萬中產階級和年輕人的身心骨髓里,三、四億準中產階級最大的財產就是房地產,如果征收房產稅和遺產稅,對他們的沖擊和打擊最大,直接打擊他們的消費欲望和生活,這對中國經濟來說也是致命一擊,難以承受,因此如果還有正常智商的話,誰都不敢頭腦發熱、動這燙手山芋。
七是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即房地產經濟需要舉國上下慢慢消化,可能需要兩代人,但不能擠破其泡沫,也有人擔心像日本那樣,房地產泡沫帶來失去的日本二十年。
日本高科技研發與產業結構不容置疑,但是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導致日本全國陷入內卷化,經濟全球化受阻,改革開放受阻,高科技研發受阻,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受阻,導致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迷失方向、原地踏步。
二
房地產經濟,最大的破壞力,就是繼續推動超大城市化,不少地方繼續走向蕭條、衰敗甚至破產,廣大農村地區荒蕪化,年輕人壓力很大,選擇不婚不育,全國人口急劇減少,制造業、高科技研發與出口都受阻,經濟一路下滑,社會矛盾劇增,但為了穩定,延續一年是一年。
在全國337個地級市中有152個的人口正在快速減少。黑龍江省唯一超大城市省會哈爾濱,2021年人口減少63萬,從1063萬減少到剛剛過1千萬。
要知道,鄉村振興的天敵就是全國各地盲目的特大城市化,有人說呈負相關,特大城市化像巨無霸抽水泵,抽取中小城市和鄉鎮村的人口與資源。城市群和衛星城建設倒不會這樣,多少還能輻射和帶動鄉村振興。
一千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叫超大城市,中國現在有超大城市19個和900萬以上,在幾年內變成超大城市的城市3個,一共22個,還有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地市級城市正在接近900萬,躍躍欲試、緊鑼密鼓、正在路上。僅山東省17個地市級以上城市中就有6個已經進入快車道,誘惑力極大,“撤村并鄉”運動就是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急躁表現。
世界比較,都是在發展中國家有幾座污染嚴重、人滿為患的超大城市,如墨西哥、孟加拉國、印度、埃及,但莫斯科和埃及首都開羅都在另建幾百萬新城市疏散,韓國首爾已經遷都,人口從1100萬降到目前的980萬,印尼決定遷都,唯獨日本首都東京都還是1300萬左右。
日本東京都市圈總人口4700萬,那是東京都周圍八省一市(日本叫縣)總面積4.4萬平方公里的人口,不是有人斷章取義、任意篡改的東京首都圈。他們篡改事實以后,說北京和上海人口密度小,還可以往里裝人口,實際上北京六環內面積和東京都差不多,北京城區人口密度比東京高,把相當于加拿大和澳洲全國的人口往超大城市里裝進去,且不知澳洲和加拿大有幾百個中小城市和成千上萬美麗鄉村。
美國紐約總人口也就980萬,在世界上最發達的歐洲更是找不到超大城市,德國人精明,70%人口住在田園般的郊區和鄉村,舒適、美麗、開闊、愉悅、悠然,讓所有人有獲得感,最大城市柏林人口才300萬。
發達國家的美麗鄉村,城鄉差距很小,人們都是拿全國鄉村或平均居住環境與其他國家比,不是拿特定超大城市市中心和你比高低,沒有人愿意住進人滿為患、污染嚴重、資源緊張、生活艱辛的超大城市市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