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基層數字化、智能化治理應把人感治理和物感治理充分融合,實現以人為中心、科技支撐、數據驅動的基層治理。
新興技術通過技術賦能和技術賦權兩種機制影響著基層治理。一方面,技術賦能政府,賦予政府理解社會、理解社區的能力。另一方面,新興技術賦權市民,為市民提供更多參與社區治理的機會,拓寬與政府互動的渠道。
通過對北京基層治理的研究發現,在“街道吹哨,部門報道”“接訴即辦”等改革中,一些社區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市民協商、共建共治的社區級數字平臺和智能應用,在促進社區協商共治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訴求驅動下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創新
超大城市治理高度復雜。在北京實行的“接訴即辦”改革中,市民產生的海量的“數”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通過四種機制驅動了超大城市基層治理創新:
訴求數據體量巨大。通過從市級穿透到區縣、鎮街、社區,基于細顆粒度的海量數據,幫助政府理解不同時點、不同區域市民訴求特征,識別高頻共性訴求,找到區域共性的治理堵點難點問題。利用長時段數據把握城市運行規律和市民訴求驅動,識別不同區域的基層治理單元面臨的治理挑戰。
數據質量較為可靠。用數據來理解城市運行、城市風險,需要高質量數據源。由人民群眾主動提出的訴求,使數據更具有真實性,使基層治理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此外,這些數據還記錄著政府辦理市民訴求的過程和效果,可以用來評估、考評部門解決訴求的工作質量。
訴求類型多種多樣。市民的訴求數據可以反映城市運行各方面情況,如營商服務、社會風險、政務服務等,匯聚了城市治理的各方面訴求。
訴求群體覆蓋廣泛。“接訴即辦”為廣大普通市民尤其是困難群體提供了表達訴求的渠道,使自己的服務需求得到滿足,為基層治理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重要依據。
數據治理技術的轉型及成效
數據治理幫助政府破解條塊協同、問責難題。“接訴即辦”以市民訴求為驅動,以此回應傳統模式存在的權責不匹配、問責難等問題。
數據治理破解條塊難題。黨建引領。每次“吹哨報到”形成一個臨時黨支部,由街道負責人做支部書記,報到委辦局代表作為支部成員,促使屬地政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協調委辦局解決基層治理難題。賦權基層。將基層力量整合下沉到街道等。基于數據進行考評和決策。依據市民回訪數據開展評估,對街鎮、委辦局工作進行量化排名,將市民對政府辦理質量的評估作為指揮棒。
數據治理破解問責難題。基層治理通常面臨問責難的局面,“接訴即辦”改革則通過數據實現了有效問責。將市民對每個訴求辦理的評估作為問責依據,每月發布評估排名,以此實現精準問責。
數據治理的改革成效。經過四年多的改革創新,北京市形成了一系列改革成效:一是在科層組織內部圍繞市民訴求重塑回應流程,實現了從專業分工為基礎的串聯式業務流程變為以市民訴求為中心的并聯式業務流程。二是在政民互動上,政府利用數據感知、匯聚社情民意等,做到主動回應。從以往的事后回應轉變成提前準備甚至擬定應對方案。三是在激勵考核機制上,通過量化回應過程激發回應動力。將市民反饋數據作為考核“指揮棒”,實現了從科層制的往上看向關注人民群眾需求的轉型。
從物感治理到人感治理
一般而言,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存在兩種模式:物感模式和人感模式。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由數字技術驅動,進而產生城市大腦、智慧城市、數字孿生等應用,形成了物感城市模式。物感城市重在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間,卻難以充分理解市民的主觀世界和城市社會空間,無法精準理解市民的偏好、訴求等,難以感知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從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可以看出,我國正在形成頗具代表性的城市治理路徑,并正在構建不同于物感治理的新型模式——人感治理。
區別于過去強調技術驅動的城市治理理念,人感模式城市的邏輯起點是人本主義,其機制在于技術賦權驅動城市治理的理念轉變、制度變革和機制創新,進而構建超越“物感城市”的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
人感城市將人本主義、科技支撐和數據驅動有機融合,利用市民訴求驅動市域治理的現代化進程。人感城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強調由市民參與,幫助政府進一步理解城市構成及運行的復雜性,進而創新城市治理的運行機制,提升城市治理效果。
結論與討論
未來的基層數字化、智能化治理應把人感治理和物感治理充分融合,實現以人為中心、科技支撐、數據驅動的基層治理。
不過,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數字化對于基層治理仍有限制性。首先,基層治理場景通常高度復雜,數字技術能夠讀懂的復雜性仍然有限,依舊面臨著不能充分掌握社群多元性等問題。其次,治理技術本身存在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為基層治理帶來一定風險,因此技術韌性就成了尤為值得關心的議題。最后,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多方主體協商互動的柔性治理是優勢,但數據治理通常體現一種剛性邏輯,因此喪失了基層治理的靈活性。
總體而言,在未來的基層治理工作中,新興技術要通過賦能、賦權機制,構建融合多方主體和多方資源的共治格局,吸納政府、企業、市民和社區等主體構建包容、協同、可持續的數字治理生態,實現基層的共治和智治。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官方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