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中國農大-騰訊為村鄉村CEO計劃”(二期)沙龍活動暨共富鄉村共創可持續沙龍(第六期)在杭州舉辦。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杜鷹解讀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就鄉村CEO經營鄉村,他重點強調打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特別需要改變農業傳統生產方式,要處理好龍頭企業、集體、農民三者關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四個關鍵問題。
以下為講話內容摘編:
很高興今天和鄉村CEO在這里交流,看到有這么多年輕人在關注鄉村、扎根鄉村,由衷地感到高興。
結合我的觀察,以觀點帶資料,講幾個鄉村振興的重點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 打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如果單算進口的話,現在,中國是國際農產品進口第一大國,已經超過美國。進口的主要是什么?
是我們的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變化以后的高蛋白食物,出現了供求缺口,明顯短缺因此要進口,比如大宗的大豆作為飼料,玉米也是作為飼料,油料、糖料、奶類、肉類都是高蛋白食品。
生態學上有一個定律叫林德曼定律,就是在一個生物鏈上后一級的生物,從前一級生物能有效轉化過去的能量只占10%,所以又叫1/10定律,另外90%都在轉化過程中失去了。我們吃的奶類和肉類是生物鏈上后一級的生物,前一級是玉米、豆類等,所以我們喝奶和吃肉多了,玉米和豆類的消耗會大幅增加。
所以,從需求角度來看的原因,就是因為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變了,吃得好了,反而對糧食需求更多了。
而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一個是中國國情人多地少水更少,第二就是我們基本上仍然是小農供給結構,這兩條加在一起導致中國農產品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非常快快,導致農產品價格失去了國際比較優勢,大量的農產品進口到了我國。
再加上我們面臨一個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時期,我們應該把國家糧食安全、食物安全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所以說,打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因此,在我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要首先重視糧食和農產品有效供給這一大功能的振興。
我在農村觀察,鄉村產業振興的類型大概歸為兩類:一類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另外一類是以農業作為第一車間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這兩種模式對應農產品有效供給、生態環境保護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三大鄉村振興的功能。
這兩種模式最終產出的產品不一樣,農產品、物質產品對應農產品有效供給這一大功能,不限于糧食,所有可以讓人們獲取熱量的都叫農產品,也不只限于農業第一車間的產出,還包括經過加工以后變成的食品。
后兩種功能,一個是生態文明,一個是傳統文化傳承,這兩個也可以為市場提供產品,提供服務產品。
如果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能夠結合,是最好不過,但是無論如何,都應該把提供物質產品,提供農產品有效供給,放在鄉村振興功能的第一位。
這兩種模式它不是排斥的,是可以融合到一起的。但是從普遍意義來講,第二種是更為普遍的鄉村振興模式。
我為什么這樣說,全國50多萬個行政村,真正能發展農文旅的,據我觀察大概有10%左右,所以第一種模式只是適用于少數的鄉村,對更大范圍的鄉村則適用于第二種模式,如果可以把兩種模式融合在一起、疊加在一起,就是很理想的發展、很大的創新。
二、 鄉村振興特別需要改變農業傳統生產方式
無論是剛才提到的哪種產業模式,都需要改變農業傳統生產方式,改變傳統資源利用方式,實際上都是資源要素的重組,有對鄉村原有資源要素利用方式的改變,但也肯定要有城市下鄉新要素的嵌入,使整個產業形成一個更高盈利能力的產業鏈。
比如,基于水稻供應的農文旅產業,怎么來改變傳統資源利用方式?原來種稻子就是種稻子,現在改為種彩色水稻了,供給的形態就從米飯變成了“米飯+觀賞”。
要改變資源的利用方式,鄉村振興的成功才有可能。這個改變是需要有條件的,就是現代生產力的進入,現代生產力進入到傳統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里面,結合在一起,加以改變。
鄉村CEO將來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把鄉村原來的這些資源,稍微變一個形態,馬上就可以變成是市場需要的產品或市場更需要的產品。
這其中有一個環節最重要,農產品加工業,90年代中國剛剛興起農產品加工業,那時候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是1:0.8,到如今是1:2.4,而發達國家更高,所以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有一個無限的前景。
加工業對農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加工業對農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提出新的要求,加工業對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提出要求,對上市時間、產品品質都有要求,這就把農業第一車間的整體生產狀態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另一個方面,飯桌是農業的最終需求,加工業是農業的中間需求,農業發達不發達,很大程度上看中間需求的擴張,中間需求的擴張不僅是對前端農業第一車間的拉動作用,還對后端整個產業鏈的市場化和品牌化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希望大家在實踐中,特別注意要改變傳統資源利用方式,這是我們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最需要做的事情。
三、要處理好龍頭企業、集體和農民三者關系
鄉村CEO是要經營公司的,公司、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關系一定要銜接,處理好這個關系,經營公司就變得順當了,處理不好,就很難再經營下去。
這三者的利益聯結大體有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訂單農業,是非常簡單的市場行為,就是公司向基地下訂單,基地就按公司的要求提供農產品作為原料,公司用市場收購的辦法。
第二種是建立生產基地,龍頭企業流轉土地規模經營,農戶除了拿到土地租金外,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拿到勞務收入。
第三種方式是利潤返還,比如浙江的絲綢公司,采取保底價收購蠶繭,再從公司盈利里拿出一定比例返給集體和農戶,這種方式就更加穩定了加工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關系。
第四種方式是股份合作,加工企業出資金、機器設備入股,農民拿土地入股,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利益均沾、風險共擔。
很難說四種利益聯結方式哪種更好,要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間。
政策上更加提倡股份合作,因為是命運共同體,但在實踐中,股份合作反而最難,根據我的觀察,真正采取股份合作的也就5%左右。
為什么股份合作反而最難?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業不愿意,一般的企業會認為,已經給了農民租金、薪金,就不愿意通過分紅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進而減少了企業發展壯大的資金。二是,農民也不愿意,農民認為企業盈利還好,如果虧了,是不愿意承擔虧損的風險的,因此也不愿意綁成利益共同體。
鄉村產業的發展,不同利益的主體,需要形成一種什么關系,是依條件而定的,政府不要干預,是市場的行為。這里面的關鍵問題是,如果產業鏈的規模不夠,農民的談判地位不提高,整個農村的營商環境和市場化程度不提高,就很難形成股份合作的方式。
鄉村是血緣關系、熟人社會,不是城市的市場經濟關系、商品關系、契約關系,所以,鄉村CEO在處理公司集體農戶的關系上,要多下功夫,好好琢磨,學會跟農民打交道。
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什么重要呢?
鄉村振興是一個改變資源利用方式的過程,同時也是生產關系調整的過程。這個生產關系的調整,和我們集體經濟有直接的關系。
過去,村集體大體有三塊資產,第一塊是土地,40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這部分資產劃分清楚了,第二塊是非土地的非經營性資產,第三塊是非土地的經營性資產。
我們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指的是第三塊資產。近些年,通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劃分股份、確定成員權、股份量化這四步走,把這塊資產也劃分清楚了,現在發展成了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村民成了村集體經濟的股東。
我要講的重點是,要注意中國農村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不是一般意義的市場企業,股份合作改革以后的村民變股東,也并非真正市場意義上的股東,我國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全世界非常特殊的一種所有制形態,集體所有是指的村民共同所有,因此農村集體經濟具有封閉性和社區性,表現為,即便股改以后,村民的股份仍然不能夠在社會上流轉,而只能作為分紅的依據。
這個和我們企業搞股份制改革,看著好像形態上差不多,本質上有根本的區別,它的要素不能流動。我國的民法典給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設立了特殊法人地位,公司法不適用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股改和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不一樣的地方是成員不能流動,成員的股份不能流動,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不能破產。
那么,不能流動資產的集體經濟怎么可能和市場經濟對接呢?
這里的辦法是在集體經濟合作社之下,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拿出一部分資產建立一個股份公司,這個股份公司是有限責任,股份可以進行流動,公司可以破產,這是我們農村的集體經濟和市場經濟對接的唯一出口。
這是我今天想和鄉村CEO們交流的四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