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建設,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個個宜居宜業村莊不斷涌現。湖南深入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實現農村通組道路、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義務教育、基層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六個全覆蓋。繼2020年底建成6757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后,2021年又打造了301個省級美麗鄉村和100個特色精品鄉村,文明村鎮遍地開花,鄉風文明蔚然成風,呈現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絢麗畫卷。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必須強化規劃引領作用。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規劃是推進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浙江實施“千萬工程”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從湖南的實踐來看,一些村莊建設布局零亂、擁擠、無特色,往往都是缺乏科學的規劃。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中央十分重視村莊規劃工作,要求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湖南出臺了關于加強村莊規劃工作服務的有關通知,全面啟動了村莊規劃工作。但村莊規劃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差異性大,全省村莊數量多,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村莊規劃編制經費、專業人才保障。在時間上,要分期分批推進,分清輕重緩急,不搞“一刀切”;在空間上,要堅持縣鄉村統籌,防止不同類、級的規劃脫節、打架;在內容上,要突出“特色”,不搞“統一模板”,堅持深挖村莊特點、文化特色和產業特征,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在方式上,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確保規劃落地實施,避免出現規劃與實施“兩張皮”現象。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必須把質量挺在前頭。鄉村建設,重在質量,貴在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湖南鄉村地域廣闊,各地的人文、資源與建設發展進程不一,村莊情況千差萬別,推進鄉村建設等不得,但也急不得,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類施策、精準發力。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例,湖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但一些地方不切實際地推動村莊整體硬化、亮化、綠化,一些地方改廁技術未經試驗就推開,一些鄉村環衛設施“重建設、輕管護”,建成后難運行。為此,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中,要把質量挺在前頭,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環境生活垃圾、污水的分類減量處理模式,選擇適宜改廁技術,探索環保設施建管護長效機制,加強鄉村特色風貌塑造,做到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確保干一件成一件。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必須做到城鄉整體聯動。補齊農村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是推進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央明確要求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一體化”不是“一樣化”。德國在二戰后以實現城鄉生活便利程度、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等值的“城鄉等值化”理念推進鄉村建設,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對湖南來說,就是要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促進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一方面,要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銜接為導向,優化城鄉區域布局,加快促進城鄉區域間的路、水、電、氣、訊、物流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另一方面,要針對鄉村公共服務方面的短板,加強城鄉校聯體、醫共體、文化共同體建設,促進縣域內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加快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必須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推進鄉村建設,為了農民的美好生活,必須了解農民的現實需求,充分發揮農民的才智。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發揮好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村級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倡導以村規民約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開展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等創建活動,推廣“清單制”“公益存折”等經驗,激發農民自建美麗家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探索農村建設項目實施機制改革,對于農村公益類建設項目,村級能夠自己組織實施的,均由村級組織設計、農民參與實施,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建設管護,匯聚起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作者系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湘評論·上半月2022年3期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