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興慶:以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推進農業現代化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當今農業的主題。從2013年至2015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連續聚焦于“農業現代化”,文件均呈現“加快”字眼。“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非常明確地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強烈的短板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十三五”時期為何要將農業現代化作為重點加以推進?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怎樣的新理念?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農業現代化仍是國家現代化的短板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么要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四化”同步發展中的重點加以推進?
葉興慶:實現農業現代化、補齊農村“短板”是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的工作。
不管是“十二五”規劃建議中表述的“三化同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還是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四化同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或是2015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到的“五化協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顯然中央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國家現代化的短板。
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盡管稻、麥單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玉米單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是世界平均值的47%。在我國勞動力結構中,農業就業人員占比高達29.5%,但農業增加值占比只有9.2%。這一短板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下降。
第二,資源環境代價太大。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的資源環境代價沒有充分反映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如果把農業生產導致的資源透支、生態退化、環境破壞等外部成本內部化,部分農業產能就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合理性。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課題組測算,按現在的治理思路,僅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地下水超采治理,預計減少糧食產能就達390億公斤。
第三,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遭遇瓶頸。2004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之所以有這么好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實行了一套強農惠農富農的農業政策體系,其中包括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各種補貼。但現在看來,這套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存在突出軟肋: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和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已嚴重偏離當時政策的出發點,而且難以為繼;主要補貼政策也已嚴重偏離最初的出發點,開始觸及“黃箱”天花板。
所以,“十三五”期間,要按照補短板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實現“四化同步”。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表述不同,“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已經將農業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這說明中央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希望用工業化的成果來裝備農業,用信息化的成果來引領農業,用城鎮化的成果來撬動農業。
用綠色理念發展農業
中國經濟時報:農業現代化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葉興慶:要盡快扭轉農業現代化滯后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間,補足農業現代化的短板,這是農業發展的主基調。大方向是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長動力的轉換,從以前的增產導向轉向質量和效益導向,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特別要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環境的可持續,還要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是,要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這些都是下一步補足農業短板的重要任務。
中國經濟時報:“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鞏固農業農村好形勢的關鍵期、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深化期。在這一“六期同至”的特殊發展階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怎樣的新理念?
葉興慶:未來的農業一定是發展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理念。現在我們所追求的綠色農業,本質上是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投入品為基礎的集約農業。在下一步的農業發展中,要盡快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制定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
用綠色理念發展農業,要求政府要積極作為,加快制定完善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加快推進全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推進農產品質量標識制度。媒體要科學理性對待局部地區、個別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切實對生產者和消費者負責。
農業要做好四道減法題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釋放了什么重要信號?其核心是什么?
葉興慶:“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我們這種資源稟賦下,農業真正要強,不光要做加法,還要善于做減法。要以退為進,做好四道減法題:
第一,減農業勞動力。就業占比高、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是我國農業的軟肋。“十三五”期間要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作為優先目標,放在突出位置。一要發揮土地集體所有制的長處,審慎界定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權利邊界。二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要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四要準確把握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的出發點,提高農業就業增收密度,處理好產業分工促進效率提高與產業融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平衡。五要加大力度推進“三個1億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第二,減邊際產能。要利用目前國際市場糧價低、國內庫存壓力大的機遇,把邊際產能的退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要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從2016年開始,用3年時間把剩下的幾千萬畝陡坡耕地全部退完。二要加快重金屬污染耕地和地下水超采地區治理進度。三要推進化肥和農藥減量,全國的目標是2020年零增長,東部地區應爭取率先實現減量,提高科學施用水平、做到減量不減效。
第三,減比較劣勢產品。當前,首當其沖的是要對農產品托市性收購政策進行大幅度調整。建議重新界定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改革的出發點,政策目標應該是促進國內外價格并軌(減輕庫存壓力和加工企業成本)、讓市場決定農民種什么(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第四,減黃箱支持。以價格支持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黃箱支持,部分產品已超過上限。面向未來,從農業政策可持續性、合規性的角度考慮,要對我國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行重新構造。要把黃箱支持空間盡可能留給必保的口糧、生鮮食品等敏感產品。
做好這四道減法題,是農業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減掉不合時宜的增產觀念、自給觀念、安全觀念。只有這個減法做好了,以上四個才可以做好。
多方面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
中國經濟時報:在當前階段的中國國情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在哪里?抓手是什么?
葉興慶:面對農業發展內外部條件深刻變化和長期粗放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必須切實把握住轉換農業發展動力、培育農業發展接續力量這個核心。
第一,以農業結構優化新增的內生動力接替受“天花板”制約而減弱的外部拉力。面對價格和補貼兩個“天花板”的封頂約束,應逐步從一味依靠行政力量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慣性中走出來,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通過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自身發展活力。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加快推進農牧結合,促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的產能對沖生態環境治理退出的產能。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耕地用途,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退出“不健康產能”,要避免對農業生產造成大的影響。應深入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確保到2020年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畝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0公斤以上。
第三,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應對農業投入品減量。當化肥、農藥等使用量達到一定水平后,會加大成本、污染環境、降低品質。要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減量不減效,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提倡使用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機械化統防統治。做大做強現代種業,加強高效栽培、農業節水等領域的科技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大農民培訓力度。
第四,以適度規模經營替代小規模兼業經營。隨著家庭主要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就業,越來越多的小規模兼業經營農戶會選擇粗放經營,甚至撂荒。應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把潛在產能逐步釋放出來。
第五,利用“互聯網+”提高農業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互聯網+”現代農業有廣闊發展前景,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再造農產品流通業態,為農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和信息化服務。
中國經濟時報: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加大創新力度,形成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契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葉興慶:一是以新型城鎮化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永久定居城鎮、徹底離開農村,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地關系。推進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應從三方面加大力度:一要消除落戶城鎮的隱形障礙。二要加快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各種公共服務。三要加快實施“人錢掛鉤”和“人地掛鉤”。
二是以“三權分置”改革促進農用地流轉與集中,加快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步伐。在所有權和承包權不能買賣的情形下,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唯一途徑是經營權流轉,對與承包權分離、向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的經營權應予以充分保護,以穩定經營者預期,調動其增加農業長期投資的積極性。
三是以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勞動力勞動時間的均衡利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業勞動力就業充分程度的出路之一。關鍵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以農戶或農民合作社為融合的平臺,以第一產業為融合的起點,以把二三產業的就業和增值空間留給農民為融合的根本出發點。建議本著有利于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原則,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視作農業,在用地、稅收、貸款、保險等方面適用扶持農業的政策。
(周子勛系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01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