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三農”之首為農民,鄉村振興必須要將服務農民放在首位,任何脫離了服務農民的“三農”工作都是要不得的。
之所以說鄉村振興首先要服務于農民,是因為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缺少社會資本,正在艱難進城。過去20多年以及未來20年是中國城市化最快的階段,也是市場進一步深化的階段。2000年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6%,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已達65%,未來中國城市化率可能要達到80%。城市化也就是農民進城變成城市市民,農民從農業農村進入更加市場化,擁有更多機會也涌動更大風險的城市二三產業的過程。
農民進城不是一家人一次性搬到城市居住,而經常是家庭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先進城。留守農村的父母務農,年輕子女在城市務工,全家一起努力,終于獲得在城市安居的條件。問題是,農民進城并不總是成功,很可能在很長一個時期,農戶家庭年輕子女在城市務工,年老父母還得留村務農;經濟繁榮時期進城,經濟下行時返鄉。即使已經在城市安居的農民也可能經不住風險,所以還愿意保留農村的退路。這就是當前中國城市化率達到65%,戶籍城市化率卻不到46%的原因。進城農民仍然是脆弱的,他們很清醒和理性,要為自己保留農村退路。
當然,并非所有進城農民都是弱勢群體,越來越多進城農民融入城市,在城市有了穩定就業與收入。他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性力量,也是城市化和市場化的主體。他們積極參與了現代化、城市化與市場化,并從中獲取了各種機會、各種成功。這部分人是農民中的強勢群體,他們從8億戶籍農民中脫穎而出,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有越來越多進城農民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成為新市民。他們逐步讓渡之前在農村的獲利機會,從而緩解了農村緊張的人地關系,留守農村的農民獲得這些機會,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
留守農村的農民主要有兩個群體。一是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老年人,他們有承包地、有宅基地、有住房。村莊集體經濟的社會主義成份、村莊熟人社會傳統,以及仍然保留的自然經濟,使具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年人不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可以有豐富的生命主體性實踐,這同漂泊流浪在異己城市不可同日而語。二是不愿或不能進城的青壯年夫妻,他們通過獲取進城農民讓渡出來的獲利機會而增加收入。進城農民越多就可以讓渡出越多獲利機會,也就為留守農村的青壯年夫妻提供了越多擴大經營規模、增加副業收入的可能。留守農村的青壯年甚至可以在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的同時,獲得不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成為農村的新中農,成為“中堅農民”。從村莊社會結構上講,他們是村莊的中堅力量,從村級治理來看,他們是村組干部的最好來源,是村級治理中的積極分子。正是老人農民+中堅農民,耕種了全國90%的耕地。這個結構是一種自生自發出來的極具生命力的穩定結構。
再過20年,絕大多數進城農民都有能力在城市體面安居,讓渡出的農村獲利機會會為仍然留村的中農提供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條件。隨著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階段,城市現代化優先取得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跟進,中國將進入到現代化的高級階段,“強富美”的農村終將到來。
二
問題是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農民深度參與市場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財富,打下了扎實基礎。為農民提供無差異的市場機會,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與保護。市場體系機會多風險也大,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大的弱勢群體,進城可能失敗的農民與仍然留守農村的農民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則是農民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有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因此,當前時期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應是將有限的國家資源用于為農民提供底線式的保障與服務;當前比較重要的事情,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小農戶社會化服務、互助養老服務等,都是基礎性、底線式的;當前鄉村振興的目標也不是要將農村和農業建設成為比城市更美、機會更多、更能成功的地方。
簡單地說,鄉村振興實踐和“三農”工作重點是要服務于農民,政策設計、財政支持都要向農民傾斜;這種服務更多是底線式的,卻極為重要;這個底線要逐步提高,卻絕對不可能高到比城市更好。
以此來反觀當前鄉村振興實踐和“三農”工作,很多地方值得討論和商榷。例如,某些地區將鄉村振興等同于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巨額財政資金打造無法復制的“強富美”示范村;部分地方政府不顧當前小農戶農業的實際,片面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現代農業,通過財政支持資本擠出小農戶;個別政策研究者不顧實際推崇農村生產要素進一步市場化,推崇農民土地入市,鼓勵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實質則切斷進城農民與農村血肉聯系;一些地區盲目經營縣城,鼓勵農民耗盡積蓄到縣城買房卻并無就業,等等。
本書從鄉村的視角比較系統地討論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戰略,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偏差,以及在當前階段為何、如何為農民提供服務。希望本書的出版有助于推進對當前“三農”工作的認識,深化鄉村振興實踐。
是為序。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