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琦等: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的思考

[ 作者:張琦?莊甲坤?孔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6-08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提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重要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具有綜合生產能力強、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農業多功能拓展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國際合作能力強的五個基本特征。現階段,建設農業強國已有較為良好的現實基礎。不斷完善“三農”政策體系,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完善發展支持保障機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升農業助農增收能力;三是挖掘多元功能價值,提升農業多功能拓展能力;四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農業國際合作能力。

關鍵詞:農業強國;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強國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早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們應從新的歷史方位來理解和把握新時代,新時代的本質與核心是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即從大國邁向強國的偉大飛躍。[1]現階段,從總量上來看,我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農業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18%;根據世界銀行公開數據,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3萬億斤以上,谷物、籽棉、花生、肉類、茶葉、水果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農業增加值達到約1.29萬億美元,約占全球農業增加值總量的30.9%。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農業國際競爭力弱等一系列突出難題。例如,從農業勞動生產率來看,按現價計算的2019年農業勞動生產率僅及美國的5.9%、法國的8.9%、澳大利亞的5.8%、日本的23.1%。[2]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因此,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完整、全面實現,取決于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速度和質量。

目前,如何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全面夯實現代化強國的農業基礎,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學界也掀起農業強國建設的研究熱潮。學者們主要是從生產要素的視角討論了某類生產要素對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意義、作用或路徑,例如,羅忠明從人力資本的視角研究了農業強國建設的基本路徑;[3]高鳴等討論了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基礎與戰略構想;[4]劉守英強調了建設農業強國過程中土地制度的基礎性作用。[5]

但總體來說,關于農業強國的權威性研究還比較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農業強國是個較為宏大的概念,涉及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單從經濟學來講,也涉及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多個分支,難以形成較為一致、清晰的概念。本文嘗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下對農業強國展開研究,探討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現實基礎、動力源泉和支持保障,由此進一步提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推進策略。

二、農業強國與農業大國、現代化強國的關系

(一)關于農業強國中“強”的理解

對于農業強國,可以根據“強”的詞性劃分作出兩種基本解釋。農業“強”國中的“強”作動詞講,可以理解為以農業來強大國家;農業“強”國中的“強”如果理解為形容詞,則是國家的農業發展能力強,水平高。對農業強國的兩種解釋,前者強調的是農業在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后者強調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與國家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兩種解釋并不矛盾。目前關于農業強國的研究多采用后一種理解。

筆者認為,如果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通過農業來強大國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沒有農業的綜合發展,工業增長或者徒勞無益,或者即便取得了成功,也會導致經濟內部的嚴重不平衡。另一方面,如果超脫農業的經濟屬性來看,農業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文化是支撐和引領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最基礎、最持久的力量。[6]我國具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睦鄰友好”“扶危濟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應時守則”“吃苦耐勞”等優秀農耕文化基因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動力源泉。

(二)農業強國與農業大國的關系

農業強國與農業大國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農業大國主要是指農業規模大、數量多;農業強國則主要是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效率高。農業強國與農業大國并不具有必然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例如,以色列、日本等國家受限于耕地面積,農業規模相對較小,但是依靠發展設施農業、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民文化素質,塑造優質品牌,提升附加值,農業生產具有較高的生產率。這些國家雖然不是農業大國,但在某些領域是農業強國。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農業規模大,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高,農業科技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其既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強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已經是農業大國,要建設的農業強國理應包含農業大國的含義,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就是農業發展從“要規模”“要數量”向“要質量”“要效率”轉變的過程。

(三)農業強國與現代化強國的關系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部門,即使僅僅考慮現代化的經濟屬性,農業強國的內涵和外延也遠遠不及現代化強國豐富。但是,農業強國與現代化強國也存在一定的聯系。一方面,世界各國的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發展理念都存在差別,通往現代化的道路過程中,會基于自身特點對各個產業的發展有所側重。因此,現代化強國不一定是農業強國。另一方面,通常來說,農業強國一定是現代化強國。農業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前提條件。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有發達的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的發展要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要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組件”相融,還要有現代化的文化、科技、教育、生態環境治理等作為支撐。[7]因此,農業強國一般意義上也是現代化強國。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板,成為農業強國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現代化強國。并且,我國要建成的農業強國是綜合性的,不僅體現在規模上,也體現在質量和效率上。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

基于國際比較總結世界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可以為我國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基本思路。但是,各國的國情、農情千差萬別,實現農業現代化并進一步建成農業強國也沒有統一的路徑。因此,我國建設農業強國更應基于自身特色和基礎,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走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

(一)建設農業強國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邏輯關系

1.建設農業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提基礎

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轉變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第一,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既為人類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也為人類生產提供基本的物質資料。農業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礎性支柱,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強大的農業,就會嚴重制約國家整體的發展步伐。第二,農業也是國家安全和國家生存的重要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人民的福利水平,建設農業強國是應對國內外各種不確定性風險的“壓艙石”,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局的“穩定器”。第三,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屬性,還具有政治、文化、生態等多重屬性,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基礎。[8]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將充分釋放農業的多種屬性,助力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2.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保障

農業強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農業產業的發展問題,其涉及農業、科技、產業、貿易、市場、金融、教育、環境等多個領域,需要多領域協調發力,互促互進。例如,人才、教育強國建設有助于培養、造就農業人才,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解決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的難題;科技、網絡強國建設有助于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解決農業發展科技水平不高的難題;質量強國建設有助于農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進而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

關于農業強國的基本特征,有學者概括為“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和農業發展水平高”的“四強一高”的特征。[9]筆者認為,與中國式現代化五個基本特征相對應,農業強國應具有“五強”的基本特征,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農業多功能拓展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國際合作能力強(見圖1)。

1.jpg

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強。我國有14億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8%,要實現如此大規模人口的現代化目標,首要的問題是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這就要求我國建成的農業強國必須綜合生產能力強,要能夠保障糧食的穩定安全供給。

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能力要強。現階段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達2.45。2013~2021年間,來自種糧收入和其他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收入構成的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一直在下降,占比從41.73%下降到34.68%。[10]這就要求我國建成的農業強國必須有力帶動農戶,尤其是種糧農戶增收。

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多功能拓展能力要強。我國不僅要實現物質財富的富裕,還要實現精神財富的富足。這就要求我國建成的農業強國不僅要發揮好農業基礎性的經濟功能,還要更好地拓展農業的文化傳承、生態涵養、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強。不同于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我國要實現的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要求我國建成的農業強國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

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決定了我國農業國際合作能力要強。我國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要“雙高”。

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基礎條件

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一方面是因為相較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條件更加牢固了,現階段建設農業強國具有現實基礎、動力源泉與支持保障(見圖2)等條件。

2.jpg

(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現實基礎

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為保障糧食供給夯實物質基礎

建設農業強國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糧食穩定安全供給。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到2022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可穩定保障。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0.6億斤,糧食作物單產386.8公斤/畝,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種業發展迅速,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占比超過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11]耕地保護力度持續加強,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農機裝備持續轉型升級,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智能農機裝備加快推廣。

2.農業經營體系持續轉型升級,為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供有利條件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大國小農是我國農業的基本特征。根據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編著的《2020年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我國戶均耕地經營規模僅為7.4畝,因受土地規模限制、使用大型機械成本較高等原因導致“小農”生產難以有效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為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我國通過加快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加速鄉村產業集聚,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明顯提升。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超過390萬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2萬家,組建聯合社1.5萬家,培育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鄉村產業集聚迅猛發展,農業產業聚集效應明顯。

3.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綠色導向補貼、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培育綠色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一是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0.3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比十年前提高了0.052。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農膜回收利用率超過80%。三是農業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根據國家林草局數據,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

(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動力源泉

1.農業科技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力引擎

科技創新是農業生產力變革的第一驅動力。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從世界第二方陣跨入第一方陣,農業科技研發力量不斷加強。根據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辦公室編著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18-2022年)》,我國已建設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等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8個學科群綜合性重點實驗室、43個專業性重點實驗室,34個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累計遴選300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300個創新團隊,在全國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隊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更加健全。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目前全國共有農技推廣人員近50萬人,2018年來累計推廣40余項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發布農業主推技術1926項,建設6000多個示范基地,培育近50萬個示范主體。

2.農村體制機制改革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動力與活力

“三農”體制機制改革是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支撐。近年來,我國的土地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不斷改革完善。在農村土地制度方面,開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并實現法制化;實施并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雙層經營體制更加鞏固、完善和靈活,微觀主體經濟自主權更為充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更加多元和順暢,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效能不斷提升。農民收入補貼制度、農業生產性補貼政策體系等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進一步健全。

3.巨大需求潛力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廣闊市場

在看到14億人口“吃飯”問題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應看到大規模人口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增長到2022年的36883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帶來巨大消費潛能的釋放。并且,隨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全體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會進一步提高,這又會進一步擴大消費總量。[12]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帶動農產品,尤其是優質農產品的消費增長,進一步會帶動農業及其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資本投資,多樣化、優質化的農產品又會進一步吸引居民消費,形成農產品消費和農業投資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也會進一步提升,這又為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三)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支持保障

1.建設農業強國的頂層設計更加完善

我國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持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中央多個“三農”政策文件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具體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例如,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要“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特別是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詳細具體的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這一部署闡明了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意義和基本特征,明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方向。同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指明了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路徑。

2.建設農業強國的地方經驗愈加豐富

近年來,地方紛紛提出建設農業強省、市、縣的目標,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例如,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等省份均明確提出要建設農業強省。各地在農業強省、市、縣的建設過程中,也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如浙江省深入推進“種業強省”建設,聚焦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綠色智慧高效農業、農產品質量與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啟動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聚焦研究、制造、推廣、保障四個環節,推進機械強農行動,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大腦+未來農場”的發展模式。

3.農業強國建設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國家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促進人才、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在人才培育上,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大力培育鄉村工匠,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400多萬人次,建設農業強國的人才基礎更加穩固;在用地保障上,制定新增建設用地傾斜支持政策,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在資金投入上,把“三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保障領域,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安排達2.4萬億元,五年來年均增長4.8%,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加大涉農信貸投放。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國涉農貸款余額47.1萬億元,制定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現階段,人才、土地、財政、金融等要素保障農業強國建設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推進策略

(一)完善發展支持保障機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關鍵。一是完善農業人才支撐機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農業強國建設實踐,將有志于現代農業及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型職業群體引進來,培育造就專業化、高素質現代鄉村產業工人隊伍。同時,配套做好鄉村環境綜合治理,健全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將更多教育資源向綜合性農業類專業傾斜,培育復合型農業人才。二是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幫扶機制。出臺可持續性的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建立幫扶機制。三是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機制,提升財政投入的效益。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強化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升農業助農增收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中心,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促進農民增收。一是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全產業鏈建設,從而將更多農民納入農業產業鏈條,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二是橫向延伸農業產業鏈。充分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價值,挖掘農業在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創新農業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例如,開發旅游觀光農業,創建農業教育基地、農業科研基地等。三是促進多元主體共同發展。積極探索完善“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農業產業運營模式,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鼓勵合作社聯盟,構建和完善多元主體多樣化、深層次合作機制,推動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訂單農業、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社會化服務等形式,從而更加充分有效地帶動農民增收。

(三)挖掘多元功能價值,提升農業多功能拓展能力

農業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種功能。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拓展鄉村多元價值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要促進農業從單純衣食功能向多元功能轉化。一是挖掘農業的政治功能。農業的發展狀態決定著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穩定和發展。“手里有糧,心中不慌。” 中國人口基數大,糧食不能依賴進口,否則無法抵御較大的天災人禍風險。因此,發揮農業政治功能首先要保障糧食自給,確保糧食主權。二是挖掘農業的文化功能價值。要注重農產品品牌文化的塑造,增強農業發展的軟實力。通過打“文化牌”,向文化符號強烈、地域特征明顯的農產品注入文化元素,實現農業升級。三是挖掘農業的社會功能價值。促進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減少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從而保持社會穩定。四是挖掘農業生態功能價值。提高農業產業循環化、生態化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同時要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重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利用好稻田、茶園、花海、牧場等田園風光,推動休閑觀光農業轉型升級。

(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強。因此,必須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第一,構建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完善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嚴格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到農業生產全過程投入,規范清潔化生產等技術操作規程。第二,完善農業綠色生產的支持政策。完善有機農業用地和綠色農業用地的保護政策,構建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有效利用綠色金融激勵機制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第三,推動綠色生產科技創新。加強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以控肥控藥、作物育種、產地環境修復等為重點,開展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攻關。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共同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等生產技術的集成研究和應用推廣。

(五)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農業國際合作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要堅持合作共贏的原則,適度推進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一是聚焦國內短缺農產品,加強貿易合作。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強多邊合作,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糧農合作,堅持農產品進口多元化,促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二是切實提高我國糧食海外供應鏈的安全性。加快培植世界一流的現代國際大糧商、大型跨國農業企業,支持鼓勵國內農企融入全球供應鏈,建設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農業合作示范區等合作基地。三是提升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深化農業領域多雙邊交流、對外貿易投資、對外援助和技術合作,提高國際貢獻度和影響力。

 

(作者張琦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莊甲坤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孔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視野》2023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婷婷色五月在线看网站 |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亚洲欧美卡通在线另类 | 亚洲欧美日本一本二本三本 |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