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勇:“規定即否定”與“共在中此在”——概念構建的主體性與共享性

[ 作者:徐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6-27 錄入:易永喆 ]

概念是對事實經驗的概括,也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概念構建是知識生產活動。知識生產者能否生產概念,生產什么概念,怎樣生產概念,受問題的牽引,也是思維活動的產物?!耙幎捶穸ā钡乃季S命題,反映了概念構建的主體性;“共在中此在”的思維命題,反映了概念構建的共享性。

概念構建是人作為認識主體獨立思考的產物。人的主體性是在對事物進行自我規定性認識中形成的。主體性的確立有一個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過程。中國作為社會科學的后起者,在相當長時間,生產概念是難以想象的奢望。“言必稱希臘”,不言自明。根本原因是缺乏主體性。從個人經歷看,改革開放前的學習主要是“背語錄”,作為客體被“語錄”所規定,尚無主體意識。改革開放初期,學習英語的教材是“follow me”(跟我學)。我屬于“學”的客體,被所學的“我”所規定。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現代化實踐,中國人開始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命題。政治家愈來愈多的通過創造概念引領社會,成為概念構建的重要主體,如“新質生產力”。社會科學除了對外來的和領導人的概念進行闡釋以外,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提法,并形成了一些原創性概念。

從改革開放后我國對概念構建的歷程看,在思維活動方面表現為突出的“規定即否定”的特點?!耙幎捶穸ā笔钦軐W家斯賓諾莎提出的重要思維命題,指當我們規定一種事物的特質的同時是對其他事物的否定。確定“A”的同時意味著不是“B”?!耙幎捶穸ā笔且环N主體性的確立,是基于認識主體的規定。

“規定即否定”作為一種主體性的思維活動有一個從感覺、直覺到自覺的過程。在中國,社會主義由一種理念變為現實,人們最初只是通過感覺觸摸到社會主義,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后來社會主義實踐與理想有差距,人們以否定性的直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才有了獨立自主的自覺,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自我規定的同時,便是對原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的否定。

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根據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直覺性的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碑敃r還不是否定式。20多年后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主體的自覺,以中國式現代化否定西方式現代化,以全過程人民民主否定西方式民主。

“規定即否定”的概念構建與思維活動的主體性確立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認識主體的確立,就無法發現事物的內在特質,通過概念加以規定。沒有概念構建,人的思維活動的主體性也難以表現出來。人的主體性正是通過標識性概念加以表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界和學界提出許多標識性概念,反映了人的主體性的活躍,進入“主體性覺醒”的年代。

“規定即否定”反映了人的主體性,但也會出現各個主體的不兼容性?!耙幎捶穸ā钡乃季S本身便存在排他性。為了規定必須否定?!癆”不是“B”,“A”只是“A”。但“A”與“B”是否有共同屬性呢?如果僅僅限于各自的主體性,人們便會處于認識“孤島”之中,造成“主體性孤獨”。

為了將認識“孤島”聯結起來,需要超越“規定即否定”的思維,通過“共在中此在”的思維,構建具有共享性的概念。

“共在”與“此在”是海德格爾的哲學概念,指他人與我存在于同一世界?!按嗽谧鳛樵谑澜缰写嬖诘耐瑫r就是相互共存,更確切的說:‘共在’。”“A”不是“B”,但“A”與“B”同在一個世界,并通過一定關系相聯結。我們借用這一命題,目的是通過構建具有共享性的概念,解決認識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問題。

概念的功能具有多重性。一是解釋,先有實后有名,是對事實和經驗的概括。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康德)。二是分析,先有名后有實,是對事實和經驗的引導,是獨立于事實和經驗之上的知識(康德),具有理想類型(韋伯)或理念性?!耙幎捶穸ā钡拿}主要是基于事實和經驗,通過事實和經驗獲得對事物的規定和特殊性。“共在中此在”的命題主要是基于獨立于事實和經驗之上的知識,通過這一知識獲得事物的共在和普遍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出了中國特色、中國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國性的概念和命題,確立中國的主體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還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在于近代以來,人類歷史是相互依賴的世界歷史。全球化加速了不同國家的相互聯系,又強化了不同國家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事實,更是一種愿景,通過這理想類型的概念引導國際社會的構建緊密關系而不是緊張關系。

通過“共在中此在”的命題,可以搭建一個以頂層概念為統領的概念體系?;厩疤幔?/span>

概念是知識的基本單元。若干知識單元構成知識系統。任何知識系統都是有邊界的和相對獨立的。如社會科學可以分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對象和內容,構成獨立的知識單元系統。人們正是通過一個個有限的知識單元系統認識世界。

以頂層概念為統領的概念體系,指在特定的知識系統中的概念分為三個層次,并各有其功能:

頂層概念是一定的概念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概念,是抽象程度最高的關系性概念,具有一般性、共識性、普遍性、包容性。它來自于問題、議題、價值的普遍性,屬于從各種“此在”中抽象出來的“共在”。如在有關現代化的知識系統中,現代化是一個頂層概念。頂層概念的特點是關系性。通過這一概念將“A”和“B”聯結起來。如商品體現交換關系。物品是各個實體,但不等于商品。只有通過交換才屬于商品。“A”和“B”的“此在”因為交換而“共在”。

中層概念是在頂層概念之下由事物實體產生的實體性概念,具有個別性、價值性、特殊性、排他性?!耙幎捶穸ā?。“A”不是“B”。如現代化的中國式、西方式。它來自于解決普遍性問題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具有普遍性,加以“社會主義”的限定詞而獲得特殊性。

底層概念是由事物的底層邏輯產生的機制性概念,它是在分析個別性、價值性、特殊性、排他性如何產生的機理過程中產生的概念,主要探討因果關系。如現代化的中國式、西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人們會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

以頂層概念為統領的概念體系是基于問題研究的需要人為構建的,主要用于分析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機制。目標是使不同歷史、文化和經驗背景的人能夠相互理解并在同一個平臺上討論,從而形成一個有明確含義和邊界的知識共同體。

頂層概念體系是知識之橋,它有助于將受限于各自經驗和知識“孤島”上的人們聯結為一個具有共識性的知識共同體。通過這一概念體系,將具體的特殊的事實和經驗帶入到抽象的普遍性的知識體系中,改變“主體性孤獨”。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政治學部部長,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鄉村發現轉自:田野政治學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日韩欧美国产传媒第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AⅤ |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天堂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