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把設施農業提質增效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優先領域
對我國這種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稀缺的國家而言,發展設施農業對加速推進農業增長方式從資源要素驅動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利于農業資源要素的集約化利用、提升鮮活農產品的全年均衡供給能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我國已成為設施農業大國,但與日本、以色列、荷蘭等設施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設施農業在裝備水平、服務配套、經營模式及技術創新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下一階段需要從強化設施農業的戰略地位、增強設施農業發展的要素支撐、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動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我國從設施農業大國向設施農業強國轉變。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稀缺的國家。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淡水資源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土資源的區域分布嚴重失衡,有土無水與有水無土的問題都很突出,特別是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已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在我國這種資源稟賦下,如何集約高效可持續地利用農業資源,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從近些年我國各地的探索情況來看,發展設施農業,對加速推進以資源要素投入驅動增長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設施農業在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保障鮮活農產品的全年均衡供給、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但與設施農業發達的日本、以色列和荷蘭等國相比,現階段我國設施農業在裝備水平、服務配套、經營模式、技術創新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下一階段需要從強化設施農業的戰略地位、增強設施農業發展的要素支撐、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我國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我國從設施農業大國向設施農業強國轉變。
在我國資源稟賦條件下發展設施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設施農業是綜合利用現代生物、工程和信息技術改善局部環境,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和空氣等環境條件,具有速生、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從我國近些年的發展實踐看,在我國這種資源稟賦條件下發展設施農業,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過去3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個突出特征是,以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密集投入和過量消耗水土資源驅動產出增長,農業生產的資源依賴性較為顯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較低。2013年我國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達到437公斤/公頃,是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頃的1.9倍。我國農田灌溉有效用水系數僅為0.51,只相當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發展設施農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單產增加和立體化栽培等方式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精量施肥、精準灌溉等技術,降低栽培過程中的水資源消耗和化肥、農藥施用量,提高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以山東壽光的設施蔬菜為例,大棚蔬菜的單產是露天栽培的3.5倍。海南、陜西、新疆兵團等地的設施種植項目,通過引入精準灌溉、精量施肥等管理系統,比傳統栽培模式節水40%—69%、節肥20%—70%。
(二)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提升鮮活農產品的全年均衡供應能力
過去,我國北方地區由于緯度較高,冬季平均氣溫較低,自然條件下受低溫制約露地種植難以開展,冬藏大白菜、土豆、蘿卜等成為多數居民冬天蔬菜消費的主要品類。受制于水資源不足、晝夜溫差大等影響,我國高海拔地區長期以來蔬菜、水果的供應數量及品類都較為不足。近些年隨著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園藝在這些地區的大規模推廣,冬季蔬菜、瓜果供應不足和品種有限的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觀,有力提升了當地“菜籃子”和“果盤子”產品的均衡供應能力,保障了人民群眾果蔬消費的多樣性。與露天蔬菜瓜果栽培只能集中在4月至10月,并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風調雨順不同,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設施保護下的蔬菜瓜果生產基本可以實現“全年無休”。以青海省為例,設施農業大規模發展后蔬菜種類已由最初的粗菜發展到現在的辣椒、西蘭花、豆苗菜、苦菊等近二十多個品種,水果則增加了草莓、葡萄、人參果、油桃、西瓜、木瓜、藍莓等十幾個品種。從全國看,2014年我國人均蔬菜消費190公斤,其中設施蔬菜占到了32.3%。
(三)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傳統上,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個典型特點是耕種和田間照料的間斷化,農戶剩余勞動時間較多,平均下來農業勞動的生產效率較低。由于農產品通常只通過批發商渠道銷往外地,生產與流通的分割,使得農產品種植只能獲得微薄的生產收益,農業附加值整體較低。發展設施農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以上局面。一方面,設施農業是一種“全季節”生產供應的農業,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農業勞動力可以在全年得到相對均衡、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產組織更加工廠化、環境設施更加友好可控化、產品更加特色品質化,果蔬適合采摘的時間也比傳統露天栽培大為延長,設施農業項目通常能夠開展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和定制化生產等多樣化服務,以設施農業生產為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有利于提升農業附加值,擴大農戶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增值收益。
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據統計,2014年我國設施園藝面積高達6100多萬畝,總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單從這一點看,我國已經是世界設施農業大國。但是,從設施農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體系、要素支撐、服務配套、技術創新來看,我國與設施農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距離,與建成設施農業強國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在裝備技術方面,以簡易技術為主,多功能多因素的主動環境控制技術尚處于引進、探索和起步階段
目前我國設施園藝主要以中小型拱棚、塑料大棚和普通日光溫室為主。整體而言,我國設施農業的裝備仍停留在簡易技術階段,占主導地位的中小型拱棚、塑料大棚僅具保溫、防雨等簡單功能。大多數地區的日光溫室結構簡易,環境控制能力低,覆蓋材料抗老化性能差,使用壽命短,溫室內的光熱調控、測試設備功能不足,基本還停留在單因子定性調節控制階段。國際先進設施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主動環境控制、多維度調控和精細化、智能化控制,在我國尚處于引進、探索和起步階段。據統計,2014年我國蔬菜設施園藝面積為5793萬畝,其中,中小型拱棚和塑料大棚面積占73.7%,技術相對先進的加溫溫室和連棟溫室面積占比僅為1.2%。由于我國設施農業以小規模農戶的分散經營為主,客觀上造成了我國設施農業采用的技術大多是易推廣、易模仿、跟風性強的簡易型技術,導致設施農業裝備的研發鎖定在較低端的層次,高端技術和裝備的自主知識產權較為匱乏。
(二)在產品體系方面,種植品種較為單一、附加值不高,連作現象嚴重、不利于病蟲害控制
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的生產品種較為單一,規模化種植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花卉等常規作物,相對高附加值的香料、藥用植物、食用菌和觀賞植物種植較少。據調查,2012年我國設施園藝中,設施蔬菜占到了95%左右,附加值較高的設施果樹、設施花卉僅占2%左右。除了設施單體效益顯著低于國外設施農業,我國設施農業還存在另一個突出問題,即由于設施內栽培種類單一,連作現象嚴重,病原菌大量繁殖,生態條件惡化,土傳病害嚴重,反而增大了食品安全和大幅減產的風險。另外,與國外現代設施農業通過高精度控制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的生產方式不同,現階段我國小規模、分散化的設施農業生產方式仍較為粗放,依舊靠化肥和農藥的密集投入驅動產出增長,有悖于設施農業發展的初衷。
(三)在要素支撐方面,人力仍舊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勞動力素質總體不高,機械裝備的配備比例較低
雖然不同于設施農業發達國家“高投入、高產出”的技術路線,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遵循“低投入、低能耗”的路徑,但先進生產要素支撐不足依然是我國現階段設施農業發展的明顯短板。一是人力勞作仍舊是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日常耕作的勞動投入依舊較大。據調查,我國溫室人均管理面積僅為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5或甚至更低。二是我國設施農業主要為分散農戶經營,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轉移,留下從事耕作栽培管理的以50—60歲的農村勞動力為主,栽培管理主要靠經驗,與現代設施農業的數量化、指標化管理要求相差甚遠。三是由于以中小型拱棚、塑料大棚為主,我國設施農業的作業空間普遍較小,不便于機械操作,加之適合中小型拱棚、塑料大棚作業的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滯后,我國設施農業機械裝備使用率較低。據統計,現階段我國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不到30%,僅為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一半左右。
(四)在經營配套方面,產業鏈分割明顯,市場營銷等配套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不足
從設施農業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現代設施農業不僅是一個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同時還是一個體系化的現代農業工程。設施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有產中環節的精密控制,還需要產前環節的金融、培訓支持,產后環節的儲存、加工、營銷支持,以及商業化模式創新。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中,大部分資源聚集在產中的生產環節,產前、產后環節薄弱,特別是產品銷售嚴重依賴傳統的批發分銷渠道,缺乏知名品牌和新型業態。設施農業的產業鏈條嚴重分割,不僅沒能發揮其帶動后向產業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也不利于彰顯其效率優勢。
多途徑促進我國設施農業提質增效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要強,當從設施農業抓起。設施農業是農業中的精華,應把促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優先領域。
(一)把促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與推進農業重點工作結合起來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設施農業面積已具有相當規模。今后的著力點,應是促進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從數量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為此,應促進三個結合:一是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率先推進標準化生產,率先推進農藥和化肥減量,率先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二是與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結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增加大型智能化溫室的面積,在提高農產品產出能力的同時,拓展休閑、觀光、體驗、展示等功能。三是與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結合。設施農業集約化、商品化程度很高,應當率先完善經營體系,盡快形成有別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為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提供關鍵要素支持
我國設施農業之所以大而不強、效率優勢未得到充分顯現,與裝備、農藝、人力等關鍵要素的質量不高有很大關系。促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必須抓住提高要素質量這個關鍵環節。在裝備方面,應在引進國外大型智能化溫室設施和技術的基礎上,加強設施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盡快把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特別是覆蓋材料納入國家鼓勵科技發展目錄,盡快研發出能夠調節溫度、優化太陽光光波的高端覆蓋材料;把更多有利于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機械設備,尤其是那些適合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特點的小型化多功能的棚(室)內設備,及時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鼓勵農民使用先進設施和裝備。在農藝方面,加大品質好、產量高、適合設施栽培的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力度,注重農機與農藝融合,推廣應用秸稈反應堆、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抗連作障礙等新技術。在人力方面,要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加大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培訓;改進勞動力培訓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財政補貼等方式,向國內外設施農業發達地區選派設施農業研修生,為設施農業發展培養骨干人才。
(三)發揮服務型龍頭企業在設施農業提質增效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設施農業大多以鮮活農產品為主,市場半徑小、產業鏈條短,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占主導地位,長期以來缺乏加工型、流通型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實際上,為促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融資租賃、種苗引進、基地建設、質量控制、銷售渠道、品牌創建等方面迫切需要服務型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浙江陽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實踐探索給我們深刻啟示。該企業致力于日本設施果蔬種植技術的引進,在為用戶提供設施農業一體化解決方案方面作了有益探索。該企業設計了一體化、一站式和一條龍的服務模式,通過技術服務合作、投資合作、設施設備一體化規劃等方式,依托設施和肥料生產、種植技術研發和果蔬銷售三個核心平臺,為農戶、合作社發展高標準設施農業,發揮了很好的引領帶動作用。這表明,隨著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將不同于傳統的加工型和流通型龍頭企業。應從設施農業的特征出發,完善龍頭企業的認定標準,把浙江陽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類以向農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為主的服務型龍頭企業,與傳統的加工型、流通型龍頭企業放在同等地位,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同等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01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