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嚴東權: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 作者:嚴東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6-16 錄入:王惠敏 ]

2022年6月15日是第10個“全國低碳日”,今年的主題是“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而剛剛過去的6月5日,則是第51個世界環境日,主題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領域大有可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什么困難和挑戰?怎樣協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期對話邀請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嚴東權,聚焦“十四五”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已進入整體布局、精準發力、深入推進的新階段

 

主持人:這些年,國家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農業綠色發展進展明顯。請您談談目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情況。

嚴東權:近年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且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相比,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了19%、48%、25%,我國農業發展實現了“增產又減污”。農業投入品持續減量增效,全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保持下降勢頭,利用率雙雙穩定在40%以上。農業廢棄物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耕地土壤環境質量不斷改善,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受污染耕地分類管理全面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種質資源保護深入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開局良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危害物種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資源約束仍然偏緊,人均耕地面積、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4。環境短板亟待補上,農業面源污染還處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關口。生態系統退化依然嚴峻,東北黑土地有機質下降,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任務艱巨。

主持人:“十四五”期間,我國在持續推動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方面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嚴東權: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已進入整體布局、精準發力、深入推進的新階段。《“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從資源利用、產地環境、農業生態、綠色供給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

“十四五”期間,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要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種質資源調查收集,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肥料高效施用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持續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推進地膜科學使用與回收。支持發展種養結合綠色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措施落實。三是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聚焦種植業綠色固碳、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等,實施減排固碳行動,降低農業生產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探索低碳零碳發展路徑。加強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應用。四是加強重點區域農業生態系統修復。在長江流域全面實施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持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黃河流域大力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在東北地區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行保護性耕作。

 

“十四五”農業面源污染將聚焦重點流域,以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為重點,堅持整縣推進,綜合治理

 

主持人:說起農業面源污染,大多數人感覺是看不見、摸不著。在您看來,農業面源污染有哪些特征和污染現狀?

嚴東權:不同于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排放形式具有分散性。與點源污染集中排放不同,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分散多樣,沒有明確的排污口,點多面廣。二是污染物具有資源性。農業面源污染物中的氮磷元素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畜禽糞污、秸稈和廢舊地膜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三是排放具有非主觀性。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的化肥、農藥、有機肥等,是農業生產資料,排放量增加意味著生產成本提高,生產主體沒有偷排、超排的主動性。

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相比于工業、城市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的基本態勢尚未根本扭轉,還處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關口,治理任務依然艱巨。化肥農藥不合理施用仍然存在。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單位面積用量遠超國際安全施用水平。目前,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為40%,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年糞污產生總量約30.5億噸,但由于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缺乏有效的糞污處理技術和設施,全國目前仍有24%的糞污未得到有效利用。主要用膜地區農田“白色污染”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地膜使用量和覆蓋面積最大的國家,特別是西北地區農田地膜多年累積殘留量大,危害耕地質量,影響人居環境。 

 

主持人:針對這些問題,請問現在制定了哪些更具體、更有操作性的舉措?

嚴東權: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制定更具體、更有操作性的舉措,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和《“十四五”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建設規劃》,明確了治理目標路徑,謀劃啟動了一批重點工程。

一是突出重點環節,更加注重綠色轉型。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推廣高效施肥技術和新型高效肥料,集成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新型植保機械。推行以地定畜、種養結合,促進畜禽糞肥就近就地還田利用。堅持農用優先,持續推進秸稈“五料化”利用。推進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推廣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二是聚焦重點流域,更加注重系統治理。以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為重點,堅持整縣推進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實施農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等工程。三是加強政策創設,更加注重長效防治。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地膜科學使用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探索建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秸稈、地膜回收利用掛鉤機制。四是強化監測評價,更加注重精準治污。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在重點地區和重點流域加密布設監測點,建立大數據和智能終端監控平臺,構建治理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地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本身是重要資源,關鍵是要推進種養循環和高值化利用

 

主持人:前幾年通過政策支持引導,畜禽糞污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新階段如何推進畜禽糞污由“治”到“用”轉變?

嚴東權:“十四五”時期,工作重點是推進畜禽糞污由“治”向“用”轉變,關鍵是堅持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科學統籌畜牧業綠色循環發展、耕地質量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目標,以畜禽糞肥就地就近科學還田利用為主攻方向,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糞污向糞肥轉變。

在具體措施上,一是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科技攻關,加快研發輕簡化實用技術,完善糞肥還田利用標準體系。二是提升設施裝備。推廣節水節料飼喂、節水清糞等技術裝備,建設堆漚肥、液體糞污貯存發酵、沼氣發酵等設施裝備,推行拖管式施肥和機械撒施,提高糞肥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市場機制。引導種養主體按照養殖規模配套土地,為糞肥就地就近利用提供保障。培育壯大一批糞肥收運和田間施用社會化服務主體,推動建立受益者付費機制。四是加大政策支持。支持規模養殖場改造提升糞污處理設施,落實農村沼氣發電上網和生物天然氣并入管網扶持政策,鼓勵各地出臺糞肥還田利用補貼政策。五是開展科學評估。考核目標既要突出污染防治、又要強調減排固碳,既要突出畜牧業綠色發展、又要強調耕地質量提升,努力實現減污、降碳、綠色、增長的統一。 

主持人:農作物秸稈已經基本實現由“禁”到“用”,成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亮點。新階段如何推進秸稈高值化利用?

嚴東權: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也是重要的農業資源。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多措并舉,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7.6%,基本實現了由“禁”到“用”轉變。新階段,還需要從如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在需求端,在秸稈科學還田保護耕地地力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秸稈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稈飼料化重點支持秸稈黃貯、青貯、顆粒、微貯等技術產業化,大力推進“秸稈變肉”。秸稈能源化重點支持秸稈打捆直燃和成型燃料制備等技術產業化,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秸稈基料化重點支持食用菌基質、育苗基質、栽培容器等技術產業化,支撐食用菌產業和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秸稈原料化重點支持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紙漿、人造板材、編織物、可降解器具等技術產業化。在供給端,重點是支持建設秸稈收儲運體系,按照合理運輸半徑布設收儲點,配套儲運設施設備,構建“縣域龍頭企業+鄉鎮標準化收儲中心+村級固定收儲點”儲運網絡,推進秸稈收儲運體系的專業化和市場化。

同時,在科技上,鼓勵引導科研單位、院校、生產企業等開展聯合攻關,在秸稈收集貯運、飼料加工、高分子材料轉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經濟可行、實用高效的秸稈高值化利用技術體系。在政策上,加大對秸稈全產業鏈高值化利用試點企業支持力度,落實好用地、用電、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

 

農膜對保障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至關重要,治理白色污染必須在源頭科學使用和后端回收利用一并發力

 

主持人:農膜是繼化肥、農藥、種子后的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請您談談農膜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上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

嚴東權:農膜按功能可分為棚膜和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溫、保墑、除草等作用。地膜覆蓋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末從日本引入以來,廣泛應用于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煙草、蔬菜等經濟作物。2020年,我國農膜使用量為238.9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135.7萬噸,覆蓋面積2.61億畝,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15%左右。

現階段,農膜使用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是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研究表明,地膜覆蓋技術能夠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0%-30%,一般可使作物增產30%左右。甘肅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覆蓋技術,糧食增產100億斤以上。可以說,農膜使用為保障我國老百姓吃飯穿衣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是支撐了全國農業生產布局調整。東北地區水稻生產面積8000萬畝,產量超過4000萬噸,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早期大棚育秧使東北地區水稻生育期提前了30天左右,是實現早育苗、早插秧,克服低溫冷害、奪取水稻高產的關鍵。農膜使用還推動了我國棉花生產區域重心由黃河流域向新疆轉移,不但使新疆成為我國棉花主要產區,種植面積達到3700多萬畝,占全國80%以上,而且為黃淮海地區騰出耕地、保障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三是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我國蔬菜種植面積3億多畝,年產量7億多噸,其中很大部分離不開農膜使用。通過設施大棚栽培蔬菜,有效解決了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問題,滿足了老百姓春夏秋冬對蔬菜的多樣性需求,北方地區靠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過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主持人: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地膜殘留污染是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請問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和策略是什么?

嚴東權:隨著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加,全國覆膜農田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留污染。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用膜地區地膜畝均殘留量4.5公斤。特別是部分地區仍在使用0.01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易破碎、難回收,處理成本高,造成農田“白色污染”。推進地膜殘留污染治理,要堅持系統治理、疏堵結合,以減量、替代、回收為主要治理路徑,全面推進地膜科學使用與回收。

一是加強全程監管。在生產環節,嚴格生產企業行業準入,保障產品質量;在銷售環節,加強農膜產品質量監管,對抽查不合格產品嚴厲查處;在使用環節,加強地膜覆蓋技術指導,引導農民使用標準地膜;在回收環節,引導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履行相關回收責任。二是科學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聚焦重點用膜地區開展試點,在棉花、玉米、蔬菜等主要覆膜作物上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同時不斷健全回收網絡體系,提高回收能力和處置水平。三是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針對馬鈴薯、花生、大蒜等適宜作物,在開展應用效果評價基礎上,有序推廣符合相關標準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四是要強化科技支撐。開展地膜覆蓋適宜性評價,強化地膜源頭減量,降低地膜使用強度。加大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以及配套農藝措施的科技攻關力度,解決技術難點,突破產品堵點。五是要做好監測評價。建立健全農膜使用與回收臺賬,持續開展地膜殘留常態化監測,科學評估各地“白色污染”治理工作情況。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要著力做好政策支持、技術支撐、計量方法等基礎性工作

 

主持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既是重要舉措,也是潛力所在。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工作要堅持哪些原則?采取什么方法路徑?

嚴東權: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必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前提,科學確定減排固碳路徑,著力推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二是必須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要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綠色生態補償和碳排放市場交易上,增加農民收入來源,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三是必須發動社會參與。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市場主體、社會公眾的參與積極性,讓低碳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成為自覺行為。四是必須要有歷史耐心。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科學把握節奏,堅持久久為功,當前要著力做好政策支持、技術支撐、計量方法等基礎性工作。

在方法路徑上,主要包括減排、增匯、替代、節能4種措施。一是降低單位農業產出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重點是采取稻田水分管理、農田氮肥減量增效、改善畜禽飼料、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減少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提高農田固碳增匯能力。采取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等措施,減少土壤溫室氣體逸出,增加土壤碳庫貯存量。三是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通過農村沼氣、秸稈燃料、太陽能光熱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替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四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加快改造農業機械設備,淘汰老舊農機和漁機裝備,提升設備效率,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主持人:“十四五”時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減污降碳的雙重任務。如何推動農業農村領域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

嚴東權:“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推動農業農村領域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關鍵是要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

一是做好協同治理的頂層設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將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十四五”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建設規劃》《“十四五”全國畜禽糞肥利用種養結合建設規劃》等緊密銜接,協同推進減污與降碳。二是加快協同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大氮肥減量增效、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高效利用、農機漁機節能改造、生物質能開發等減污降碳協同的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編制發布成熟適用技術目錄,加大推廣力度。三是建立協同監測核算體系。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建設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網絡,協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籌建立統計、核算、報告制度。四是加大協同增效政策的扶持力度。對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施用、秸稈綜合利用、保護性耕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高效能農業機械應用等協同增效措施,要不斷總結各地經驗做法,加大政策創設和實施力度,調動廣大農民和市場主體積極性。

 

(作者簡介:嚴東權,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長期從事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研究工作。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2年6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 | 中文天堂啊好舒服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