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寒假期間,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左停教授課題組組織農大本碩博學生就“農民就業業態與生計選擇”問題,在全國25個省、100個村開展了進村入戶實地調研。從本期開始我們將推薦幾篇同學們撰寫的典型調研報告,以供大家供閱評。
東北地區傳統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現狀
調研地:吉林省延邊州
調研員: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13級本科生劉偉東
注:調研報告中的坰均為大坰,1坰=15畝
前言
農民眼中的規模化經營與我們課上學來的農業集約化實在是大不相同。在不斷與不同農民的接觸、聊天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我實在是紙上談兵,我只能泛泛而談,我不了解,也沒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實際在農村的生產生活經歷,課上學來的知識、理論體系就像空中樓閣一樣,太經不起推敲!猛然間發現自己對農業、農村的各方面、對規模化經營了解太少!名為農大學生,實是深感慚愧!
一、誰不知道誰啊,哪有大戶
姥爺家這個村,是個傳統的農村。每家每戶至少都有兩三坰地,在我們那,這些地說不上是很多,但也不算少。不過村中有10坰20坰以上的非常少。兩只手就能數過來。可這還談不上是大戶,村中有1000多坰地,幾十坰地不過是個零頭。
據會計估算,村里目前的土地流轉率不到3%。所以,迄今為止,在這個地區,土地并沒有流轉起來,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更談不上。不過,按照上面政策的要求,村里的多種合作社和專業大戶都已“掛牌成立”。
以合作社為例,國家下放補貼資金或優惠政策給合作社,雖然實際并沒有合作社,但政策已經下來了,所以幾家農戶聯名說是組織了合作社,掛名成立,卻并沒有合作經營。人們心照不宣罷了。村中的專業種植大戶也是同理存在。
二、一塊地幾十戶分
土地碎化的問題很嚴重。據村民介紹,之前村里把地按等級分給各生產隊,生產隊內又分小隊,小隊再分到戶,所以層層分下來,一片地分給幾十戶就很常見。換個角度,這導致某些農戶的部分地塊只有幾根壟。
此外,分完地之后很多農戶又會自行開荒,這荒地都是自己挑的地方,可能還在別的生產隊。因此,各家的土地東一塊西一塊,土地很碎。
三、不種地干什么去?
村內主要勞動力為50歲左右的人,據估計這些人約占村里勞動力的六、七成。50多歲,正經的中老年人,宜居家,不宜外出。
如今機械化程度高,種地相對來說不太辛苦,且會有較多的空閑時間,所以在收入可以接受的情況下,或許由于慣性、年齡和當地環境的影響,本地農民都愿意在本村務農。這些人大多是從包產到戶開始種地,二三十年,對務農都有感情。再說,不種地,干什么去?雖然不少人的兒女已經在城市工作或者安家了,但50多歲的人,遠沒到退休養老的年紀。如果說外出打工,他們沒有技術沒有文憑,基本只能做體力工。再者當地工廠少,打工很可能就要去異地。對年過半百的人說,應該過體面的生活了,這已不是打拼闖蕩的年紀。要他們舍家撇業、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熟悉的人去外面打工,并不合適。那么,沒有了土地,他們干什么去?
四、機械化“富余”,卻也“短缺”
家家都有農機具。用這些農機具,按現有的勞動力,可以再種更多的耕地。比如一家現有4坰地,按其農機具的實際工作能力,種24坰都不成問題。
而要是種幾十坰幾百坰的地,這樣的小型農機具的馬力和工作能力就遠遠不夠了。那么一個現實的問題,土地歸大戶后,自然要引進大型農機具,這些小型農機具都用不上了,如何處理?
五、分析
現推行的規模化經營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其二是土地流轉歸大戶。當然兩者可以結合。下面對在本地區推行以上兩種典型的模式所遇到的問題依次進行分析。
合作社,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土地碎化。幾家幾戶的土地根本無法連片。這直接影響了組建合作社在農民心中的可行性。另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農戶都更想單干,不愿意合干,尤其是四五十歲的農民。
信譽好,實在,有實干精神,能齊心協力,分歧少。干一番事業總得找靠得住的人,但靠得住的人不一定有靠著的地。那么,如何組織解決?是政府、村集體組織還是自發組織,或是有能力有實力的人牽頭?把土地碎的問題解決了,使參與合作社的農戶的心放下了,合作社才能組織起來。
專業大戶,還沒做起來,但不是沒有人不想做。尤其是剛過而立之年的農民。
大戶沒有,原因何在?關鍵在于地租。把土地包出去,地租太低,包出去不如留著自己種;包地進來,地租太高,包過來就掙不著錢了。
目前本地地租約為4000元/坰(267元/畝)。據了解,考慮土地肥力,一般來講6000元/坰(400元/畝)以上,農戶即有意愿出租土地;7000元/坰(467元/畝)大部分人均會接受土地外包。這個錢差不多就是每坰地的最低純利潤。(不過今年玉米價格暴跌,利潤可能最多只有這么多)。
對普通農民來說,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各方面利弊他們不會過多考慮,他們只關心到核心問題:錢的問題。因為這個錢就是他們的生活費,是他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在他們看來,無論他們是否參與規模化經營,他們的農業收入至少應與之前的收入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尤其是中老年人。這樣,他們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再外出務工掙些錢,他們也甘心。
所以,個人認為,土地流轉的關鍵在于地租,如果在這把買賣雙方的雙向需求滿足了,土地自然會“流”起來歸到一處。
當然,農民也并非沒意識到規模化經營的好處。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例,某些農戶今年種瓜的經濟效益,約是種糧食作物收益的3倍,但種經濟作物的風險很大。
不少農民想種經濟作物,苦于無法獲取相應的信息,且因為規模小難以接洽公司,這就使他們的收益完全受經濟作物的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很容易大起大落。用他們的話說,小戶種經濟作物就像賭博一樣,要么大賺要么賠本,而且還容易上當受騙。相對來說,種糧就穩定多了。不過,土地若能形成規模化,就能和企業直接對接簽訂合同,這樣很多問題就能解決。
六、思考
如何進一步推進規模化經營?
合作社:地區內樹立起一個成功案例,起到帶頭作用,后面自會有人跟上。
專業大戶:國家加大對大戶的補貼力度,提高地租,促進土地流轉。(此舉既能保障小戶利益,也能降低大戶的經營風險)。
推廣規模化是一個過程。對規模經營主體早期扶持,待其經營成熟,利潤較高且穩定時,可逐漸減小扶持力度,最終促使其獨立經營。政府應起引導及適時的扶持作用,孵化完成后,主要進行宏觀調控。
變革后產生的問題怎么處理?
本地農民不愿走太遠舍家撇業外出務工。建議引入涉農或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無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對于小型農機具,當地政府應提前做出規劃,可組織售往不宜連片種植的山區等,這樣,保障流出土地農民利益的同時,也避免了資源浪費。
七、總結
規模化經營是一番事業,是有失敗的風險的。雖然從多角度看規模化均是有益的,但目前對農民來講,經濟效益才是影響其選擇的最終標準。所以,推廣規模化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針對不同地區的耕地的地形地勢及民風民俗,設計或提供不同的真正適應當地的規模化經營模式,避免一刀切。保證規模化經營是盈利的,保障無地農民的收入。
通過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可提高參與規模化經營的農民的收益;可是如何提高無地農民的收入,避免農村的貧富分化加劇?個人認為,通過規模化經營,不僅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同時也能提高絕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水平,才是最終目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減貧與發展 微信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