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既是目標,也是路徑和過程。與城鄉統籌不同,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更加強調城鄉平等、雙向流動、互促互動和全民參與。在此過程中,城與鄉的產業得到高度協同、功能得到有效銜接、公共服務實現均等,進而發展為相輔相融、功能互補、和諧共生的地域空間共同體。城鄉融合發展與“四化同步”相互聯系、融為一體,在“四化同步”過程中得以實現。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四化同步”中推進城鄉融合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四化”是主要動力和核心支撐,城鄉高度融合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八幕健笔侵浮八幕痹跁r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一體布局、功能上耦合疊加?!八幕健笔菍崿F城鄉融合的內驅動力和主要路徑,同時“四化同步”的過程就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和核心內容,是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引領,是促進城鄉融合的主引擎;信息化核心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能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新活力,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最強勁的新動能;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是承接工業化、信息化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和平臺,同時又是帶動鄉村加快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拉力;農業現代化直接代表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是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基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推力。在“四化同步”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子板塊都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實質是通過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又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進程。
四川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這個矛盾,必須走以“四化同步”為內在驅動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要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輪驅動、市場和政府雙向引導,大力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數字四川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以工業興省為主擎、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信息化為強大動能,加速推進以工促農、工農互促,以城帶鄉、城鄉互補步伐,強力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最大短板,著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現代文明向鄉村傳播。
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長期以來,縣域一直都是我國的行政主體,也是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縣域作為連接鄉村與大中城市的紐帶,兼具城市性與農村性,既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也是城市體系末梢節點的承載地,縣城作為城市與鄉村的中間連接體,是城市之尾、農村之首,縣域發展涵蓋了縣城、鄉鎮、村莊多個發展層次,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最為基礎、重要的環節,是新發展階段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戰略舉措。
縣域是相對完整的經濟運行體系中的最小單元。在縣域發展空間內,既有縣域、鎮域經濟形式,又有集體村域經濟、家庭經濟發展空間;既有以組織財政稅收、提供政府投資、制定發展規劃、提供政策支持、壯大公有經濟等為主要內容的政府經濟,又有以民間產業、私營企業、個體靈活就業為主要內容的百姓經濟;既有具備當地特色的第二三產業,又有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城市發展帶來的虹吸效應,緩解城市發展承載的壓力,又能更好地直接對接鄉鎮、村莊,為城鄉進一步融合提供有效的緩沖空間。
縣域單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h域“承上”以縣城為主要載體接受大中城市的輻射和產業轉移,具有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就業安家需求的巨大潛力,最經濟地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最有效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縣域“啟下”傳輸鄉村發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資本、數字信息等要素,推動各類鄉村資源以市場化形式盤活利用,引領鄉村現代富民產業發展,打開廣大農村消費市場,促進城鄉經濟循環。
縣域單元資源稟賦和發展路徑更具差異性。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更能迸發多樣發展形式與生機活力。因各個縣域所處地理位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等發展基礎不同,不同縣域的發展路徑具有地域差異性,這賦予各縣挖掘自身特色、走特色城鄉融合之路的探索空間。我省有183個縣(市、區),地貌環境多樣,既有平原縣,更有丘陵、山區、高原縣;縣域類型豐富,既有農業大縣、工業大縣、商貿大縣,又有旅游大縣、歷史文化大縣、生態大縣,利用這樣的區域差別優勢,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各有特色的城鄉融合模式,就能呈現城鄉融合的多種形式和多樣活力。
構建縣域“五個融合”新型城鄉關系
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以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龍頭,以“四化同步”為內驅,以縣城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扎實推進“五個融合”,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推進縣域城鄉要素配置融合。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是推動城鄉融合的核心環節和重點內容。當前的城鄉融合亟需以縣域單元為載體,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以縣域單元作為有效載體,統籌推進農民就近城鎮化和人才資本下鄉。要建立健全農民就近市民化成本由政府、企業和農民等各方分擔機制,實施向縣域更加傾斜的財政、投資、土地、產業等政策,支持縣城吸納更多的農村人口落戶。對進城落戶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給予充分落實保障并鼓勵市場化退出。制定更加有力的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外出農民工、經商人員、教科文衛體人員等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廣泛參與鄉村振興,引導城市居民下鄉消費和養老,促進人口穩定有序雙向流動。健全鄉村振興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工商資本與村集體建立合作共贏和融合發展機制。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放活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穩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搭建城市要素流入鄉村的平臺,真正多渠道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通道。
推進縣域城鄉規劃布局融合。城鄉規劃布局融合主要是擺脫以往單一的城鎮、城市或村莊規劃角度,從長遠的角度對城鄉空間、功能、產業、土地、生態、就業與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進行統籌規劃,使城鄉資源實現合理配置與控制保護。要強化城鄉一體設計理念,統籌安排縣域的城鎮建設、村落分布、道路建設、農田保護、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守住“三區三線”,按照“多規合一”的原則做好縣域空間規劃,并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實現有機融合。要突出因地制宜、分類定位,針對重點開發縣、生態功能縣、農業產業縣等編制空間規劃,使規劃更具指導性。要明確縣域內城鄉功能定位,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莊為腹地,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和布局一體化,做好縣域內以片區為單元的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因地制宜編制鎮村規劃,推動資源要素向鄉村優勢區域集中,增強中心鎮、中心村集聚承載能力。
推進縣域城鄉產業互動融合。城鄉產業互動融合是指根據三大產業在城鄉之間的分布特點,以區位選擇理論為依據、以資源稟賦優勢和市場為指向,發展城鄉關聯產業,打通工農、城鄉之間的產業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在雙向產業延伸過程中促進城鄉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實現城鄉產業互補互動、一體化發展??h域涵蓋了從一產到三產,從種植、加工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具有一定的產業吸納和轉化能力。推進縣域城鄉產業發展融合,要以產鎮融合為核心理念,培育產業融合發展品牌,構建“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創建一批特色示范小鎮;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融合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進縣域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在縣域要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有效平臺,創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基地和先行區,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企幫村的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鼓勵已有城市產業下沉到鄉村,輸入現代科技、管理等先進要素,鼓勵村集體聯合到縣城、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抱團發展。
推進縣域城鄉公共服務融合。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有效融合是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讓城鄉居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過程、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關鍵內容。以縣域為載體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融合,主要是根據未來城鄉人口分布的變化,優化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推動縣、鄉、村三級層面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衡供給。要大力推進縣城市政交通設施、對外連接通道、防洪排澇設施、防災減災能力、老化管網改造、數字化改造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以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養老和社會福利等為主的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縣城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切實增強縣城人口承載力和吸引力。要充分發揮和大力提升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加快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積極建設縣域城鄉教育聯合體、醫療衛生共同體,建立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體系。
推進縣域城鄉生態治理融合。城鄉生態治理融合主要是將城鄉看作統一的生態空間進行一體化治理,依據區域中各自承擔的生態功能,開展資源集約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及其相關產業活動,構建城鄉一體的生態經濟產業鏈,使城鄉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并良性運轉。以縣域為載體推進城鄉生態治理融合,要求始終秉持綠色發展和一體化理念,統籌縣、鄉、村三級層面的生態資源,構建由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城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依托鄉村自身生態本底和景觀,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利用城市或縣城流入的科技、信息、人才、管理等先進要素,在保護鄉村生態基礎上發掘生態多功能,因地制宜推進鄉村生態產業化,利用“生態+”等模式,推進生態資源與農業、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為縣城及城市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日報》2023年2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