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IRR國際鄉村改造研討會上的講話
同胞們,歡迎你們從祖國來到設在菲律賓的IIRR——國際鄉村改造學院,參加國際鄉村改造研討會。IIRR是一個國際性的民間組織,面向發展中國家,以訓練、研究、推廣鄉村改造的知識、技能、方法、理論為已任。你們是來自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性主義國家的代表,IIRR的歷史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鄉村改造的理論與實踐,這是率一次。有10億人民的國家派出你表團與一個民間組織共同探討問題,這表明了中國領導人的氣度與魄力,也反映了中國政府執行開放政策的決心。
1985年與1987年我曾兩度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周谷城先生的邀請回祖國訪問。會見了鄧穎超、萬里、周谷城等各位領導人以及許多老朋友,并在北京、定縣、成都等到地參觀訪問。百聞不如一見,我親眼看到祖國取得了了不得的成功,親身體會一到鄧小平等到先生固本工作的偉大成績。此行使我對祖國的前途產生了無限的希望,我真誠地希望能對新中國的建設力盡綿薄,作一點貢獻。今天,我請你們來到IIRR,相互交流鄉村改造的經驗,共同探討鄉村改造的理論,以促進鄉村改造的工作。今后我們還要爭取更锪機會到中國去學習,盡可能地吸收有益的營養,來充實我們的國際鄉村改造工作。
國際鄉村改造運動,溯其歷史,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戰犯區的華工教育,后來演變為中國的平民教育運動,成熟于定縣實驗時期。從五十年代起,以中國定縣實驗的基本理論為基礎的鄉村改造運動,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推廣開來。經過40多年的努力,獨創性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實踐與理論又有很大的發展。IIRR出版的期刊與書籍中都有詳盡的介紹。今天我向諸位介紹一下“鄉村改造運動的十大信條”,這是我們集體70年工作經驗的總結,也可以說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十個基本條件。
一、深入民間
先圣先賢留給我們的古訓中有一條叫做“民做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本不固則邦不寧。這雖是幾千年前的老話,但它卻是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要建國,先要建民;要強國,先要強民;要富國,先要富民。世界上無論任何國家,都是一樣,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國勢強大而人民衰弱與人民貧困。過去的中國,號稱有四萬萬之眾,但是其中90%以上的人民是貧民、愚民、病民。這樣的國家怎么能強?怎么能富?以前,英國殖民主義者把中國人叫做“苦力”,我們的農民歷來過著最苦的生活,是政體正的苦力。在這數以萬萬計的勞苦大眾中,有多少勤勞樸實的一般群眾,同時也一定有無數英雄志士,有許許多多的大發明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實業家。但是由于政治的腐敗,社會環境的不良,經濟的貧困落后,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發掘,不知埋沒了多少杰出的人才。鴉片戰爭以后,列強把我們的國家一塊塊瓜分了,中國變成了殖民地。為什么會成為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我們丟了本,沒有從根本上去重視建民、強民、富民的工作,本不固,國家自然不會強盛。過去幾十年間,我們在中國倡導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建設運動,其用意就是在固本上著力,以圖祖國的繁榮富強。有了這們一條根本的信念,幾十年我們堅持不懈地躬身實踐,艱苦奮斗,深入民間,認識問題,研究問題。
在中國,歷來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由于這種封建意識的影響,于是乎產生了稈多書生、書呆、書奴,養成了一個土大夫階層?!皩W而優則仕”,更有人飛黃騰達,青云直上,當官做老爺。這些人往往誤國戕民。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瞎子,兩種盲人。一種是生活在社會性底層的不識字無知無識的瞎子,叫“文盲”;一種是雖有知有識,但處在社會性的上層,遠離勞苦大眾,不了解廣大人民的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潛在力量,這種人也叫瞎子,我稱之為“民盲”。近代以來,中國的許多讀書人,跑到歐美去留學,染習西化,回國后儼然一個“西洋人”了,吃的穿的,一切的一切,都西洋化了。與中國的勞苦大眾、平民、農民、苦力,根本就沒關系了。還有一正經讀書人,相售文章救國、文章建國,而看不到勞苦大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偉力。以上這些人教應歸之于“民盲”之列?!懊駷榘畋尽?,“民為貴”,恰恰是鎰中國的古訓,而我們的讀書人又偏偏忘記了祖宗的遺教。
我個人由于特殊的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戰場與華工朝夕相處,有機會了解到“苦力”之苦,同時也發現“苦力”之力。于是下定決心今生今世要獻身于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貒?,漸漸有許多朋友和我合作,投身于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工作。我們這一批同志朋友,有分別留學于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的博士碩士,也有畢業于國內各大學的專門人才。有學經濟、政治、教育、農業、衛生、社會等學科的。當時他們學成歸來,滿腔熱忱企圖報效祖國,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政府腐敗透頂,人民窮困已極,深感失望。當他償看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識字運動,深受鼓舞,感到有實現報國之志的機會了。當平民教育運動轉向農村,演孌成一種更為深刻的治本建國的鄉村改造運動時,他們舍棄了大學校長、教授的工作,有的還放棄了當官升遷的機會,大家人象牙塔跑到泥巴墻,從大都市來到窮鄉僻壤。我們回到鄉村,來到中國的基本群眾農民父老兄弟姐妹中間,以圖了解人民,探索救國的方略與道路。
二、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
深入民間的目的是為了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協助人民大眾解決問題。為達到這目的,就要徹底地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虛心地向農民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要當人民的先生,首先要做人民的學生。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我們到定縣,住的是與農民一樣的房,吃的是與農民一樣的飯,我們提醒自己絕不自筑壁壘,與農民隔絕起來,搞成一個“小北京”式的小圈子。我們要徹底地與農民打成一片,甘當他們的小學生。起先農民對我們有很大的戒備,以為我們是政府派來收捐、征兵、拉夫的。后來看到我們真心誠意地為他們辦事,才消除了疑慮。
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農民、平民結合的時候,要從根本上破除“上智下愚”的傳統封建觀念。把自己看成是上等人,而把農民、平民看成是下等到人,這是大錯特錯。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1789年法國年法國的《人權宣言》都表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進一步發揮了這一基本思想。它和中國的封建是要本不同的。受過現代教育洗禮的知識分子首先應當具備民主自由的先進意識。對待中國的平民百姓,特別是占人口總數85%的農民,我們要從心底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一樣的平等人,看作是我們的同胞,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使他們不是不可教,而是“無教”。他們并不缺乏才智,缺少的是機會。他們受盡千辛萬苦,有其獨有的不朽經驗,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的聰明才智總有一天會爆會出來的。我曾說世間最寶貴的財富是人,世界最寶貴的礦藏是“腦礦”,最大的“腦礦”在中國,中國的平民、農民蘊藏著無究的偉力。我們搞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就是在開發“腦礦”,開發民力。而從事這一工作首先要求我們掃除自己頭腦中的封建意識,樹立一個平等的思想。所謂平民教育,其“平民”二字中的“平”,并非只“平凡”一義,其中還含有“平等”的意思。道德是人格平等,其次是機會平等。當真正實現平等的時候,天下才能“太平”。如果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總在貪困和不滿不生活,世界能夠實現和平嗎?
七十年來,我們初衷未改,堅持生活在勞苦大眾中間,前三十年在中國,后四十年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為了推動鄉村改造,我們必須虛心向農民學習,向農民求教。不這樣做,我們農村就不可能丫得住腳,更不可能有所作為。你高高在上,視自己與農民為異類,你就不可能抓住他們的心弦,就不會得到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就不可能推行你的主張。這好像醫生為病人看病,要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你的要問病情,檢查身體,這就是向病人學習。你還要有一個嚴肅、誠懇、熱情的態度,否則病人鄉村改造事業取得成功,非要和農民打成一片不可,非要向農民的學習不可。
三、共同計劃,共同工作
六十年前我們在中國選擇了定縣,最近幾十年,我們又選擇了菲律賓、泰國、印度、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加納等國的一些鄉村作為我們推動鄉村改造的基地。自然科學的研究室,社會科學的實驗也需要實驗室,但這實驗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圖書館,而要在社會實踐中,在農村里。上述這些基地,就是欠鄉村改造的社會實驗室。從事這一實驗的主力應當是平民自己,他們是社會改革的主力。因此,不是說我們一切都知道了,提示人家應該怎么去做。平民是我們的伙伴,首先要對他們做啟發、教育、宣傳的工作,讓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與從事改革的主動精神。一切計劃、方案及方法,都要與他們共同商量研究,要使我們所掌握的科學道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以為我們有知識,是大學士、大博士,就什么都懂得,一切都正確。應當承認,有好多東西我們不懂,或沒有真懂,反倒是農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見。有些時候,我們的主張盡管正確,也需設法使它變成平民大眾自己的主張。這往往需要耐心,而要說服等待。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廂情愿,簡單從事,包打天下。社會改造事業,沒有千百萬覺悟了的勞苦大眾積極參加,是一定不會奏效的,是注定要失敗的。
四、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
整個鄉村改造工作的目的是發揚平民的潛伏力,要他們運用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生活。推行平民教育運動本身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它是發揚平民潛力的一種利器。可此,平民教育,并不能代表我們工作的全部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講,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都是發揚平民潛伏力的方法。過去我們說中國農民的問題是愚、窮、弱、私。我們認為不發達國家農民所存在的問題仍然是愚、窮、弱、私。我們就是要從教育的立場出發,用教育的方法來醫治這四大病癥。用文藝教育攻愚,發揚知識力;用生計教育攻窮,治窮,開發生產力;用衛生教育防病治病,培養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發揚團結力。我們過去的口號是“除文盲,作新民”;現在今天我們IIRR的工作重點仍然是LIVELIHOOD(計生)、EDUCATION(教育)、HEALTH(健康)與SELFGOVERNMENT(自治)四大改造連環進行。
發揚民力,開發展力,改造生活,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千頭萬緒從何開始?我們認為要從平民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從他們所知道并能理解的地方開始,在人們現有的基礎上來進行改造。這就是要求我們的鄉村工作人員將復雜而高深的科學知識簡單化,用中國話來說要深入淺出。只有將農業不了,用不上,一切都將成為空談。做到這一點并不是輕而易舉的教育與改造,固然是一神圣而偉大事業,但必須從基礎上做起,起萬丈高樓平地起。必須從在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腳踏實地,集腋成裘。
五、以表證來教學,從實干來學習
早在定縣實驗時期確定的以訓練作準備,以表證為方法的實施制度,近40年來又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所仿效。實踐證明這種制度有效地推動了家業科學深入民間。鄉村農民進行生計教育,是為了有效的發展他們的生產力,改善他們的生活。生計教育的成效如何,關系到農民投入鄉村改造的熱情,這對整個改造運動的成敗關系重大。如何推行生計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無前例可循。采用傳統的學校式的正規教育方法是不可行的。在定縣實驗中我們創造了表證農家的方法。這一辦法是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原則。一般的作法是由下列過程組成:設立生計巡回訓練學校,有計劃地到各社區進行農業技術教育與實際指導。IIRR還施行一種不校作為期一周的短期培訓的辦法。這些培訓指導常以單項農業技術為內容。受訓人員為農民領袖與生產能手。在生計培訓的基礎上,挑選成績好并熱心農業技術改革的農戶,作為表證他們的實地操作、實際成果與現身說法,向其他農民作表學演示范。這樣就把課堂搬到了農田,變書本教學為實干學習。舉凡理想之宣示、技術之傳授、試驗之證實、推廣之實施,都可從表證教學來完成。推而廣之,表證教習,也適用于教育、衛生、自治各項事業。
六、不是裝飾陳列,而是示范模型
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所進行的一切,不是為了裝飾陳列,專門拿來供人參觀的,而是為了在農民實際生活中發生效應的。我們在定縣搞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實驗時,一時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參觀。國內來的包括從事鄉村教育、鄉村自治、鄉村建設以及有關的高等學校、經濟團體、文化團體的有關人士與政府官員。其中國內國際著名人士如周作人、黃紹、甘乃光、梁漱溟、黃炎培、江問漁、任鴻雋、蔣建、斯諾、孟祿、Mr"Gunn等亦先后來縣考察。很多人對定縣實驗給予充分的肯定,也有些人提出這樣那樣的批評。其中有些人對定縣鄉村改造的市政設施感到失望,認為沒有平坦的馬路與象樣的建筑。其實,我們向來不主張做表面文章,我們作為一個私人學術機構,多年來一直靠募捐得來的資金維持事業,從來舍不得多花一文錢。我們要扎扎實實搞實驗,注重實績,企圖為各地各國提供一個示范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看得親切,學得容易,富有實效。我們沒有忘記,自己的事業是為廣大貧困地區的勞苦大眾服務。如果我們提供的模式是一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那就失去了鄉村改造的意義。
七、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個體系
過去我們強調文藝、生計、健康、公民四大教育聯鎖進行,現在我們強調教育、生產、自治四大任務聯環配合,同時并舉,基本思想是一樣的。IIRR的院標就是四個圓圈聯環并置,標志著四大任務聯環進行。這代表了我們多年從事鄉村改造事業的一個基本認識,即鄉村改造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
我們都知道,農民的生活水平太低,問題錯綜復雜,改造工作刻不容緩。我們也知道,從事鄉村工作者,在任何一個問題上動手去做,多少可以有些成就,有些幫助。可是經驗告訴我們,零零碎碎去做,不但費時間,不經濟,而縣往往顧此失彼,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我們幫助全世界的農民,去發揮他們的知識力、生產力、應對每一個問題都有徹底的認識,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全面解決問題。不應只在每個具體的問題上零碎地去做一點事,就希望能把整個問題全部解決了。
為了說明這一信條,我們用保健工作來做例子。我們在定縣,發現農民的衛生需要是多方面的。他們需要環境衛生、防疫注射、節育方法、醫藥治療設備、家庭營養和嬰兒保健知識。我們下了幾年的工夫,建立了一個有效果、農民經濟能力可以負擔的農村保健制度。由受過基本醫藥訓練的保健員(每村一人,平民學校畢業生擔任),負責推動鄉村下層衛生工作。他們經常和區保健所(有醫師、助理員、護士)保持聯絡,繼續接受訓練,并將病情比較嚴重的農民送到區保健所去治療。最后有縣保健院,這是縣保健制度的最高機構,有完善的醫藥設備及可收住50人的病房??h保健院負責主持訓練各級衛生工作人中骸助產婦。這個保健系統,可以及很低的代價,全部滿員定縣40萬人的衛生需要。這樣,我們解決了的是衛生保健的整個體系。
八、不是枝枝節節,而是統盤籌劃
社會既然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鄉村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就需要在進行這項工程的過程中統盤籌劃。四大任務既可以看成具有并列關系的小系統,又可以看成相互間有一定因果或邏輯聯系的立體網絡,因此解決鄉村社會的問題既要注意四大任務進行過程的連續性,又要照顧到它們之間的必要邏輯聯系。比如鄉村最迫切的問題是貧窮,為了提高們的生活,自然首先會想到發展生產。但是,如果不同時敵劃教育,不努力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與生產技能,不加強人們道德觀念和社會思想認識方面的工作,不提高人民主意識與自治能力,不注意提高人民身體素質,不加強衛生健康教育工,只間純抓生計,抓生活方式,抓眼前的枝節的致富而不知致富道理、道路、技能、以及目的與各方面的保障,不注意鞏固與提高的措施,是行不通的。且不說生產搞不上去,即使搞上去了,也不能使社會和個人得到均衡的鞏固和持久的發展。人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并縣彼此之間互相聯系,滿足了一方面的需要,只是解決問題的某一方面,只有使各方面的發展需要都得到滿足時才能得到均衡的發展。單方面的考慮和解決問題,即使某一方面成功了,但由于其它問題未解決,這種成功也暫時的,勢力必要被未解決的問題破壞掉,或者形成畸形發展的新問題,阻滯社會進步。由于這些,我們必須注意在進行鄉村四大建設工作時,既要使四大任務的工程聯鎖推進,又要特別注意把握住它們之間的環節,從立體網絡構的觀點來統盤籌劃。70年來,我們搞的既是一項旨在解除勞苦大眾貧困、愚昧的一項大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基于這貢工程成就之上的發展與建設性工作。我們鄉村改造的目的不單是使人們擺脫困境,而主要的是在擺脫困境的過程中真正開發出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與創造能力,通過自己的能力和社會的生命機制,開拓新世界前景,使個人和社會都得到良好的全面發展。我們不希望人們單純地從教育或其它的立場看待我們的事業,教育只是我們事業中的一個主要環節,不是我們事業的全部。這點請諸信注意!
九、不遷就社會,應改造社會
鄉村改造既是一種社會改造運動,就意味著要對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問題采取革命的措施,棄舊圖新,走向光明。我們肩負的使命要求我們應當永遠迎著困難上,向困難挑戰,最終戰而勝之。因循守舊,得過且過,就會固步自封。你常會聽到有人說:社會是如些惡劣,看不到一點希望,將就湊合吧,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這是一種悲觀的論調。我們當今處在人類社會的一個大變動時代,改革是時代的潮流,要創造一個新社會,自己就必須與時俱進。要有旺盛的斗志,時時刻刻準備應付各種困難與挑戰。IIRR的同志們意識到自己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提出要堅持自己的特的精神:1、自由與獨立的精神;2、所向無敵、不懼怕任何困難的精神;3、奉獻精神。
過去在中國,我們曾受到軍閥的威脅利誘,受到地主與高利貸者的圍攻,受到貪官污吏的刁難與破壞,更不用說連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困難正是一位絕好的老師,把我們錘煉得更加堅強。我們的口號是:威開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戰亂不足憂!
十、不是救濟,而是發揚
七十年前,當我在法國第一次接觸中國的勞工時,我就發現他們并不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發揚這智慧的機會。在以后的實踐中,我更認識到: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為懷的施米施粥的貧民教育,而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基礎的新型教育。后來我們又提出:鄉村改造是為了民族再造,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是鄉村改造的主力。知識人子回到民間去,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啟發教育農民,激發調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自發自動的精神。
IIRR以有限的人力推動菲律賓幾個基地的鄉村改造實驗,面為世界發展中國家培訓鄉村改造的各種人材,就是立足于發揚。“發現、發明、發揚”的“三發”原則,始終是我們的基本思想。發現是指我們與勞苦大眾朝夕相處中發現了蘊藏在他們身上的無窮偉力;發明是說我們發明了開發人礦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發揚則是說我們整個的系統旨在發揚民力、發揚人格平等的精神。我們不是包打天下的英雄,我們不是解救眾生的基督,我們只是廣大平民的朋友,鄉村改造的事業沒有千百萬勞苦大眾的自學參與,是一定不能成功的!
我們為民服務,一定要牢記“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現在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窮受苦,我們不揣冒昧,不分種族,不顧國界,以改造鄉村,來負起達到天下一家的使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