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普通人話語中的政治》
書名:《普通人話語中的政治:轉型中國的農民政治心理透視》
作者:劉偉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在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中,經常會提到“民心所向”、“民心向背”。但將“民心”作為政治學研究的對象,卻十分少見,也非常不易。本書便是作者在這方面進行的一個有益嘗試。
農民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主要成員。在傳統政治結構下,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表現出的是老實巴交。但正是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往往會做出驚天動地的政治舉動,甚至造成不可一世的王朝崩潰。進入現代化過程之中,農民日益減少。但作為傳統社會的因子,農民的狀態往往決定著現代化的進程和特性。正是農民反叛,大大弱化清王朝統治能力,辛亥革命才可能一舉推翻帝制。正是農民革命,促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正是農村改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而中國現代化的最終成功,也取決于農民問題的基本解決。因此,農民的所思所想及其行動,關系著國家的命運和走向。
20世紀末21世紀初,正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時期。這一深刻的歷史轉變必然會深深影響和改變著農民的政治心理,反之,農民的政治心理也會深深影響著歷史的變革進程。由此就需要我們去研究農民這一普通,甚至是邊緣群體的政治心理,了解他們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評價。坦率講,農民的政治心理研究十分困難。一則缺乏學科積累。中外政治學很少將農民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進行專門的政治心理研究。二則歷史轉變中的農民政治心理充滿著變化性和復雜性。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對法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中的農民政治心理的復雜性作了十分深刻的論斷。他刻畫了農民在歷史轉變中的矛盾心態:“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農民的開化,而是農民的迷信;不是農民的理智,而是農民的偏見;不是農民的未來,而是農民的過去;不是農民的現代的塞文,而是農民的現代的旺代。”但是,馬克思當時還未能從政治心理學的角度對農民政治心理的復雜性作詳細的描述。三是政治心理不像政治制度那樣容易把握,也缺乏現存的文本資料可以利用,只能依靠本人與研究對象的接觸,獲得研究信息。本書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進行研究的,難能可貴。
本書的重要特點是從嚴格的政治學科的角度研究中國轉型期的農民政治心理。其中,既有定性分析,也有量化分析,力求做到精確化,而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為了充分了解農民的政治心理,作者組織進行了大量的訪談,獲得第一感覺,掌握第一手信息。只有在此基礎上,作者才有足夠的學術研究底氣。
在中國,大量受到政治學專業訓練的學者擅長和愛好的是規范研究,注重的是學術內在的自洽性。作為一門科學,這種專門的學術門檻是必要的。但政治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僅僅只是滿足于學術的自洽又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政治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是政治學不可規避的。這就需要政治學從學術殿堂走向田野,了解變化多端的政治生活。本書作者受到良好的政治學理論的規范訓練。但變化著的農民政治生活將其研究視角拉向田野,使他從浩如煙海的書山中走進農民大眾的日常生活,走向農民的政治心理之中。這是作者研究生涯的一個重要跨越。本書則是這一跨越的成果。
我和我供職的單位長期以農村調查作為基本方法。作者因為做農民政治心理研究而成為我的博士后。在博士后工作期間,作者經常參與我們的學術研究活動,既發揮出學術專業訓練的長處,又進一步掌握了田野調查方法,使他得以以優異的成績出站。本書便是在其出站報告的基礎上修改加工而成的。
良好的開端是學術發展的基礎。希望作者在新的起點上,充分發揮學術專業訓練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優勢,產出更優質的成果。
2015年7月9日于武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