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三農”人才的支撐。高校作為高端智力與前沿科技的集聚地,在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和擔當。立足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于鄉村人才振興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出發,必須全方位加快構建和完善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頂層設計,樹立系統思維,牢記使命擔當,優化科研導向,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堅實可靠的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 高等院校 “三農”人才 培養體系
高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充分發揮“三農”人才隊伍的支撐作用。高等院校是高端智力和前沿科技的集中聚集地,尤其是高校作為重點培養“三農”人才、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鄉村振興提供才智與科技支撐的重要使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順應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強國建設必然趨勢和現實需求,如何進一步發揮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成為現階段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優化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必須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出發,準確理解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理論邏輯,科學把握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全方位加快構建和完善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和可靠保障。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理論邏輯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而要實現鄉村人才振興,首先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地位。從戰略全局高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鄉村人才培養和建設工作,明確了鄉村人才培養和建設的工作方向和思路,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到首要位置,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吸收借鑒馬克思主義基本人才理念和傳承崇賢愛才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才成長環境影響論”,強調在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進程中,良好環境和健全機制對促進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就鄉村人才振興從歷史、現狀與未來三個維度架構起內在嚴密的生成發展邏輯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三農”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遵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對發揮“三農”人才的支撐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所肩負的任務與使命更加艱巨。因此,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出發,高校必須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大的責任和擔當,全方位加快構建和完善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體系,為鄉村人才振興筑牢“三農”人才支撐。
按照黨中央關于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應當遵循科學性、有效性、適用性、主體性四個基本原則。第一,科學性原則體現在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必須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客觀條件,立足于“大國小農”基本現實,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和實踐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第二,有效性原則強調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必須錨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強國建設任務目標,深刻理解和把握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明確“三農”人才培養根本方向,確保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效果與效率。第三,適用性原則強調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要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要著力健全和優化“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以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多層次全方位需求。第四,主體性原則意味著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應當以堅持億萬農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為前提,立足“存量”,不斷優化鄉村本土人才培育機制,充分挖掘鄉村人才潛能,將農民數量轉化為人力資源存量。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面臨的發展機遇
立足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順應“三農”發展新形勢,打造一支高質量的“三農”人才隊伍成為迫在眉睫的關鍵性任務。高校作為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是鄉村人才培養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為充分發揮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鄉村人才振興的決策部署,中央各部門和各地區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鄉村人才發展政策舉措,著力構建適應鄉村人才發展需求的政策體系。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鄉村人才振興的工作重點聚焦于農業生產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和農業農村科技這五類缺口型人才培養,為“三農”人才培養工作明確了基本方向。同時,《意見》還強調要充分發揮高校等主體在“三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出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意見》進一步提出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制度,強調要加大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力度,推動特崗計劃與公費師范生培養相結合;推動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和特色工藝班建設,以定向培養方式精準對接基層單位和用工企業;支持高校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加強人才培養合作,鼓勵“訂單式”培養“三農”人才。在鄉村人才振興有關政策支持下,有關高校積極主動作為,承擔起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重任。例如,北京師范大學著眼于服務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脫貧縣鄉村的教師隊伍建設,以實施“強師工程”為牽引,推動落實“優師計劃”“起航計劃”等教育人才培養計劃,采取從招生、培養、輸送到職后支持的系列措施,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質量提升夯實中堅力量。
二是高校新農科建設步伐加快,為推動高校創新多層次、高質量的“三農”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供給空間和潛能。在黨中央對“三農”事業的高度關注下,以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多層次涉農高校為主體的“三農”人才培養系統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涉農學科經過近年來的大力建設已經形成了相對豐富和完整的專業學科體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涉農學科提質增效工作持續推進。2021年,教育部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以培養高素質新型“三農”專業人才為目標,就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對于加快建設新興涉農專業及優化涉農學科總體布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22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從加強知農愛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國新農科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各地高校近年來紛紛探索新農科建設和創新型“三農”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江蘇省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開設耕讀教育等相關的新型涉農專業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并對涉農專業學生開展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技能培訓,同時,學院推廣知識型、學歷型農民培養,實施中高職銜接培訓模式,采取“半農半讀”“半工半讀”的在職學習方式,以政校合作、定向招生、定崗培養等形式實現培訓對象綜合素質提升。
三是高校與地方合作交流不斷深化,為深化高校參與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搭建了穩固橋梁。國家和地方鼓勵多元主體發揮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培育和使用各類型鄉村人才,形成鄉村人才振興合力,特別是發揮高校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育才作用。近年來,高校與各地政府、企業合作搭建人才培養交流平臺的數量和質量日益提升,新型鄉村人才培訓教育平臺搭建不斷完善,并逐漸成為鄉村新業態、新型經營主體與人才孵化的重要載體。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鄉長學院依托中組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高?;亍本煼洞髮W基地,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和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提供鄉村人才培訓服務支撐,鄉村學院旨在服務于以鄉鎮長為代表的農村基層干部和后備干部,通過整合該校北京和珠海兩地校區相關學科的資源優勢,傳播鄉村振興先進理念和方法,提升以鄉鎮長為主體的基層干部的綜合管理和治理能力,創建現代“產學研、校企研”合作平臺,為培養高素質“三農”人才隊伍貢獻力量。中國農業大學自2009年起在多地鄉村相繼打造集創新研發、服務鄉村、培養人才等多功能的科技小院“政產學研用”綜合平臺,以“探索農業科研新思路,服務‘三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鼓勵高校“三農”專業人才長期扎根“三農”一線,切身投入農業生產生活,圍繞“三農”實際問題,特別是針對農業生產應用科技進行科學研究,與此同時,組織開展各種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等活動,以更好地服務鄉村發展實踐。
當前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挑戰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位,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當前,鄉村振興存在人才“引不進、育不成、用不好、留不住”現象,無論是人才的總體規模,還是從業類別、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等方面,都面臨結構性人才瓶頸。對于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高校而言,如何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問題,助力高質量鄉村人才振興成為眼下需要應對的重大挑戰。
“三農”專業人才供給面臨結構性失衡??傮w而言,當前我國“三農”專業人才在供給總量、綜合素質、人才結構等方面仍然面臨困境。相較于金融、互聯網等時下熱門專業而言,當前,農科專業崗位薪資普遍偏低、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等原因導致農科專業和崗位對人才吸引力不高,而大眾對傳統涉農專業的刻板印象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盡管這一態勢在近幾年有所轉變但總體情況仍不盡人意,這也導致農科專業招生難、生源質量偏低,高層次、高素質“三農”人才普遍短缺。與此同時,高校涉農專業人才供給的區域不協調。一方面,鄉村地區對高校畢業生吸引力低,尤其是中西部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留不住年輕人才,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意愿不高。另一方面,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憑借經濟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在培養和吸納“三農”人才方面優勢顯著,相比之下,我國中、西部地區鄉村科技人才培養與建設依然面臨較大困境,尤其是西部相對落后地區在“三農”人才挖掘、培育、引聚、管理、激勵等方面明顯落后于東、中部地區。
“三農”人才培養模式與服務鄉村振興現實需求脫節。新發展階段,“三農”發展現實條件和鄉村振興實際需要發生階段性變化,而高校“三農”人才培養模式調整相對滯后,因而無法高質量地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需求。許多高校仍主要采用傳統的授課培養人才模式,該培養模式課程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手段缺乏創新,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三農”人才普遍理論知識富足但實踐應用能力相對薄弱,使得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推進的實際過程中常常面臨阻礙。
鄉村本土“三農”人才培育機制相對欠缺。從歷史角度看,農民長期以來在我國社會總人口中占絕大多數,并且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民數量,“大國小農”仍是我國“三農”發展的基本現實。毫無疑問,鄉村人才的主體應該是數以億計的農民。然而,由于歷史原因,農民長期以來未能接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當前,我國農民隊伍的綜合素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民綜合素質不高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國鄉村高質量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廣袤鄉村具有規模巨大的鄉土人才開發潛能,然而,受制于鄉村本土人才培育機制的長期缺失,鄉村本土人才發展潛力仍未被充分激發出來。不斷優化鄉村本土人才培育機制,發揮高校服務鄉村本土人才培養作用,將廣大農民轉化為人力資源存量,是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題。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一是當前我國“三農”領域的科研成果與鄉村振興實際需求脫節,普適型、實用型涉農科研項目和成果較少。與此同時,“三農”科研人才培養導向與鄉村振興現實需求的銜接度不高,“三農”領域科研人員激勵機制不健全,例如,農業技術服務下鄉等方面與高??蒲腥藛T績效考評未能直接掛鉤,造成“三農”科研人員服務鄉村發展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薄弱,“三農”領域同質性、重復性研究的情況比較普遍,尤其缺乏合力攻關農業重大前沿創新科技的協作機制和科研力量。三是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機制薄弱,據統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40%左右,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甚遠,造成了大量農業科技成果閑置??蒲谐晒茝V體系不健全,小農分散經營模式下的農業科技推廣難度較大,造成農業科研成果和農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受阻。
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快推進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必須主動發揮教育資源優勢,聚焦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和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兩個維度,同時圍繞鄉村產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鄉村治理與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快構建和完善全方位服務“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而言,應該從完善優化“三農”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與總體布局,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與高?!叭r”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強化高校與鄉村本土人才培養長效聯結機制,加快“三農”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機制變革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優化高校“三農”人才培養機制與總體布局。扎實推進“三農”領域專業人才和鄉村本土人才培養,為鄉村全面振興構筑起穩固的人才支撐是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必須從“三農”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上做文章。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三農”人才培養制度,圍繞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和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兩個維度,針對《意見》中提到的五類缺口型“三農”人才培養進行系統部署、分類施策,形成高校服務“三農”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多層次政策體系和制度保障。同時,要加強政策統籌力度,明確本科、專職院校等不同層次高校的“三農”人才培養目標與宗旨,重點突出本科院校依托“三農”理論研究與教學優勢,發揮專職院校“三農”實踐與應用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三農”人才培育機制。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調整面向“三農”的高等教育區域性戰略布局,著力縮小區域間高校教育水平差距,探索推進中西部高校教育改革先行區建設,加快建設區域性高校教育創新綜合平臺,促進優質“三農”教學、科研、人才資源共享,輻射引領各地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例如,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師范教育發展短板,強化“強師工程”等重點工程和政策傾斜力度,加快推進教育協同提質計劃,謀劃重點師范類院校對口支援方案,推進欠發達地區師范院校協調發展,以助力鄉村基礎教育人才培養。
樹立系統思維,全面推進高校“三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系統思維重塑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需要在“三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謀變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短板弱項和迫切需求,對加快鄉村人才振興五類缺口型人才培養進行針對性重點部署。以提升“三農”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培養過程更加注重“三農”人才的實用性,豐富和創新農科實踐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動性與創新性。加強高?!叭r”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結合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和完善高?!叭r”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現實需求。此外,高校對于“三農”人才的培養不單單要從專業知識抓起,更要注重“三農”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三農”情懷培養,以激發“三農”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內生驅動力。要創新發展涉農高校耕讀教育,豐富耕讀教育課程,著力提高耕讀教育培養體系質量,探索“耕”“讀”結合新模式,多渠道拓展“三農”實踐教學場所,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和感知“三農”,在耕讀教育中培養“三農”專業素養和“三農”情懷。
牢記使命擔當,強化高校與鄉村本土人才培養長效聯結機制。高校應當積極作為,主動深化高校與地方“三農”人才交流與聯絡機制,為鄉村振興定向培養和輸送“三農”人才。一方面,要立足“存量”,深度挖掘鄉村本土人才潛能,優化鄉村本土人才培育機制,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發展帶頭人。各地高校應當站在全局和戰略性高度,加快統籌高校優勢資源,構建符合國情、農情的多元化鄉村本土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高校“三農”教學與科研資源優勢,在定點鄉村建立“三農”實踐教學基地,由高?!叭r”領域專家、科研人員等專業人才下鄉定期開展鄉村本土人才“三農”通識理論與田間實踐技能相關教學,助力鄉村人才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同時,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支持訂單式“三農”定向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著眼高校“三農”儲備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就業,在高校建立“三農”人才返鄉創業就業交流與支持平臺,為高校專業人才扎根鄉村、助力“三農”事業提供全方位支持。特別是針對鄉村治理與鄉村公共服務短板,要依托各類高校平臺,持續推進“強師計劃”等各類鄉村人才培育工程,加強鄉村治理與建設人才、鄉村教師和鄉村醫療衛生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治理與公共服務人才定向培養比例,采取公費教育等方式吸引高校相關專業人才下鄉支農,提高鄉村治理與公共服務人才學歷水平和綜合素質。
優化科研導向,加快“三農”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機制變革。一是從全局和戰略性高度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三農”科研導向,要立足于“三農”發展現實問題和需求開展涉農課題研究,提高實用性、普適性的涉農課題研究投入力度,優化“三農”領域科研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三農”科研人才由“短平快”科研思維向“利長遠”思維轉變。二是強化“三農”領域科研交流協作機制,建設“三農”科研重大項目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平臺,加快推進農業尖端科技人才培養,鼓勵高??蒲袌F隊合力攻關鄉村振興中的重大科研難題,積極推動高校、科研單位與“政”“事”“企”等主體凝心聚力,實現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讓高?!叭r”科研人才深度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和鄉村建設活動,推動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鄉村振興驅動力。三是完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加強農業科研成果宣傳推廣力度,搭建各類農業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平臺,提高實用型農業科研成果推廣和應用率。發揮高校長期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的優勢,系統總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先進農業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典型經驗做法,營造關心、支持職業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社會環境,同時,指導各地“三農”類技術協會、產業協會等組織發揮宣傳推廣作用,拓寬農業科研成果推廣與應用渠道。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中心主任、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治理》2023年5月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