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與機制出發,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自治體系,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機制”發揮居民主體作用,找到組織群眾的“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是群眾的共識。人們追求美好人居環境建設就是基于人類對生產生活家園的美好愿景。這種共識的形成,體現在國家、家庭和個人的和諧關系之中。
基層黨組織建設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縱向到底是指黨的領導和政府的服務縱向到底,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黨員能人發揮帶頭作用;轉變政府角色,讓政府的服務走進社區。
黨的領導縱向到底包括三方面:促進黨組織引領全覆蓋,即推動城鄉社區黨總支、黨支部和黨小組全覆蓋;選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即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進社區,群團組織與社區充分對接,與社區熱衷公益的積極分子、志愿者、大學團隊等共同組建兒童教育聯盟、愛心醫療隊、家電維修小組、環保宣傳小組等。在此情況下,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和成果共享。
要做到縱向到底,還必須讓政府的服務走進社區。一是確保政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縱向到底。一方面做到公共服務三級統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設施服務能力從區縣、鎮街輻射到城鄉社區;另一方面做到基礎設施服務三級統籌。道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從區縣、鎮街統籌布局到城鄉社區。二是確保政府統籌整合資金縱向到底。在此過程中,要實現政府角色的轉變。即政府轉變為促能者,發現能人,挖掘潛在寶藏;轉變為組織者,建立組織,凝聚群眾力量;轉變為協助者,協助工作,兼用內外優勢;轉變為引導者,制定制度,引導群眾自治。
做好制度建設。制度是激活共同締造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為社會治理創新順利實施、長期有效提供重要保障。制度建設的內容包括政府購買制度、組織培育登記制度、社區規劃師制度等。應從以下四方面做好制度建設。一是構建社區多主體協商共治模式;二是調整社區“權、責、事、費”關系;三是深化社區“網格化”制度;四是建立群眾參與的相關制度,包括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制度。
黨的領導橫向到邊是指在黨組織領導下,凝聚群團組織,構建自治共管體系。讓社會組織覆蓋每位居民,把個人納入以黨組織為領導的各類組織中來,進行社會治理事務的共同協商和統籌管理。以黨組織、工青婦團等群團組織、社區組織、社會組織等為基礎,結合傳統基層組織與新型社會組織力量,明確各類組織定位。以黨組織領導為核心,各類組織在其指導下,依據各自所長承擔相應社會治理事務,實現社會治理的“橫向到邊”。
“五共”發揮居民主體作用
除了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外,還應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來發揮居民主體作用,組織群眾找到“最大公約數”。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是前后工作的順序,具有相互因果關系,最終應達到在規劃中形成共識,在建設中形成共建的局面。
決策共謀。共謀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與居民、政府等主體共尋發展問題,確定突破點,推進社區“再認識”、切實了解居民意見與需求、激發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注。
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居民積極共謀。街頭巷尾是居民實現互動的重要場所,是有利于營造良好社區氛圍、形成社區認同感的地點。從這些場所著手,可以構建黨和群眾連接的空間,也可以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有效的社區認同。以青海省西寧市土關村為例,土關村沿村莊南側公路的河道和河岸無人打理,嚴重影響村莊形象。經過全體村民、村“兩委”與規劃設計團隊共同謀劃后,大家一致同意重新整理小河道,清理污泥,選用本地野花野草綠化河岸,保持鄉土生態,修筑河邊漫步道。
此外,還要廣泛吸納社會組織參與,匯聚多方智慧。搭建社區議事場所,提升社區發展活力。開展社區培訓,拓展居民想象力。群眾對自己身邊的問題有著切身體會,居民之間互相討論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助于將左鄰右舍連接為一個整體,并在此過程中重構關系。
發展共建。發展共建的方式多樣,如針對社區公共配套設施項目、基礎設施項目,鼓勵群眾出小部分資金參與到共建中。此外,還可通過出資、出力、出點子等方式積極參與到社區的發展共建活動中。
建設共管。建設共管包括建立公共事務認捐認管制度、培育社區志愿精神、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共管組織、擬定社區準則、商討社區行動計劃等。以福建省廈門市鎮海社區無物業樓院的管理為例,居住在樓院里的黨員組成的網格樓院黨小組和居民互助小組實現自治共管。
效果共評。效果共評需從三方面進行:確立組織保障和機制激勵,形成長效評價管理機制;討論共同締造成效,激發積極性,更加自主自立自強;確定社區管理績效的評比標準、建設項目評優的評比標準、社區事務評比的相關標準等。
成果共享。共享的前提是形成共享的使用規則,不能隨意損壞社區公共環境、占用社區公共空間,并且自覺遵守社區環境衛生、停車管理、自治公約、物業管理公約等準則。社區全體居民平等享有完整居住社區的齊備設施與服務,平等享有社區的經濟發展活力與產業收益,平等享有良好的精神風尚與溫馨友好的社區氛圍。在共享的過程中重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和諧社會。在共享的過程中創造美好環境,過上幸福生活。
(作者系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官方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