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的空間、功能和價值日益凸顯,城鄉之間正從過去簡單的供求關系向分工協作關系轉變,農村以向城市輸出農業原材料、勞動力等為主,正轉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城鄉經濟分工協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統籌力度不斷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步伐持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我國城鄉關系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正在發生新變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新形勢下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順應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大勢,事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大局,有利于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而深遠。
對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四個認知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著眼點是要破除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是重要內涵,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關鍵,發揮政府作用提高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是重要手段,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路徑,最終目標是要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順應了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中后半段,與此同時信息化持續深化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提速,既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物質條件,也到了推動城鄉融合和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階段。
這一階段,城鎮化進程增速趨緩,城鎮人口規模將逐漸達到峰值,城市開發邊界趨于穩定,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城市要素下鄉、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趨勢增強。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大力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帶動鄉村發展,既是順應城鎮化規律和適應我國發展階段的主動選擇,也是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符合時代發展大勢和國家戰略發展導向。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效率不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民適應生產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表現不足、鄉村建設相比城市還存在諸多短板等。歐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和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都非常注重處理好城鄉關系和鄉村的現代化建設。
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根本改變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和發展滯后的狀況,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也是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有利于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拓展縱深空間。從經濟循環角度看,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有利于引導城鄉人口有序流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激活鄉村巨大的要素市場,帶動城鄉產業協作,密切城鄉經濟聯系,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城鄉間有機銜接。
從促進供給和需求兩端動態平衡、良性互動看,農村是擴大內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有利于激發農村發展潛力動力,在農村形成更多帶動消費、投資和出口的新增長點,為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提供縱深拓展的新空間。
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內在要求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長期以來,我國城鄉要素流動不暢通直接表現為城市形成了對鄉村的要素虹吸效應,導致鄉村發展要素保障不足,造成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同時也制約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內在機理和要求就是要打破制約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壁壘,促進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高效配置,增強城鄉經濟聯系,加快補齊鄉村要素短板,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更好協調和平衡城鄉供需關系,實現國民經濟活動的各環節在城鄉之間有機銜接和循環暢通。
城鄉關系正在發生新改變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村的空間、功能和價值日益凸顯,城鄉之間正從過去簡單的供求關系向分工協作關系轉變,農村以向城市輸出農業原材料、勞動力等為主,正轉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城鄉經濟分工協作,城鄉日益成為發展共同體。
鄉村日益成為促進共同富裕時代人們向往的新空間。相比過去城鎮化快速推進和城市加快開發建設的階段,鄉村的地位作用和全社會的關注度正在不斷提升。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的產業興旺程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整體面貌和治理能力等都得到大幅提升,城鄉發展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伴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家逐漸認識到鄉村不僅僅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來源,在自然生態產品供給、農耕文化體驗、休閑康養度假等方面的功能日益重要和凸顯。
城鄉之間從過去的供求關系逐步轉向分工協作關系。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的勞動力、農業原材料、居民儲蓄資金等源源不斷向城市集聚,支持了我國大規模快速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提速和城鄉融合度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帶動下,各類經營主體開始投資鄉村,城市的人才、技術、資本、信息、數據等要素下鄉越來越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城鄉經濟協作日益成為新趨勢。
城鄉日益成為一個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發展共同體。隨著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不斷建立健全和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城鄉一盤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同性融合度不斷提高,城鄉發展機會的均等化程度逐漸提升。從城鄉互動關系看,在城市工業生產的帶動和消費升級的促進下,農村的綠色農產品、優質生態環境、文化資源等特色優勢加快轉化成為全社會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作用不斷增強;反過來,農村消費投資潛力巨大,農村逐漸成為城市空間拓展釋壓、工商資本下鄉和市民體驗消費的重要載體。城鄉間產業鏈供應鏈緊密度和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城鄉居民日益同步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逐步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城鄉發展共同體。
扎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下一步,我國還需要進一步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為目標,以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為關鍵,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統籌城鄉規劃與治理。在研究編制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過程中,切實把城鄉發展空間作為一個統一有機整體,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一體化推進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特別是在產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要素市場建設等方面加強城鄉統籌規劃、統籌布局、統籌項目建設。此外,在規劃統籌基礎上,切實促進城鄉治理一體化,將城市先進的治理方式、技術手段及治理網格延伸覆蓋到鄉村,提高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推進城鄉共治共享。
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城市在科技創新領先、產業引領和消費市場帶動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企業和工商資本下鄉,著力培育壯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農業農村資源深度開發和產業鏈延伸拓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農業農村發展新空間,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在農業農村發展領域積極培育壯大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把國家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把補齊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放在重要位置,將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的同時,有序推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完善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健全城鄉一體的醫療衛生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一城鄉社保制度,加快構建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共建共享城鄉優質人居環境。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交通、水利、環保、信息、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然滯后于城市,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村莊等村民聚集地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任務重、鄉村建設品質不高等現象仍然存在。既加強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引導和支持規劃設計下鄉,吸引更多高水平經營主體參與鄉村建設,提高鄉村整體規劃建設水平;也積極促進城市交通、市政、信息、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一體推進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優質的人居環境。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持續加強面向實際情況的調研摸底,動態梳理全國和各地方制約城鄉要素流動的問題清單,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推動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著力破除阻礙城鄉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引導更多優質要素有效配置到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因地制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國農村分布廣闊且較為分散,各地區發展水平和條件差異較大,應因地制宜走差異化的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路子。從不同發展水平看,對于東部沿海等市場化程度較高和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可率先在城鄉市場一體化建設、城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方面探索經驗路徑;對于中西部大部分仍處于城鎮化工業化提速階段的地區,則需合理引導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避免城鄉發展差距擴大。
按照不同主體功能看,對于農產品主產區重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發展農業經濟,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則要提升農業生態功能和促進特色農產品開發等。按照鄉村距離城市遠近區位看,應有序推動城中村和中心城區周邊農村功能城市化,促進縣城及鎮行政區域周邊農村一體化發展,對于相對遠離城鎮區的集聚提升類村莊則要集聚吸引城市要素下鄉,立足自身條件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發展。
(作者系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開放合作方向)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新聞周刊 2023年第1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