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的綠色朝陽產業
“林下經濟”是我國提出的新型森林經營生產活動概念范疇,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生態產品和服務價值、促進山區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業態。
廣義的“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
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頒布《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了發展林下經濟戰略,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12月新修訂的《森林法》首次明確提出,“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并經過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適度開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這以國家立法形式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對林下經濟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頒布了《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指出林下經濟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興綠色朝陽產業,林下經濟產業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也是實現山區農村“精準脫貧”與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浙江省龍泉市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努力讓林下經濟產業成為農戶增收的綠色引擎,取得了顯著成效。該市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業綜合經濟效益主要抓手,實施“一畝山萬元錢”林業發展模式,鼓勵廣大農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截止2022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林下經濟種養植基地以及森林康養基地2.6萬畝,帶動農戶就業約5萬人次,參與林下經濟生產、加工、宣傳和銷售人員約4萬人,約實現2000余戶低收入農戶家庭增收。
林下經濟
二、政府重視 政策配套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市),是浙江省林地面積最大、森林蓄積量最高以及林業與社會發展關聯度最高的區縣(市)。截止2022年年底,全市林地面積398萬畝,森林面積3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73%,林業產值為5.45億元,常住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超50%來自林業產業。
龍泉市高度重視“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和“浙江省林業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縣”兩項試點工作,積極盤活森林資源,通過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努力實現“活樹變活錢、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金山”。
為了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該市先后頒布或實施《龍泉市木本油料產業提升項目實施方案》《龍泉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規劃》,《關于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導思想全面實施生態產業強市的意見》《龍泉市林下經濟預期收益貸款管理辦法》《龍泉市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等一系列保障政策,支撐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增強林業富民能力。
“十三五”期間,龍泉市財政投入資金約10000萬元并引入工商資本約5000萬元,重點支持建設林下種植(中藥材、靈芝)、林下養殖(禽類、畜類、蜜蜂、棘胸蛙)、林下產品加工(筍、香榧、油茶)和森林旅游(龍泉山景區、披云山景區、昴山景區、森林人家、森林康養)等基地建設。每年另安排500萬元用于“林區人家”提升項目建設。此外,積極吸收一批林業專業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充實林業基本隊伍,逐步提高林業隊伍整體素質,為林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已實現“一畝山萬元錢”基地31170畝,其中林下三葉青、鐵皮石斛、靈芝的年畝均收入達1.3萬元以上。
三、創新林業金融服務
2018年6月《龍泉市林下經濟預期收益貸款管理辦法》正式出臺。按照規定,經營主體可以其基地的林下經濟預期收益申請貸款,真正實現了資產流動。該貸款全稱為“育林貸-林下經濟預期收益貸款”,具體貸款額度以經營主體的林下經濟預期產出收益價值確定,并且貸款只能用于林下經濟生產經營活動。調研樣本林下經濟經營主體“項永年靈芝谷”、“龍泉市泉靈谷”和“龍泉雙岙家庭農場”,均有林下經濟預期收益貸款的經歷,及時解決了經營資金周轉問題并降低了融資成本。
龍泉市大力培育和扶持林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引導林地向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經營大戶集聚,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十三五”期間,龍泉市培育新型經營生產主體70家,其中森林小鎮5個、林業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30家、村級惠民擔保合作社5家、森林人家20家,進一步壯大了林下經濟經營力量,調動了農戶生產積極性。
四、林下經濟發展面臨瓶頸
盡管林下經濟作為朝陽產業在各地受到熱捧,對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當前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瓶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林下經濟定位不高,缺乏科學規劃引領。林下經濟產業是一種新的產業業態。盡管產業發展門檻較低、見效較快、綜合效益較高,但要使林下經濟成為地區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不僅需要在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需要選準產業發展方向,避免因無序競爭和市場飽和,導致產業發展受阻。因此,制定科學可行的發展規劃尤為重要,訪談發現,一些地區并未針對林下經濟產業制定系統、科學的發展規劃,導致部分林下經濟產品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主觀意志決策、缺乏科學論證、盲目跟風等現象,對未來林下經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是技術服務支撐薄弱,生產經營標準化低。強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并實施嚴格的標準化生產,是支撐林下經濟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并確保產品品質的前提。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專門從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相關研究機構及人員十分匱乏,對于林下經濟優良品種選育、經營模式、產品儲存與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研發與技術儲備不足,難以對林下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調研發現,目前絕大多數林下經濟產品尚未制定較為規范的生產經營標準,經營者主要依靠經驗實施種養殖方案,難以確保產品生產生態化及其品質優質化。
三是經營主體實力不強,帶動引領能力偏弱。經營主體是引領帶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目前龍泉市相關龍頭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數量偏少,而且現有相關經營主體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市場拓展能力有限,對當地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支撐與帶動作用尚未真正發揮。值得關注的是,多數林下經濟經營主體負責人為農民,學習新知識、新理念以及營銷模式的意識不足,參與市場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盡管有企業參與林下經濟經營,但參與程度還不高,并且大多面臨土地、基地配套設施服務、高素質勞動力不足、產品品牌不多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
四是配套生產設施不足,基地擴大規模受限。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尤其是林下種養殖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待完善。主要表現為:產業道路、育種、晾曬、儲藏、管理房、丁字橋等配套設施條件較為薄弱;生產設施用房建設土地審批門檻高;農村電商網絡功能發揮尚不充分,林下經濟基地擴大受限等困難,導致產業規?;洜I程度不高,處于低收益甚至無收益的徘徊階段。
五、多措并舉促林下經濟
為了提升林地綜合開發水平,更好地發揮林下經濟促農致富增收作用,應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生態優勢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多措并舉破解林下經濟發展難題。
一是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實現林下經濟產品多元化。加強宣傳和引導,注重產業發展特色,形成“林下抓種植、林中抓養殖、林間搞旅游、林上搞采集”的立體林下經濟發展格局,通過制定龍泉市林下經濟產業總規劃,按照林下經濟一村一品,多鎮一帶,打造浙西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中心、全國林下經濟產業重點縣。同時按照現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模和條件,加強區域內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和示范點的建設。既要保障區域內林下經濟產業的規?;彤a業化,又要在區域內部實現一定差異的產業發展格局。打造特色林下經濟產業的同時,要兼顧區域內地理標志產品、特色小眾的林下經濟產品發展,例如地方唯一性、仿野生等類型的產品。實現林下經濟產品多元化,滿足人民群眾對林下經濟產品需求的多樣化,使之真正成為林區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支撐產業。
二是提升技術與服務支撐,實現生態化標準化經營。林下經濟產業依托森林發展,產品生長周期長,需要一定技術積累與服務保障才能支持產業持續發展,實現生態化標準化經營。因此,應建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研究機構,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支撐林下經濟產業研究技術力量發展,為林下經濟產品種苗選育、產品研發、生產技術提升、經營標準制定、產業鏈延伸和銷售市場調研等全產業鏈發展提供幫扶,形成特色的林下經濟技術支持體系。主動運用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產業高層次技術人才下沉鄉村,打通基層林下種養殖關鍵技術屏障,并通過科技特派員對本地鄉土專家進行培訓指導。在此基礎上,制定區域林下經濟生態化發展標準體系,積極發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產業,不僅需要從源頭上控綠,還需要從生產的各個節點上調控,加大綠色生產和研發投入力度,打造具有綠色內涵的公共品牌產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綠色林下產品。
三是人才資本“兩進兩回”,壯大林下經營主體。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產業人才和鄉賢能人帶動。“兩進兩回”經驗,即青年人才回鄉村、鄉賢回鄉村,技術、資金進鄉村。搭建兩回人員相關的林下經濟自主創業平臺,培育新型農創客。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激發返鄉人員創業創新熱情。要留得住人才,為相關人員做好配套服務和政策咨詢工作,對創業創新典型進行褒獎,力爭引進技術可用,資金投入有回報,促使兩回人員能夠真正扎根鄉村做實林下經濟產業。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專注林下經濟經營的林業新型主體,如家庭林場、林下經濟合作社、精深加工企業等,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來帶動周邊農戶就業與增收,讓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力。
四是完善配套基礎設施,補齊產業發展短板。一般而言,自然條件較好、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部分林區較為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足。為了破解上述難題,需加強交通、林下經濟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加強種養殖基地產業路建設、完善種養殖基地林下產品采收加工基礎設施設備配置。尤其要對已建成的種養殖基地相關產業路、棚舍、生產和管理用房等直接服務于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用地,納入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用地范圍進行審批。此外,通達的物流運輸體系、電子商務體系也亟需建立,從而與配套基礎設施共同補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硬件短板,保障優質林下經濟產品快速進入消費市場,降低生產、銷售成本,增加產品收益,最終實現農民增收。
(作者熊立春系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木材安全國家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鳳婷系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吳偉光系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綠色中國》 B(下半月) 2023年9月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