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我們黨和國家未來必須完成的一個歷史性使命。理解和把握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目標。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但目前的中國還談不上是農業強國。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糧食、肉類、水產品總量均是世界第一,人均擁有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但農業大國不僅僅表現在體量,還需要表現出能否實現在經濟發展持續推進過程中夯實基礎,實現從生產到供給到消費全過程的安全。事關重大,這就要求我國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向現代農業轉型。由農業大國成長為農業強國,不僅要滿足14億人吃飽、吃好、吃出花樣,還要讓“吃飽、吃好、吃出花樣”永續。
我認為,農業強國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建設農業強國與農業大國的地位相稱。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114.4萬億人民幣,世界第二,人均GDP是80976元人民幣,十分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在此背景下,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大國、最大的服務業大國,也理應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強國。這就需要最大化提高農產品生產總量、供給總量,吃飽、吃好,最大化滿足城鄉居民對多元化農產品的消費需要。
第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滿足人民對重要農產品的基本需求。作為人口大國、農產品消費大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的最核心要求,是依靠自身供給解決自己的需求。多年來,我國重要農產品位居世界首位,人均農產品水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從未來看,可能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滿足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需要,滿足農業從業者向城市消費者轉變的需求,滿足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外部(國際)關系下的糧食安全需求。這些都需要在農產品生產供給方面做大文章,解決大問題。
第三,要實現四化同步發展要求,直白講,需要提高農業從業者收入水平。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不斷推進,也要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分工分業,堅持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方向,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越來越少的人種越來越多的地,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和就業,最大化釋放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換帶來的改革紅利。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業從業者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第四,堅持綠色發展。我國農業資源稟賦雖然豐厚,但人均農業資源是短缺的,所以必須非常珍惜。農耕文明傳承帶來的最大啟迪是農業是永續性產業。因此,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在保護中加以利用,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處理好農產品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五,提升我國在全球農業領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縱覽世界,農業強國不僅表現在經營理念、農業生產方式、較高的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效率,還包括農產品貿易在全球農業領域中有充分話語權。比如,美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出口國,谷物、豆類、棉花等農產品在全球都有很強的競爭性,荷蘭奶酪、花卉、奶制品等高端農產品出口額在全球多年位列第二。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創匯卻比不過荷蘭。所以,我國如何在全球農業競爭中立足比較優勢,在資源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農產品出口方面擁有競爭力,值得思考。同時,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大國,保障農產品的全球供給鏈安全,強化和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話語權,是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標志。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知鄉見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