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勇等: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及有效實現形式

[ 作者:徐勇?趙德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02 錄入:12 ]

原題:創新集體:對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

近些年,學術界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研究進展不大。一則在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新恢復了家戶個體經營。二則在于學界更多的是從價值方面討論集體經濟,主要限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歷史得失。這種討論猶如兩條平行的鐵軌,永遠無法達成學術共識。三則在于理論上將以往出現過的集體經濟組織視之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唯一形式,將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自我封閉在一個狹隘的領域。在當今中國,集體經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領域。這在于中國的土地仍然為集體所有,作為具有農村集體成員權的農民,其生產生活一體化,如何在集體成員共有的土地上實現農村社會的共同發展,成為一個仍然值得探索的問題。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近幾年,包括山東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在內的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在實踐中迅速興起,不斷創新著集體經濟。這說明,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并不是走投無路,更不是毫無價值,關鍵在于要有有效的實現形式。由此需要我們從學理上對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及其實現形式

在人類社會,個體與集體作為組織概念,是一對相互依存的基本命題。個體,一般指一個人或是一個群體中的特定主體。集體則是若干個體因利益、信念、目的結合而成的群體組織。個體是集體的基礎,沒有個體,集體無法存在。反之,通過集體,個體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存在和發展,這就是利用群體力量和集體行動彌補個體力量的不足。

集體經濟是集體成員在集體共有資源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的經濟形式。有學者認為:“集體經濟至少經歷了100多萬年的歷史,它大大早于個體、私有經濟的歷史。”這里所說的集體經濟是廣義而言的,泛指一切以集體形式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有個體被迫的選擇,也有個體自愿的選擇。一般而言,愈是人類早期社會,其被迫性愈強。如馬克思在評論原始形態共產制組織時所說:“這種原始類型的合作生產或集體生產顯然是單個人的力量太小的結果,而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結果。”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集體經濟,恰恰是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結果,是相對歷史上生產資料私有及其相應的個體經濟而言的。集體經濟是個體經濟充分發展且難以更好實現人類社會目標的產物。相對于個體經濟,集體經濟有雙重價值:其一是個體能夠獲得更好發展,能夠獲得個體發展無法比擬的條件和基礎,其標志就是收益。其二是集體成員能夠共同發展,在互利共生中獲得個體發展,其標志是共同。這一價值屬性對于以土地等自然資源為生存條件的農業及其農民特別重要。因為在農民看來,土地等自然資源是自然賦予的,且經歷了世代的經營,理應為每個人所享有,而不是被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獨占。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具有很強的不動性,個體發展與共同發展的關系特別緊密,共同體狀況直接關系到個體狀況。

集體經濟所具有的雙重價值,使其從理論上講高于個體經濟。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個體經濟可能使少數人獲得發展,但會伴隨著社會分化。而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集體經濟有可能實現集體成員的共同發展。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實踐者主張農村集體化的重要依據。

但是,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及其優越性不是與生俱來,更不是永恒存在的。

首先,集體經濟并不排斥個體發展,恰恰相反,它的發展基礎是能夠帶來比個體經濟更大的好處。否則,集體經濟就缺乏吸引力,甚至成為個體發展的對立物。馬克思在論及集體時曾經使用過“虛幻的共同體”和“真實的共同體”的概念,他認為:“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原始的集體經濟之所以為私有制基礎上的個體經濟所替代,正在于后者更有效率,也更能夠給個體發展提供條件,盡管這種發展是缺失共同性的發展,但沒有這一個體性發展,共同性發展也缺失基礎。

其次,由個體經濟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它需要一系列主客觀條件和動力基礎。集體是個體的自愿結合,愈是自愿結合的集體,集體存在的基礎愈牢固。反之亦然。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從否定私有制的角度指出了集體所有制方向,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謹慎地指出農民勞動者的結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主張“讓農民自己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過渡。“要使集體勞動在農業本身中能夠代替小土地勞動這個私人占有的根源,必須具備兩樣東西:在經濟上有這種改造的需要,在物質上有實現這種改造的條件。”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合作經濟,前提是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有合作的意愿和條件。而其意愿和條件又與上述討論的能否通過集體獲得個體更多發展相關。一般來看,經濟形式愈高級,所要求的條件愈高。從理論上看,集體經濟高于個體經濟,那么,它所要求的條件就愈高。如果實踐中忽視條件,甚至不顧條件,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就難以體現出來。

再次,在不同歷史階段,由于不同的條件,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需要有相應的形式加以有效實現。有效是一種符合預期目的的成效或者效果。盡管集體經濟具有高于個體經濟的雙重價值。但是,如果不能根據不同主客觀條件,尋找相應的實現形式,人們在集體經濟活動中難以看到成效,其集體活動的動力基礎就會衰退,即便有外部性力量干預也難以改變總體趨勢,集體經濟也有可能為其他經濟形式所替代。

第四,集體經濟發展受制于主客觀條件,其內在價值的有效實現形式必然是多樣化和發展變化的。如果人為地設定一種形式,甚至將其固化,提升到“道路”、“方向”的層面,就有可能將其內在價值抽象化或者“虛幻化”。從理論上看,集體經濟更強調集體共同發展,不容易承認個體發展,甚至排斥個體發展,因此更容易造成思維的固化和形式的僵化。這正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步履艱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或者說其優越性需要通過一定形式加以有效實現。王景新從現實的角度對于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作了如下概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是指能夠有效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積極性、有效保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有效增加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有效提升集體經濟成員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一表述有重要參考價值。只是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會自然生成,需要在實踐中加以不斷探索。

二、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與長期自然形成的個體經濟不同,集體經濟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既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要求,也具有很強的人為探索性。在我國,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并具有其階段性特點。

(一)統一勞動經營和政社合一的集體經濟

我國集體經濟的原型是集體化過程中產生的人民公社,其特點是生產資料為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農村社會成員均為公社社員,并在三級組織領導下統一勞動,按人口和勞動分配生活資料,獲得集體福利;人民公社既是集體經濟組織,又是基層社會生活單位,還是基層政權組織,實行經濟、社會和政治三位一體的統一管理。

集體化奠定了我國集體經濟的基礎,人民公社是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這一形式的主要特點在于“統”,即統一勞動、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千百年來的個體勞動為集體勞動所替代。這種前所未有的集體勞動在舉辦公共工程,強化國家與農民的聯系方面確實比個體經濟更強。農村社會成員統一為一樣的社員,在獲得農村社會的共同性方面也大大優于個體經濟。

但是,人民公社這一形式在實現集體經濟兩大內在價值方面有著內在的缺陷。其一,集體經濟是建立在個體充分發展基礎上,是個體自愿選擇的結果。但在我國集體化進程中,伴隨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是個體愈來愈失去自愿選擇或者自主性的過程。互助組是農民自愿的選擇,因此出現了多種樣式的互助合作。初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自愿成分,農民有選擇參加或者退出合作社的自主性。農民作為地域性的村民與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社社員尚未同一化。隨著高級合作社的建立,一村一社,農民作為地域性的村民與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社社員同一化。由高級合作社很快進入人民公社后,公社更是將地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與政權組織三位一體,加上嚴格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管理的國家戶籍制,農民不再有自主選擇的可能。即便是不具有公社社員資格的“地主、富農、反革命和壞分子”也只能在人民公社的屬地內就地勞動改造。集體經濟要實現共同發展,所需要的合力要大,即每個集體成員積極的共同創造。而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以主體的自主性和由此產生的能動性為前提的。正因為缺乏充分而持續的內在能動性,國家更多依靠外部性力量保持人民公社的延續,如與人民公社相伴隨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其二,集體經濟要創造更多財富,實現共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更高。人民公社實行集體成員共同勞動,必須解決共同勞動所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這一問題在家戶個體勞動時不存在。而農業生產是一種高度依賴自然的生產,其管理的不可控性高于工廠化生產。特別是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體制,為政權組織直接干預生產提供了體制上的便利,而這種直接干預往往是無效的,甚至是失敗的,如“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一刀切”。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使得集體成員也缺失對集體的控制,新產生的集體干部并不能保證都是為了集體。因此而不斷發動整肅干部為目的的政治運動,以維護集體經濟。

顯然,人民公社作為集體經濟的初始形式并沒有充分有效實現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與人民公社集體勞動付出的代價相比,集體成員所獲得的收益遠遠不成比例。這也預示著這一形式要為其他形式所替代。

(二)家庭經營基礎上統分結合的集體經濟

家庭承包制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的一種經濟體制,從形式上看與傳統家戶個體生產經營相類似。正因為如此,1980年代初有人認為實行包產到戶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1980年代以后的家庭經營與傳統家庭經營有本質區別,這就是它建立在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家庭只擁有承包經營權和相應的收益權。從所有權的角度看,家庭承包經營仍然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實現形式。

家庭承包經營作為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分”。一是實行分戶經營,以各個農戶為生產經營單位。二是政權組織與經濟組織分離,政權組織沒有直接干預經濟的體制性通道。這種以“分”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形式是改革統得過死的公社體制弊端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首先,分戶經營賦予農民以生產經營自主性,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其次是政社分開,使得農業生產經營不再需要繁雜且聽命于行政的管理,與農村生產特性相適應。正因為如此,伴隨家庭承包制的實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農民個體發展有了較為充足的基礎。

農村改革中產生的農村經濟制度的完整表述是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條件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是在由以“統”為特點的集體經濟原型向家庭承包經營轉型之時,“分”的方面更為徹底,“統”的方面卻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盡管1980年代開始的工業化,使得一些農村仍然保留了集體統一經營組織,并獲得了相當大成功。但這種村莊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農業型農村的農業發展和農村治理受到相當的制約。一則農業生產并不是孤立的農戶能夠完全自我進行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市場化、社會化,農戶對統一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愈來愈高,以統一的集體行動適應外部市場的需求愈來愈大。二則農民的社會化服務需要和集體行動需求難以自發滿足,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組織即使有滿足這種需求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經濟能力,大量村莊成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基礎的“空殼村”。這種情況在廢除農業稅之后更為突出。三是分戶經營導致農民更關心自我發展,村集體的共同性相對缺失,甚至出現鄉村衰敗現象。這種現象也不利于村民的全面發展。如農民盡管收入提高,但生產生活環境卻不理想。

以“分”為主的家庭經營體制在實現集體經濟內在價值方面還有相當限度,也需要繼續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

(三)以家庭承包權為基礎的合作經營的集體經濟

為克服家庭經營的局限性,伴隨經濟發展,農村出現了農民合作的經營形式。這種合作有多種類型,并是漸次發展的。

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出現較多的是專業合作,即根據專業領域進行生產、流通、服務等類型的農民合作。這種合作以農民的勞動合作為主。200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農村出現了股份合作。這種合作是勞動合作與資本合作,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的結合。

從集體成員共同發展的角度看,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都有一定限度。首先是合作成員有一定限度。只有那些有專業能力和資本的人才能實現聯合。其次,合作所產生的收益在合作社組織內部分配。合作社所依賴的村莊地域環境和公共服務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加以改善。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種新的合作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在山東東平等地迅速崛起,并顯示出勃勃生機和特有優勢。

土地股份合作是農戶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股權,農民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除勞動收益外,還可享受股權帶來的分紅。這種合作有以下特點和優勢。首先,合作成員的范圍盡可能擴大。農村土地為集體成員所共有。農民可能沒有特殊的專業能力和現金資本,但都有屬于自己承包的土地,也就有參加合作的基礎。從理論上看,土地股份合作意味著農村集體成員都可以參加合作。其次,農民將分戶經營的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可以擴大經營規模,特別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土地收益。土地由資產變為一種能夠不斷增殖的資本。農民也可借此獲得更多收益。再次,土地股份合作可以將土地集體所有權與家庭承包經營權聯結起來,讓虛化的土地集體所有權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具體體現出來,并增強其村莊共同性。行使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村組織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為村民共同發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山東東平土地股份合作崛起的背景之一就是為改變“空殼村”造成的鄉村治理困難及其鄉村衰敗的問題。

由此可見,近些年中國農村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經營也是對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積極探索,這種探索以“合”為主。這種“合”是克服分戶經營之不足產生的,不是對分戶經營的簡單替代。它以充分承認和肯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為基礎。同時,由于農民合作是為了獲得更多收益,這種合作有持續的動力。特別是土地股份合作,讓盡可能多的農民都有可能和條件參加合作,能夠較好實現資源集體共有基礎上的集體共同收益和共同發展,因此是集體經濟得以有效實現的重要形式。

三、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條件與基礎

從山東東平等地的土地股份合作發展的經驗看,在我國,集體經濟并不是走投無路,更不是毫無價值,關鍵在于要有有效的實現形式。當然,集體經濟作為一種成員交互作用、組織規模較大的經濟類型,遠比個體經濟更為復雜,價值承載也更大,其有效實現形式所需要的相關性條件與基礎更高,而且這些條件和基礎在不斷發生變化。如果缺失相應的條件和基礎,集體經濟的內在價值就難以實現,甚至還不如個體經濟。從我國集體經濟發展的歷程看,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所需要的相關性條件和基礎有以下方面:

1.產權相疊。產權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集體經濟是以集體產權為基礎的經濟。集體產權是集體成員共有的產權,共有產權需要相應的形式加以體現。集體化過程中產生的人民公社,注重的是集體所有權,實行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作為集體成員的農民在所有權方面處于虛置狀態。家庭承包制的重要進步是由所有權分離出來承包經營權,將集體所有權落實為本集體成員的承包經營權,由此極大調動了作為生產者的農民的積極性。但是,隨著家庭承包經營權的延續并長久不變,集體所有權卻處于虛置狀態,沒有具體的組織加以體現。土地股份合作則使集體所有權有了組織載體,形成了一個產權疊加的產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農民作為集體的成員享有承包經營權,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享有集體所有權,同時由于這兩權而享有相應的收益權。由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相疊加形成的產權共同體,是集體經濟得以有效實現的重要產權基礎。

2.利益相關。利益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集體經濟由集體成員的相關利益而產生,也由于相關利益而維持,是一個利益相關者互利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個體因為聯合更有利而形成集體,集體聯合因為能夠給個體帶來更多利益而持續。人民公社不是因為利益相關者自愿聯合而形成的集體經濟組織,且農民作為生產者與公社組織的利益相關性不緊密和不直接,因此缺乏相應的生產積極性。家庭承包制使農民獲得承包經營權,將集體共同利益直接體現到具體的農戶,由此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開放的市場經濟發展,家庭生產經營的限度日益明顯,開始出現由若干類似的農戶,即利益相關者自愿聯合,互利合作的經濟組織。這種經濟聯合不僅能夠使農戶個體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利益,而且能夠帶來個體農戶經營不可能帶來的公共利益,因此是集體經濟更有效的實現形式。

3.要素相加。生產要素決定生產收益。生產組織形式是否有效,與其所具有的生產要素相關。集體經濟是生產要素相加的產物,本質上是要素共同體。但要素有量和質的區分。由互助、合作而形成的人民公社,主要是勞動要素的相加,屬于勞動合作。這種相加的要素屬于均質要素,是機械的簡單的量的相加,因此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反而會增大管理成本。在農村生產只有土地和勞動要素的前提下,家庭經營及其簡單的互助是更好的生產經營形式,因為它不需要相應的管理成本。這正是家庭承包制替代人民公社制的重要原因。而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合作經濟,之所以能夠產生且持續發展,就在于技術、資本、管理等新的要素的進入,是不同質的要素相加的結果。

4.收益相享。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報酬收益。集體經濟的吸引力在于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比個體經濟更多的收益,同時作為一種互動性的經濟形式,人們的報酬收益需要一種公平性,即所有必有所得,所勞必有所得。人民公社是一種由眾多人構成的集體經濟形式,勞動與收益關系格外復雜,內在的主要困難是所勞并不能夠所得。其外部分配序列是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且缺乏明晰的合約。其內部分配也因為勞動過程的復雜性很難實現有勞有得。而家庭承包制恰恰克服了這一困難。一是外部分配建立在合約基礎上,農民有穩定的預期收益,二是勞動與報酬直接相聯系。但家庭承包制也有不足。人們的收益不僅僅來源于自己的勞動,還取決于外部性環境。而外部性環境與集體所有密切相關。在現有的家庭承包制下,特別是“村提留”這一體現集體所有權的收益伴隨農業稅的取消而取消之后,所有必有所得難以體現,也無法利用集體所有的收益改善外部性環境,個體發展也受到限制。土地股份合作的興起則彌補了所有必有所得的不足,將所有必有所得與所勞必有所得結合起來。

5.治理相適。任何有組織有目的的經濟活動都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治理。集體經濟作為多個成員共同結合而成的經濟共同體,本應是集體成員的共同治理,或者民主治理。人民公社實行集體所有和共同勞動,作為集體所有權代表的干部是主要的治理主體,而作為集體成員的生產者未能體現出集體成員的主體地位,難以參與集體經濟活動的治理,并保證集體收益能夠集體共享。家庭承包制之下的家庭既是經濟共同體,也是情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人員和組織規模不大,治理結構相對簡單,且有成效。合作經營是比家庭經營更復雜的經營方式,需要與其相適應的治理形式來維持。許多合作經營之所以難以持續就是缺乏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6.主體相信。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運行的。人與人進行經濟交往,并從中獲得收益,基于對對方的相信,產生相互信任,并愿意與對方發生交往。集體經濟是眾多主體共同參與和互動的經濟形式,也是一種信任共同體。這種信任一是對集體經濟組織的信任,從而自愿加入;一是對集體成員的信任,從而愿意合作。長期歷史上存在的互助合作就是基于相互間的信任,如集體化初期存在各種形式的互助組。人民公社得以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人們對這一組織的信任,相信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好處。但人民公社組織在解決主體信任問題上卻有內在的困難,包括個人對組織和個體之間的相互信任。家庭是人們與生俱來并長期生活其中的組織,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較容易。這正是家庭承包制得以替代人民公社制的重要原因。合作經營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特別是非熟人也參與合作,主體的相信問題更為重要。許多地方的合作經營難以產生或者難以持久,重要原因就在于相信機制的欠缺。正是因為如此,一旦集體成員對統一經營的組織不再信任,應該允許并可以退出統一經營組織。

7.政府相持。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環境和政治關系下運行的。集體經濟作為人類初生和新型的經濟形式,作為產權制度變革的產物,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畢竟是政治組織,它的支持應該是與集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支持,而不是簡單的替代、包辦,甚至強制。人民公社體制的失效,其重要原因是“政社合一”在體制上給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提供了方便,造成政府對經濟組織的替代和包辦,經濟組織和生產者缺失自主性。家庭承包制將“政社合一”壓制下的活力釋放出來。政府的支持更多的是外部性的支持和引導,而不是直接干預。而在個體經營走向合作經營的過程中,對政府相應的支持要求更高。既要從政策、資金等諸方面支持合作經營的發展,同時又要避免直接干預。在什么條件下、什么時間里給予什么支持,都是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重要基礎。

8.頭人相帶。任何經濟組織活動都需要相應的領頭人發起和帶動。領頭人的狀況直接關系經濟組織的發展。集體經濟是由各個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經濟形式,它更需要領頭人相應的帶動,對領頭人的要求也更高。一是要求領頭人的能力強,能夠帶領集體成員共同發展;二是要求領頭人有責任心和公益心,甚至自我犧牲精神,能夠獲得集體成員的共同認可。人民公社產生了眾多的領頭人,但不能保證每個組織的每個領頭人都能達到集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品性。而家庭承包制下的家庭比較好地解決了頭人相帶的問題。一是家長具有天生的權威性,一般具有較強的能力;二是家長作為當家人,具有天生的責任感。盡管隨著時代變化,“家長”并不僅僅是父親,但無論誰是家長,其內生的權威性都較強。家庭承包制基礎上形成的合作經營是利益主體意識更強,外部環境開放的經營形式,對領頭人的要求更高。領頭人不僅需要企業家一樣的創新精神,而且需要強大的道德感召力。以當下中國,無論是保留的原有集體統一經營形式,還是新產生的合作經營,都與一個強有力的領頭人相應的帶動密切相關。

四、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無論從理論價值,還是從事實經驗看,集體經濟是一種值得發展,同時也對條件要求更高的經濟形式。對于集體經濟,不能因為有難度而放棄其追求,也不能因為有價值而不顧條件。因此,“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這一命題具有特殊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價值首先在于將思想從僵化思維中解放出來,創新集體,賦予集體經濟以新的內容。

以往對集體的理解,是在集體化過程中產生的,特別是這種集體化是在強大的外力推動下進行的,因而過于強調集體的整體性,而忽視了集體的個體性。應該看到,集體是各個個體相互作用的產物。集體經濟是各個所有者共同聯合的產物。集體所有是基礎,共同發展是目的。共同發展就包括每個個體的發展。因此,集體經濟是個體和集體共同發展的有機結合。根據這一認識,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集體經濟并不直接等同于集體共有經濟,它還包括集體所有權基礎上的集體成員的個體經濟。集體共有經濟是集體所有權基礎上集體成員共同享有的經濟,而由集體所有權派生和延伸出來的承包經營權所產生的個體經濟也屬于集體經濟的范疇,前者是狹義的集體經濟,后者是廣義的集體經濟。從個體與集體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使用廣義的集體經濟更有利于探索多樣化的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條就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個體家庭承包經營也屬于集體經濟的內容,但這一集體經濟顯然不同于原來只有集體統一經營的集體經濟形式。

二是集體經濟并不直接等同于共同產權、共同勞動和共同收益三位一體的集體經濟組織。我國的集體化過程中形成的集體經濟組織是集體經濟發展的原型,因此人們很容易將這一原型視之為標準的集體經濟,否則就是非集體經濟。這正是長期歷史上將包產到戶簡單等同于傳統個體經濟并視之為洪水猛獸的重要原因。應該看到,集體經濟組織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只是一個模式。統一勞動經營屬于集體經濟,分戶勞動經營也屬于集體經濟,家庭承包基礎上的合作經營更是集體經濟,且是一種新的更高層次的集體經濟。劉榮榮認為集體的轉變有兩個環節:“一是個體從傳統集體中分解出來變成權利主體,二是分解出來的權利主體按照新的交往方式和行為法則重新組合起來。這兩個環節構成一個完整的進程。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勢必會消極看待舊集體的分解過程,以為其終點必然是社會的原子化和沙漠化。”這一觀點正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變遷轉型的寫照,也表明集體經濟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三是集體經濟組織并不等同于共同勞動。我國集體化過程中形成的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勞動與勞動的聯合。而隨著生產發展,除了勞動聯合以外,資本與勞動的聯合愈來愈多。特別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使集體成員既是勞動者,也是資本所有者。有集體成員即使不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統一勞動,也不排除他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之一。

四是集體經濟組織并不等于僅僅只有集體成員參與的經濟。我國的集體化是在地域性村莊和經濟型組織同一的基礎上產生的,集體所有權及其相應的集體經濟具有相對封閉性。應該看到,隨著生產方式的日益社會化,集體經濟的地域封閉性也會打破,并呈開放狀態。原屬于本集體成員共有的集體資產有可能融合在更大的經濟體內,成為混合經濟體中的一部分,如江蘇華西村股份企業經濟的產權和收益者并不只是屬于原華西村成員。原歸屬于本集體成員的集體經濟也會有外來成員的參加,如集體企業中的外來人口和外來資本。

其價值其次在于實踐上改變對集體經濟的固化模式,積極探索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是一種相對傳統個體經濟更為復雜的經濟形式,是參與其中的人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有可能產生比個體經濟更大的收益,但所要求的條件相應更高。“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這一命題的實踐價值就在于重視實踐,根據不同情況和條件,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無論是什么形式,關鍵在于有效。鄧小平對待包產到戶的態度就反映了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重視有效的標準。1962年7月7日,鄧小平在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上,就主張使包產到戶合法化:“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劉伯承同志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中國是一個情況十分復雜的大國,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將是一個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體系。

一是多層次。集體經濟是一種比個體經濟需要更多條件的經濟形式,要隨著條件的完善而不斷發展,因此集體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在1980年代初,鄧小平針對包產到戶的爭議指出:“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只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后來他談到農村經濟發展時使用了“兩個飛躍”的提法。他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⑾這一提法既肯定了集體經濟的發展趨向和內在價值,又注意到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層次。單純從生產組織形式看,人民公社的規模更大,效益應該更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條件支撐,對于集體成員而言,其收益甚至不如個體經濟,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因此轉型為家庭承包,隨后又在家庭承包制基礎上向合作經營擴展。因此,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應該是多層次的。什么層次最合適,取決于相應的條件,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主觀愿望。

二是多形式。集體經濟需要相應的條件。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各地情況不一樣。特別是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要求更高。不同的情況和條件,需要不同的形式來有效發展集體經濟。人民公社時期集體經濟發展受到限制,重要原因就是形式過于單一化,且模式化和政治化。因此,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應是多樣化的。鄧小平認為:“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要承認多種多樣的形式。”⑿從總體上看,集體經濟比較強調統一。這種統一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必要的,但統一的形式卻是多樣的,關鍵在于有效。如山東曾經實行過“兩田制”,將土地分為主要由家庭控制的“口糧田”和主要由村組織控制的“責任田”。但由于村組織控制的土地并不能有效實現預期目的,使這一形式未能延續。⒀由此有了土地股份合作制下對土地的統一經營。這也是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之一,它能否延續,還取決于相應條件及其有效性。

三是多類型。集體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式,有一個不斷探索、發展和豐富的過程。有些形式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確有成效,便被制度化、規范化,可以說是法定類型。有些形式還處于探索之中,成效還有待實踐檢驗和證明,也應該是允許的,前提是集體成員的自主意愿。我國農村改革之初在人民公社體制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待興起的承包經營的態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就反映了鼓勵探索的精神。因此,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是多類型的、動態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一区 | 一级a一片久久久精品网 | 伊人久久精品青青草原 | 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