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戰略。農業強國已成為各界研究討論的熱點,并從多方面開展了研究論述。但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要求下,如何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尚未形成共識,需要進行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為研究制定我國農業強國建設規劃提供決策參考。
關于農業強國的內涵與類型分析
(一)農業強國的相對性與比較性。一般意義上,所謂農業強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農業發展水平與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相互比較得出的農業相對較強的國家。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農業強國必須基于國際范圍的比較,是由一系列綜合指標評價判斷出的動態性態勢,不是固定不變的。強與弱也是相對概念,一個國家農業強并不是指所有方面都很強,而是在主體指標或者關鍵性競爭能力上比較優勢十分突出。
(二)農業強國與現代化強國的聯系性。從全球范圍內強國的發展規律來看,基本上都是經歷了:傳統農業國—國家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演替進程。農業強可以成為國家強或者建成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性基礎支撐之一,特別是對人口大國而言尤其重要,也可理解為必須強化“農業立國”,但不能簡單理解為只要農業強就能使國家強起來。事實證明沒有強大的國家工業化經濟基礎,不可能成為農業強國。
(三)農業強國的國別差異性。從世界范圍來看,世界各國其實都在實踐探索本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之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農業強國中,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農業強國模式。(1)資源大國綜合發達型農業強國模式。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人均土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為代表,在優先推動國家工業化的基礎上,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重點,優先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物化、信息化等,以大規模農場經營為主體(規模一般在幾千畝以上),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國際化產業優勢明顯,實現了大規模高度發達的農業現代化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2)資源中等產業協調型農業強國模式。以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人均土地等資源比較均衡的國家為代表,實行國家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戰略,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并舉,以機械化技術、生物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等為核心,以中等規模農場經營為主體,實現了農牧工協調型中等發達的農業現代化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3)資源小國科技引領型農業強國模式。以以色列、荷蘭、日本等人均土地等資源不足的國家為代表,確立了科技興農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優勢彌補了資源短板,突出某些特色農業產業躋身世界領先地位,促進農業生物化、設施化、智能化,實現了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的農業現代化并成為特色化的世界農業強國。
關于世界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與中國現狀比較
綜合來看,所謂農業強國的共性前提基礎是必須實現本國的農業現代化并達到世界較高水平,其主要農產品保障能力、農業創新發展能力、農業國際競爭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能力”居于全球前列。根據姜長云、樊勝根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發布的有關中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強國指標研究等綜合比較分析,歸納比較世界農業強國的最主要共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一是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高,為建成為農業強國提供強大經濟支撐。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2021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丹麥、以色列、日本、新西蘭11個農業強國的人均GDP平均達到5.27萬美元,中國1.26萬美元,僅相當于農業強國平均值的1/4。歷史上美國在1978年、德國在1979年、日本在1981年就達到1萬美元臺階。2021年世界農業強國平均城鎮化率達到84.8%,中國為62.5%,相差22個百分點。
二是具有強大的農產品供給能力,能夠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居民營養健康需要。世界11個農業強國的平均人均谷物占有量為747公斤,中國為448.8公斤,約為世界農業強國平均水平的60%,僅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平均水平的30%(這三個國家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平均超過1500公斤)。從國家谷物自給率來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丹麥的自給率均超過100%,其中美國為128%,法國163%,澳大利亞345%,中國的谷物自給率目前為91%。以色列、荷蘭等人口小國盡管谷物自給率較低,但能依靠發達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化能力通過國際市場保障農產品供給。
三是農業科技水平發達,農業從業人員素質高,農業生產效率高,農民富裕程度高。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1年澳大利亞、荷蘭、丹麥、新西蘭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業產值均超過1萬美元,美國、加拿大、法國、以色列、日本均超過5000美元,中國僅為2900美元。根據有關數據分析,農業強國的政府科技投入強度(政府科技投入占農業GDP比例)一般在2%-3%,中國為0.7%左右。世界農業強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80%以上,農業機械化率在95%以上,我國則分別為62%和72%。我國國民受教育程度平均約10.75年,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年限平均約7年(美國平均為13年、歐盟平均為11年左右)。世界農業強國的城鄉收入差一般低于1.5:1,而我國為2.6:1,城鄉發展差距較大。
四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達,產業鏈完備,產業服務組織完善,農業國際競爭實力強。農業強國都具有農業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共同特征。中國農業占全國GDP比重為8.9%,而其他農業強國平均僅為2.1%。世界農業強國具有強大的農業產業服務體系,一批經營效率水平高的涉農產業服務組織協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健康發展。例如,2020年美國的農業僅占GDP的0.6%,但關聯農業和食物及其相關行業產值卻占GDP的5%,農業勞動力僅占勞動力總量的1.4%,但農業和食物及相關產業的就業卻占比高達10.3%(姜長云,2022)。據FAO數據統計,2020年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指數(農產品出口額占農業總產值之比)荷蘭高達8.72,新西蘭3.69,丹麥1.81,德國1.71,加拿大1.68,意大利1.39,美國、澳大利亞、法國都在0.5以上,而中國僅0.04。農業強國普遍擁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農業企業,對全球農產品市場具有影響力和話語權。全球170家領先的跨國涉農企業,主要還是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歐洲64家、北美洲61家,其中56家總部設在美國),世界500強企業中涉農企業有22家,中國僅有2家。
五是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重視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和全球氣候變化挑戰,都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和21世紀議程,積極調整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常規現代農業模式,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戰略。如美國歐洲等制定了各種輪作休耕制度,鼓勵農民采用綠色技術,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價值。歐盟發布了《歐洲綠色新政》,制定了“從農場到餐桌”的戰略,設計公平、健康、環保的食品體系,大幅減少和降低化學農藥、抗生素的使用及其風險,同時保護與修復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樊勝根,2023)。我國的農業綠色發展戰略于近年才提出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予以重視。根據國際有關數據分析,單位農業產值能耗(每1000美元農業GDP的能量消耗)世界11個農業強國平均為41.80億焦/千美元產值,中國為11.51億焦/千美元,明顯好于世界農業強國;但在化肥投入強度(每1000美元的化肥用量)上,世界11個農業強國平均為44.4千克/千美元,中國為50.22千克/千美元,還有一定距離。
六是政府對農業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大,重視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同推進。在世界農業強國建設中,各國都認識到農業的公益性強和風險性大等特殊性,把大力保護農業作為基本政策安排,持續加大農業補貼、農業保險及鄉村生活條件設施建設等政策支持,推進城鄉共生一體化發展。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歐洲共同體就已經開始實施了一系列補充性的反貧行動,并制定了三輪反貧困計劃。無論是美國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還是歐盟的“鄉村發展計劃”“共同農業政策”等,都再次提出了進一步強化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部署。根據FAO數據分析,2021年澳大利亞、荷蘭和以色列的農業勞均固定資產形成總額皆高于3萬美元/人,美國、加拿大、德國、丹麥皆高于2.2萬美元/人,法國1.92萬美元/人,新西蘭1.50萬美元/人,意大利1.17萬美元/人,日本0.51萬美元/人,而中國僅0.10萬美元/人,說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潛力巨大。
根據以上初步分析來看,總體上目前我國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廣而不富,與當今世界農業強國的差距較大,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任務艱巨,正處于建設農業強國“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業強國建設的艱巨性與長期性,要腳踏實地有序推進,切忌盲目冒進。
關于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獨特性分析
實踐證實,中國農業強國的建設照搬、模仿、趕超美歐等國家的做法都行不通。我們要在充分借鑒世界農業強國共性規律的基礎上,堅持中國特色不動搖。中國特色農業強國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定不移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之路。具體特點表現在:
一是我國要走資源不足型的大國強農之路。必須在推進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上,走以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為先導兼顧勞動生產率的農業現代化基本路徑,堅持國家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化發展的大國強農戰略。
二是我國要走確保糧食及主要農產品自主安全底線目標下的農業強國之路。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要始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14億人糧食供給長期穩定、主要農產品供給自主可控。
三是我國要走家庭小農戶經營主體制度下的農業強國之路。根據有關分析,我國即使到2050年依然有至少3億多農民、90%以上家庭小農戶經營,農戶家庭經營為主,中小規模為主是我國農業的基本形態。
四是我國要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農業強國之路。我國是國際上第一個發展中大國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目標的國家。另外,我國是全球典型的季風氣候和自然災害頻繁國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占國土的50%,平原面積僅占國土的12% 。要建成農業強國,必須要大規模投資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還要在世界上農業種養業規模最大、農業減排壓力最大的背景下建立強大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
五是我國要走在區域差異極其明顯格局下的農業強國之路。我國疆域遼闊,區域多樣化和區域差異大是我國另一個顯著國情。在農業強國建設中,必須堅持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梯次有序協同戰略,發揮我國東中西部區域差異明顯、區域農業類型多樣多元化的特點,建立形成區域梯次推進、優勢互補的多元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格局。
關于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總體戰略路徑
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高度系統謀劃,錨定人民健康、農村富裕、生態和諧、國際引領“四大戰略目標”;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國和農業科技強國“兩大核心”;貫徹綠色發展和大食物觀戰略,強化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兩大根基”;貫徹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戰略,突出農業教育和農業人才“兩大支撐”,系統規劃部署建設中國農業強國的“四梁八柱”戰略路徑。
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的總體戰略路徑思路圖
(一)面向現代化強國總目標,錨定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四大戰略目標。(1)人民健康。健康長壽是發展農業最終極目標。農業要為14億人口提供健康長壽的產品服務、休閑服務、生態服務等現代農業功能,保障國民未來的平均預期壽命在80歲以上(目前全國78歲)。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大食物觀,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滿足人民對全面營養、優質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2)農村富裕。農業強必須農村強,但農業現代化不一定必然帶來農村富裕,必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才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生活條件差距、文化教育差距。預期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到2050年前后縮小到1.5:1或者更低水平。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提升農業產業效益,加快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繁榮。(3)生態和諧。農業強國必須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理念,突出綠色發展底色,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率、肥料利用率以及綠色發展能力、碳中和能力,走中國特色綠色低碳、集約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4)國際引領。農業強國必須具有在某些領域的國際話語權與規制制定權,在某些產品上的國際市場控制權或者處于競爭領頭羊地位。要著眼于國內國外雙循環,著力構建合理穩定的農業供應鏈,提升中國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強固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兩大核心”。(1)農業強必須產業強。世界農業強國的核心經驗就是只有產業強才能農業強。而產業強不僅僅是數量多與規模大,關鍵是要構建產業體系完善、產業鏈完備、產業韌性寬廣、產業競爭力強大、產業監管規范等全方位的系統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久久為功。(2)產業強必先科技強。世界農業強國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農業強國都是當今世界科技強國,只有實現科技與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才能支撐引領形成強大產業。要樹立起“強國必強農,強農先強技”的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重構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實現農業機械化率8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80%以上,良種覆蓋率98%以上,農產品綜合加工率30%以上,肥料利用率60%以上等中長期科技強國目標。
(三)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綠色發展戰略,夯實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兩大根基”。(1)確保糧食及重要農產品長期穩定安全供給。中國的農業強國建設是建立在14多億人口大國的農業強國,必須端牢自己的飯碗并主要裝自己的食物,這是最大的國情也是最大的中國特色。保障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不容置疑!聯合國有關預測2040年我國人口保持在約14億,未來要確保糧食產能達到7億噸以上,人均糧食突破500公斤大關。同時,實施大食物安全戰略,保障主要農產品均衡供給。(2)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我國人多農業資源少,人均耕地僅1.2畝,人均水資源僅1998立方米,農業生態基礎較差,季風氣候變化多變,未來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壓力必然加大。中國的農業強國建設必須拋棄傳統思維,避免美國歐洲等工業化國家20世紀70年代走過的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大量傳統能源消耗為特點的常規農業現代化之路,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安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四)貫徹國家教育強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強化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兩大支撐”。(1)農業強國離不開農業教育強大支撐。縱觀世界農業強國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其農業教育體系與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農業教育與農村農民教育緊密結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教育規模、教育質量、教育體制等方面尚有較大差距,在國家實施教育強國總體布局中,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教育的戰略定位,加快與農業教育強國相適應的農業教育體系建設及體制機制改革,強化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村發展的緊密結合、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2)農業強國離不開農業人才強大支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我國農業人才總體上存在“缺乏戰略型高端人才、缺少公認的世界級人才、人才鏈與農業產業鏈創新鏈脫節嚴重、鄉村人才十分匱乏、農業經營者素質普遍低下”等問題。建設農業強國必須要把農業人才建設擺在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突出地位,貫徹“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一體化布局的戰略調整,構建與農業強國建設相適應的面向前沿、面向產業、面向鄉村、面向國際的新型農業人才體系。
(作者孫其信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教授;高旺盛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陳源泉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小龍系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大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