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高強等: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戰略舉措和路徑選擇

[ 作者:高強?薛洲?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2-07 錄入:曹倩 ]

摘要: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立體式、復合性的多層邏輯關系。基于縣域的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基本路徑的總體判斷。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需要整體籌劃城鎮和鄉村發展,牢牢把握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這一戰略主線。本文梳理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演進和政策脈絡,厘清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并在剖析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戰略舉措的基礎上,提出城鄉協同視角下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

城鄉融合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在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和推進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工農城鄉關系的演變與政策調整。其中,政策調整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農民發展問題。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中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長期以來實行的城市偏向的發展戰略、市民偏向的分配制度、重工業偏向的產業結構,導致城市發展速度遠超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持續的重大歷史性結構轉型下,鄉村系統的人、地、業、村尚未找到重構和匹配的最佳方式,從而出現了功能失衡和活力喪失。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心任務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約束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的不充分。黨中央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作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重新審視和把握工農城鄉關系,并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振興鄉村需要立足鄉村,但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當前,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趨勢不可逆轉,鄉村振興在全國層面已經全面推開。在新發展格局下,通過重塑工農城鄉關系,繼續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發揮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引領和牽引作用,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

一、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與政策演進脈絡

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發展理論的重要構成,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又是城鄉發展理論的進一步聚焦。由于中國鄉村人口眾多且幅員遼闊,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具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能反映出中國特色的政策實踐創新。

(一)縣域、城鄉關系與城鄉融合發展相關理論研究演進

縣域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相對獨立的行政地域單元,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承載,也是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連接點。縣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黃振華從地域邊界、產業構成和人口結構等方面對縣域與縣城的概念進行了區分,認為縣城強調“點”的聚集,而縣域更突出“面”的覆蓋,并且縣域相較于縣城而言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整體性。吳重慶認為,立足縣域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在縣域城鄉間流動與整合,是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縣域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馮丹萌等認為,縣域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脫貧地區接續實現鄉村振興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縣域作為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國家與社會的關鍵節點,在推動城鄉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中處于獨特地位,并具有特殊價值。

城鄉關系主要是指城市與鄉村在分工基礎上形成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多重關系。關于城鄉關系及其發展是學界研究的重要內容,也產生了豐富的理論成果,比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等。19世紀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關于城鄉關系的觀點,形成了從分離到融合的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先后經歷了城鄉分割與二元對立、城鄉關系轉型與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及城鄉融合發展等不同階段,而這也是對城鄉關系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城鄉之間不僅僅是要建立工農業產品的交換關系,而且要建立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經濟聯系。這種聯系能夠帶動技術轉讓、人才交流、資金對流,拉動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形成較為均衡的工農業布局,實現城鄉相互支持、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有學者認為,制度是解構工農城鄉關系生成及演化規律的關鍵,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重點在于通過制度及體制機制的漸進式變革,逐步打開“城門”、開放農村。從以工促農到工農互促的戰略轉變是當前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區別于傳統工農城鄉關系的一大特征,也應從村莊發展的角度重新理解新型城鎮化。崔紅志等則認為,“城市農業”作為聯通城鄉、融通要素的重要產業,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選項。

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對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的繼承,也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城鄉融合是在將城市與農村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上,實現城鄉間經濟互動、社會交流、空間銜接等方面的深度交互,同時保留城鄉各自的特色。讓城市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自覺自愿自由流入鄉村,讓農業轉移人口放心進城定居,“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就能更有效地建立起來。縣域可以滿足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載體和空間單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強化縣城、鄉鎮、村莊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關鍵節點作用,發揮縣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演進

縣域在行政上、經濟上有其突出的特點和功能,因而在聯動城鄉發展上也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早在1981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就曾提出縣級綜合改革的重要性,強調縣級領導干部要適應形勢、更新觀念,以商品經濟的觀點總攬農村經濟工作的全局,不能只當“農業書記”“糧食縣長”。從20世紀80年代起,安徽、四川、山東等省份選擇若干不同類型的縣開展綜合性改革,通過實行“三大包干”,提升縣一級的自主權和發展活力,打破城鄉分離的行政壁壘,使分散的被隔絕的生產要素組合成現實的生產力。這一時期,縣域綜合改革以地方探索為主,政策文件也多出自省級政府。比如,1987年7月山東省印發了《關于強化縣級管理的試行意見》,主要從八個方面擴大縣級政府對人財物的管理權限,嘗試通過強化縣級管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整體發展進程的加快,縣域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央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縣城城鎮化等方面作出部署,強調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發布,將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作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這從戰略層面指明了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方向。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2021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將“城鄉融合”作為主要章節之一,并在第五十條專門提出“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各級各部門推進相關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和《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重點任務和基本路徑。邁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在把握基本國情農情和城鄉演變規律的基礎上,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重構鄉村系統,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邏輯關聯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并非兩個并列的概念,也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手段與目標的關系,而是呈現立體式、復合性的多層邏輯關系。

(一)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關系。根據相關經典理論,城鄉關系可以分為鄉育城市、城鄉分離和城鄉融合三個階段,其演變背后蘊含著生產分工的理論邏輯。農村生產要素通過向城市流動形成集聚,能夠提高生產分工規模和生產效率,但是過度的要素流失導致鄉村陷入衰敗。馬克思城鄉發展理論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強調實現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產業聯系緊密、功能互補互促,而縣域作為城鄉之間的橋梁,可以為城鄉融合提供過渡和承載空間。可見,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既遵循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基本觀點,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關系的演進趨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和手段。

中國工農城鄉關系已經發生歷史性變化,實現了從分割對立、統籌發展到加速融合的轉變,城鄉融合發展正呈現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但同時,農村資源要素市場的封閉性、城鄉產業布局的非協調性、城鄉生產設施的非均衡性與城鄉民生保障的非共享性,仍在制約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推進。從生產力維度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需要以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產業交叉融合、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支撐,并應著眼于全域統籌城鎮和鄉村,立足縣域發展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從生產關系維度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造成城鄉分割與對立的制度障礙,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體制活力和制度保障。從空間布局看,鄉村振興是系統性工程,需要以特定地域空間為單位有序推進,而縣域發展具有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的特殊屬性。

(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

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既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現實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三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理解和把握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實現道路的進一步聚焦。在把握“三農”工作歷史新方位的基礎上,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把握工農和城鄉關系,迅速應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發展問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強調“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鎮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鄉村振興也必須在城鄉互補互促中實現。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從帶動鄉村發展的維度上將重心放在縣域,以縣城為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因此,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在縣域層面的聚焦,是順應城鄉發展規律的戰略謀劃。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政策實施路徑和規劃實施重點,也更有助于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鄉村振興。

第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基本原則的進一步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按照鄉村建設規律和鄉村發展規律來組織和推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并將“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提城市化,而是城鎮化,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立足中國國情農情,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正確處理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關系,合理確定工作重點和階段性目標。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了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落實了縣域內整體部署城鎮和鄉村的發展要求,明確了縣域內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資源要素的可行邊界,符合縣域經濟的發展實際,也意味著要更多地為縣一級賦權,提升縣域層面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

第三,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基本路徑的進一步明確。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市和鄉村有差異、無差別,重點在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提倡優質資源向鄉村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等向鄉村覆蓋。把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意味著要將城鄉資源在縣域內重新部署,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現階段,這種無差別主要指在縣域內無差別,而應該允許不同縣域之間存在一定的發展差距。這種發展差距是一種基于實事求是認知的客觀存在,也是分區分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客觀條件。因此,從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鄉村發展差異化的現實出發,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更具有可行性和穩定性。具體來看,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核心是統籌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耦合銜接,促進這兩大戰略已經部署的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任務在縣域內落地見效。

三、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戰略舉措

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是互惠一體、交叉互促的有機體。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不只是發展理念的更新,也不僅僅是政策轉型的表達,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戰略舉措。基于縣域的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基本路徑的總體判斷。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需要整體籌劃城鎮和鄉村發展,牢牢把握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這一戰略主線。

(一)以城鄉統籌規劃布局為前提

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涉及城鄉人口遷移、國土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堅持強弱項、補短板、抓重點的原則,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高質量推進和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的鄉村振興全方位實施。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注重城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順應城鄉發展中的重大結構性、趨勢性、轉折性變化,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充分發揮規劃對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指導約束作用,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既要改變傳統城鎮化的單一布局,也要摒棄以鄉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綜合考慮城鄉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產業分布,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統籌安排城鄉生態、農業、城鎮等空間,強化城鄉一體設計,優化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布局。只有堅持統籌城鎮和鄉村發展,促進二者雙向交流、聯動推進,以規劃引領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才、資源和戰略的統一,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構建起“內生為源、外生聯動”的新型城鄉關系。

(二)以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為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要素市場培育取得了重要進展,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市場配置能力顯著增強,但與商品和服務市場相比,要素市場化程度仍然相對滯后,特別是城鄉間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土地供需錯配、城市人才入鄉不暢、數據要素產權不清晰等問題突出,影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成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突出短板。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提高城鄉間要素協同配置效率,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技術、管理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分領域來看,要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勞動力要素城鄉雙向暢通有序流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資本要素服務縣域商業和鄉村產業,大力發展技術、數據等新型要素市場。總的來看,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關鍵是破除“人、地、錢”等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圍繞人口流動、產業發展等歷史趨勢,協同推進城鄉聯動式要素改革,改變過去單一要素“單兵突進”的改革模式,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

(三)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支撐

壯大縣域經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保障經濟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縣域作為融合城鄉于一體的綜合性經濟單元,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空間,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和重要載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縣域常住人口達7.4億人,占全國人口總量的52%;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有縣域1866個,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0%左右,占全國GDP總量的比重為38.3%。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首要目標是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戰略底線,重視供給側與需求側兩個方面改革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層次、精準化、分品種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同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和在鄉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縣域商業體系,促進產業集聚,增強產業支撐能力,提振農村消費,實現城鄉經濟良性循環。

(四)以城鄉建設一體化為核心

城鄉建設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長期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在城市,鄉村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較低,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另一方面,部分縣城仍然存在產業配套設施薄弱、公共服務設施標準低、市政公用設施覆蓋能力不夠等突出短板,綜合承載能力不強,難以發揮縣城的增長極和動力源作用。一些地區城鄉建設不協調、不同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銜接配套程度較低,引領縣域經濟發展能力不夠。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做到城鄉建設一體化,以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優化城鄉建設規模和密度,推行大空間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布局,全方位改善城鄉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品質,促進縣域內城鄉建設整體提升和均衡發展。

(五)以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為目標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進入通過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盡管城市居民之間及農民之間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也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但共同富裕的難點和重點之一還在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不是限制或干涉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從而人為拉平收入差距,而是要盡快提高城鄉低收入人口的收入,賦予低收入人口以同等方式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和權利,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并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核心在于通過城鄉聯動式發展,暢通城鄉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城鄉流通網絡,盤活農村資產并在縣域內統籌配置,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四、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用大歷史觀和大空間觀看待“三農”問題,立足國情農情特點、城鄉產業特性和鄉村地域特色,集聚更多資源、要素和力量,以縣域為空間尺度和政策發力點,創新探索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

(一)加快縣城城鎮化建設,提升以城帶鄉能力

鄉村振興的基礎在鄉村,但動力源和牽引力在城鎮。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在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具體表現,也是增強城鎮對鄉村輻射帶動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快縣城城鎮化建設,并不是簡單地引導農村人口向縣城和鄉鎮聚集、實現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而是通過縣城經濟發展和質量提升,引導城鄉產業升級,推動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村莊優化布局,進而實現人口合理流動。因此,要加快補齊縣城短板弱項,強化中心鎮、集鎮和特色小鎮建設,拓寬城鎮建設資金籌集渠道,盤活各類建設用地;推動縣域市政設施提擋升級,優化鄉鎮公共資源配置,提高城鎮居住、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能力;發揮城鎮在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和綜合承載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吸引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縣城。同時,要聯動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化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強化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縣域統籌,構建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新格局。

(二)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縣域富民產業主要是指依托縣域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通過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交叉提升產業價值鏈,實現集聚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進而在縣域內形成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功能多元的鄉村產業體系。縣域富民產業著眼于縣域,本質在富民,主要特征是以農民為主體,農民充分參與價值創造或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發展縣域富民產業,要激活縣域產業競爭優勢,注重產業布局優化,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經濟效益高、就業容量大的現代種養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縣城、鄉鎮、村莊三個層級分工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要積極引導農業生產對接城市產品需求,按照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安排生產,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管理方式,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靠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型服務業,引領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三)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在國內大循環,而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中國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也意味著農村人口的消費能力和水平有了較大躍升,形成最有潛力的大規模市場。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全國總體消費市場的38%。但當前,中國縣域經濟運行還存在一些堵點難點,城鄉經濟循環不夠暢通,發展動能尚未實現完全轉換,商品流通體系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林牧副漁比例關系存在一定的失調。從發展的角度看,縣域商業體系聯通供需、對接城鄉,既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構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以渠道下沉和產品上行為主線,提升農產品預處理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建設,健全縣域商業網絡體系,加快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促進縣域商業數字化轉型、連鎖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與農村消費提質的良性循環。

(四)深化城鄉聯動式改革,促進鄉村開放式發展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新共識、塑造新優勢、激活新潛力。中國改革從農村發端再推向城市并定型于制度,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要依靠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打破城鄉間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各領域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保障。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必須賦予縣級一定的改革自主權,深化城鄉聯動式改革,以改革的系統性激活城鄉發展潛能,以改革的整體性發揮城鄉綜合效應,以改革的協同性放大城鄉改革效果。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充分利用“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的彈性空間,塑造開放式農村產權結構,實現村域、鄉鎮、區片聯營管理,促進集體經濟抱團發展和聯動式發展,創新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吸引各類人才下鄉入鄉,優化縣鄉村三級聯動治理。加快建立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引進機制,實現集體成員權在縣域內可流動、能配置,促進成員權唯一性和股權多元性相結合,建立“有進有出”的集體成員管理體系。要充分發揮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等試點地區的改革探路作用,支持基層創造和政策創新,為促進鄉村開放式發展積累經驗。


(作者高強系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薛洲系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縱橫》2022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2020最新 | 免费在线黄a网站 |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频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三级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