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喜慶的鞭炮聲中,四川渠縣渠南鄉大山村貧困戶趙新良一家作別低矮潮濕的危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現在住上了新房子,條件好了很多,我希望以后生活也越來越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趙新良又將一面鮮艷的小紅旗貼到掛在新居門前的精準扶貧信息圖卡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3月7日)
對于精準扶貧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貧困戶增智和立志,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贏得貧困戶信任,給予貧困戶信心。四川渠縣的“滴灌”幫扶舉措,正是基于此,把各項幫扶措施及落實情況置于陽光下,接受社會的監督,讓扶貧工作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有效確保了像趙新良一樣的貧困戶去窮根,摘窮帽,不斷改善生活境地,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對比不少地方的幫扶舉措,總感覺在行動上是“慢一拍”。雖然也在村務公開欄將對象上墻,內容上墻,目標上墻,措施上墻,給貧困戶帶來方向和希望,但由于認知不到位,加之人手的不足,及采取的“漫灌”方式千篇一律,導致明明做了大量工作,依然難讓貧困戶從內心獲得認同,進而信任度下降,對實現脫貧增收信心明顯不足。幫扶人與幫扶對象本應十分親密的關系,也逐漸變得像是在演戲。大家在不停的相互客氣中,只待席散就拍屁股走人。
渠縣扶貧從“漫灌”到“滴灌”,通過“掛圖作戰”,并以“一戶一策”直接扶到點上、根上,雖非蝎子拉屎——獨一份,但對貧困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行動。當政策與行動如一,才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讓各方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貧困戶對各方的努力看在眼里,才會記在心里,進而將心比心,與幫扶人的關系由疏遠變得親近,內心從懷疑走向信任;才會樹立戰勝貧窮的信心,消除“等靠要”思想,主動接受幫扶人的指導和幫助,由“接受扶貧”變為“我要脫貧”。
完成扶貧開發,實現全面小康,不讓一個人掉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需要黨員干部付出十倍、百倍乃至更多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如何走進貧困戶的心里。只有大家相互信任,才會有信心打贏這場攻堅破難戰役,讓扶貧不再是黨委政府的單獨行動,而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對貧窮,這一系統性弊病,找到“貧根”,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政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