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年輕人認為做農民、干農業沒奔頭,脫離農業成為他們擺脫落后的“夢想”。鄉村人才流失、難引進、難培育也成為目前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的堵點和瓶頸,是我們必須破解的時代發展課題。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許多人在問,鄉村振興人才都留不住怎么振興?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提升,對農產品的品質和結構需求也越來越高。同樣,隨著科技水平迅猛發展,以植物學、動物學、規劃設計學等學科為基礎,催生的現代農業產業、現代鄉村生活也悄然來臨。從鄉村發展趨勢來看,將有高知識結構、高能力素質的職業化、專業化的“新農人”留在鄉村、投身鄉村建設,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抓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才是促進鄉村人才發展是原動力。我認為應該在如下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積極為“新農人”搭建科技實踐平臺。首先,要搭建利用好引進人才和培育職業農民成長的平臺。比如,通過科技特派團、鄉村建設高校聯盟、“農家小院”等渠道,搭建學者參與鄉村建設社會實踐的平臺,形成教學課堂和鄉村田野互動互促,既實現學有所用,又為鄉村引進、培養人才提供了機會。其二,要搭建科研人員的創新科研研究成果孵化平臺。比如,農業科研基地、實踐基地、示范村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龍頭企業、優質產品。其三,要搭建科技和人才及農產品交流交易平臺。比如,設立農業農村技術交流交易創新創業中心、舉辦農業技術博覽會、論壇,搭建大數據信譽評價、交易評估系統等實踐舞臺,不斷開闊“新農人”眼界,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是努力為“新農人”謀求更寬和更好的出路。首先,在人才選用上要拓寬渠道,不僅要讓相關學科的學子有選擇鄉村發展的機會,還應讓從事農業的非遺傳承人、鄉村工匠和“土專家”“田秀才”等有優良技藝的人才有系統學習提升和發展的機會。其次,還應給從事“三農”事業的人才提供多種、多次的選擇機會,免除后顧之憂。再次,要為從事“三農”事業的人才提供更多學習交流的培養機會,應加快形成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協同推進培養“三農”人才的合力機制。同時要加強國際農業技術交流平臺和人才交流創業平臺建設,做到“三農”人才既能“引進來”也能“走出去”,讓“三農”人才有更好的出路。
三是讓鄉村人才體現人生價值。營造愛農懂農善農的良好社會氛圍和價值取向,政府不但要加大新時代“新農人”的宣傳力度,樹立弘揚先進“新農人”的典型事跡,給予多重政策扶持,還應該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通過構建信譽評價體系,用群眾公認的市場價值來給有成就的“新農人”樹立良好社會形象,讓大家從心底認識到農業有奔頭、農民有地位、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讓更多人產生到農村實現一番作為的強烈愿望,讓廣闊鄉村形成吸引人才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土壤和氛圍。
總之,做好新時代鄉村人才建設工作,培養一支高質量人才隊伍,要靠事業留人、靠溫度留人、靠美好生活留人,只有實現人才愿景和實踐場景的雙向需要,才能實現供需的雙向奔赴,更好地把人才留在鄉村。
(作者系原國家鄉村振興局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全國鄉村建設高校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4年08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