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政策的持續加碼,過去十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巨大進步,推進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也為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績斐然
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近年來,各地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瞄準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弱項發力攻關,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十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糧食生產連年豐收,2015-2021年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同時,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科技持續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業科研機構擁有科研人員7.23萬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230余項,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正在向世界高水平農業現代化邁進。
農村治理現代化賦能鄉村振興。
如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共有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認定的500多萬易返貧致貧人口進行精準幫扶、動態清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村村通、路路通”的目標,截至2021年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同時,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十年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建立,積分制、清單制、數字賦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創新發展,移風易俗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加快培育。
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點亮現代化。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推進數字農業相關技術產品集成應用示范、中試熟化、標準驗證,逐步實現產業化應用。截至2021年10月,已累計建設9個農業物聯網示范省、100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發放農機設備購置補貼,推廣使用智能終端和應用智能作業模式,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為農民群眾提供公益、便民、電子商務等“一站式”服務。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5.4萬個,累計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各類服務6.5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29.1億元。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逐漸興起,通過宣傳推廣視頻直播、網絡帶貨等電商銷售模式,農產品電商持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目前,全國98%的鄉鎮實現了品牌快遞直通,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快遞直達,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有效打通。
二、持續發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首先,以科技進步賦能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一是積極搭建區域性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突出主導產業優勢,吸引先進的農業企業、優秀的農業人才,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優質糧食生產的商品率和經濟效益。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業產業要素進一步集聚、高效運營。
二是開展深層次產學研合作,政府應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戶-企業-研究機構的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推進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此外,也可通過組建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共同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實踐區。
其次,以數字化推動鄉村農業穩產增產。
一是盡快在制度層面落實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方面的規劃安排。例如,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農產品原產地規則以及電商平臺數據傳輸、存儲、運算的相關規則;部署安排《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提出的“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升級行動”“智慧農業創新發展行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行動”“數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動”“鄉村網絡文化振興行動”等八大行動。
二是建立健全數據資源目錄和標準體系。針對農業農村的問題和痛點,確保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疫病防控、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綜合執法等方面起到實效。
三是建強基礎設施并加強農機裝備智能制造、農業物聯網、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提升農村寬帶網絡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促進農村教育、醫療、文化與數字化結合,提升鄉村治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最后,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糧食供應和食品安全。
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以及俄烏沖突等疊加的背景下,糧食供給和安全保證尤為重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二是通過補貼的方式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健全產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細化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考核標準,推動地方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節糧減損能力建設。三是高水平推進經營創新,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糧食作物育耕種、管收貯等環節先進農機裝備研制,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
(作者李春頂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經濟貿易系主任;張瀚文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理論頻道2022年09月2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