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定位靠啥定?
鄉村振興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村莊,這是鄉村振興的元問題。元問題就是根本問題、基礎性問題,這個問題不弄清楚,其他問題白研究。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村莊都沒搞清楚,那怎么建?因為村莊建設不是兒童壘積木,可以推倒重來,建了之后要管幾代人,所以村莊的定位非常重要。那么靠什么來確定這個村莊的定位?
筆者覺得有三個方面:按功能定位、按價值取向定位、按發展走勢定位。鄉村振興,首先要給農民一個宜居宜業的地方。什么樣的環境才算宜居?綠樹、池塘、荷花;小橋、流水、人家;粉墻、黛瓦、籬笆;蔬菜、瓜果、雞鴨,有這么一些元素組合起來,這么樣一個美好的環境就應該是比較宜居的,有一個農家小院,就是非常宜居的,做到這樣的宜居不難。農家小院就是農民宜居的必備條件,和城市人不一樣,城市人生產工具就是一個包,工具、電腦、本子什么都裝在里面,農民不一樣,農民要放置農具,要晾曬農產品,要搞一些家務活動。房前屋后種瓜種豆,這是傳統農家小院的特色。因為農民沒有那么方便的超市,城市人下了班到超市,買什么都有,農民要解決他的日常需求,就必須在房前屋后種點瓜果蔬菜,隨時可以拿來使用。煮面條鍋開了,到小院里拔一把菜,水管一沖下到鍋里,新鮮又方便。因此農家小院對農民來說非常重要,不要趕農民上樓。宜居宜業有兩個必備條件,一個就是種地不能太遠,一些地方搞大規模的拆遷,趕農民上樓,有的開車跑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去種地,收的莊稼還不夠油錢,農民怨氣很大。第二個就是能夠就近就地就業,這樣才能宜業。光種那一點地肯定不行,想發展沒有就近打工這個條件發展不了,這是“九園之鄉”的第一個園,農民宜居宜業的家園。
第二個就是農品高效生態的田園。未來的田園產出的農產品高質高效。高效比較好做,就是把現代元素注入。說起來很復雜,其實化繁為簡,就是像工業像城市那樣把現代元素注入農業,就能高效。什么現代元素?把現代技術、現代設施、現代管理、現代人才、現代金融、現代服務等等這些現代元素注入到農業,農業就高效了。但是要做到高質很難,自從100多年前石油農業(從石油里面提煉出化肥農藥)出現,就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內循環格局。傳統農業就是在一個自我封閉的內循環里面不斷向前發展,農藥化肥的注入,打破了這個內循環,導致土地質量不斷下降,再加上水污染等其他因素,我們的農產品質量越來越差。按國際標準,一畝優質土壤應有16萬條蚯蚓,300公斤真菌細菌,5%~12%的有機質含量,我們現在許多地的有機質含量不到1%了,大家都用化肥,土雜肥有機肥沒人再用,水的污染越來越厲害,在土、肥、水都有問題的條件下,就種不出高品質的農產品。今天應該從源頭上做起,改良土壤,治理水污染,至少這兩個方面解決了,農產品的高質問題,才能有起色。
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就是我們現在的農產品不適合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要的是高品質的、沒有污染的農產品。農業發展方向,應該走的路就是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所謂高端現代需求,就是綠色的、有機的、高品質的東西,雞蛋可以5毛錢一個,也可以5塊錢一個;大米2塊錢一斤可以,20塊錢一斤也可以;豬肉一斤可以10塊錢,也可以100塊錢。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做文章,農業的價值就上來了。農產品要實現高質高效,最關鍵的是建設高標準農田,現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太少,從中央層面上原來是1500元一畝,現在可能提高到2000多元,那還遠遠不夠。據筆者個人調查,一般可能都要在五六千元,有的恐怕要花上萬元改造土壤,低投入肯定建不出高標準的農田。
第三個就是市民休閑養生的逸園。鄉村振興不光是為了鄉村,還為了城市市民休閑養生,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是現在最現實的需求,特別是未來的養生養老,更是一個不可估量的發展方向。
第四個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樂園。人與自然各得其所,都快樂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人不破壞自然,自然也不再懲罰人類。全世界現在都關注南極北極的冰山融化,作為中華民族,除了關注南北極,還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的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專家研究,不少地方的雪線每年都以十幾米的速度在上移,這樣下去三五十年之后,冰都化完了,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大環境問題。去年澳大利亞課題組研究,全世界每人每個禮拜吃進的塑料微顆粒達到5克,5克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張銀行卡。每個人每個禮拜都吃進去這么多,對身體會帶來什么危害,現在還很難說,諸如此類的環境問題都應該引起高度關注。環境質量優劣,關鍵在鄉村。
第五個就是游子寄托鄉愁的留園。鄉村振興不少地方都在推進村莊改造,現在中國的村莊有三種類型,一個就是住的都只有老年人,這些人去世之后,村莊可能就消亡了。還有一種就是需要新選一個點,建設一個新村,這兩種都是少數,最多的可能就是舊村改造。在村莊建設上一定要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留住鄉愁”。為什么要留住鄉愁?因為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五千年文明史,主體在鄉村,載體是村莊,這是其一。其二,我們高速推進的城鎮化,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跨越半個多世紀,從鄉村走進城市的這么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都有一個對于村莊的集體記憶,一定要給他們留下一個回憶的場景,要不然是對這個群體的情感傷害,這就是為什么要留住鄉愁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要讓這個龐大群體找不到回憶的場景。對舊村的改造,要“外面五千年、內里五星級”,所謂外面五千年,就是保住傳統,盡可能多地保持傳統;所謂內里五星級,就是引入現代,這應該是我們遵循的一個基本思路。
第六個就是農耕文化傳承的故園。五千年農耕文化留下了豐富的精華,寶貴的資源。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名字的農業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讀到原著的有300多部,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遺產,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沒有的寶貴資源,這些農耕文化的傳承不能丟失。今天我們津津樂道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立體農業等等,我們的祖先早就作出實踐,并且總結出成套的經驗。
第七個就是民間矛盾調處的諧園。美國的鄉村是有農莊無農村,中國的鄉村不一樣,幾千年以來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形成了一個熟人社會。這個熟人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守誠信、重感情。鄉村解決矛盾靠什么?靠誠信和情感。在鄉村面對矛盾和問題,遵守的是情、理、法,西方社會是法、理、情,首先是打官司。中國的鄉村不是先打官司,先找熟人說說,就是找村里邊德高望重的人出來協調,這是中國鄉村特有的一種解決矛盾問題的方式。當然有它的弊病,但是也有很多的好處。如果鄉村的矛盾和問題都靠打官司,我們每個村辦一個法庭,每天12小時開庭可能都處理不完、解決不了,有些事就靠那些有權威的人,幾句話就擺平了,這個是留下來的一個傳統,應該繼承。
第八就是應對新型災難的后園。新型災難就是像新冠肺炎這種,鄉村就是我們應對這些新型災難的后園。
第九就是累積家園紅利的福園。什么是家園紅利?那就是長期在一個地方生活,生成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又特別起作用的一種社會福利。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互相之間情況非常了解,這個家園紅利對于資源的配置、矛盾的調處、鄰里的互助、應急事故的處置都非常有好處,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著影響。為什么家雖窮卻故土難離?為什么中國人都想找一個熟人圈,就是家園紅利帶來的這個社會福利,比如資源配置,跟鄰居關系很好,向鄰居借錢不會寫借條也不會要抵押物,更不需要信息搜索。家園紅利隨著人口的流動越來越淡化。家園紅利是一個優秀的文化傳承,是我們鄉村的優質資源,對于社會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具有提高效率、節省成本、節約資源等多項優點。
個人覺得鄉村振興應該把這九園作為我們村莊建設總體格局框架,因地制宜,從這些方面去著手謀劃,給我們的村莊建設定位在這么一個范圍,這樣的鄉村才是未來我們理想中所需要的。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1年第1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