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各界力量的重視,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為了村落從小康邁上美麗的新臺階,需要在傳統村落中做大量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某些具體的做法也有了日漸麥當勞化(即標準化、格式化、套餐化)的趨勢,應該引起一定的注意。不完全歸納,模擬麥當勞的套餐,舉例如下:
一曰魂不守舍套餐
美麗鄉村建設的“麥當勞化”,首先一定是對村落的認知、對發展的理解、對建設的追求、對美麗鄉村理解等的“麥當勞化”。今天有些村落,花了不少的精力來搞所謂的“美麗”,其實缺乏明確的文化方向、強勁的文化動力、豐富的文化內涵、堅定的文化支撐。比如:
好日子就是西式現代化日子。經過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后,被打怕了窮怕了的中國人,一股腦兒地轉向了西方式的現代化追求,更糟糕的是虛得其表、不知其實、畫虎不成反類犬。從這樣的基本觀念出發,催生出一系列建設追求和目標,而且生吞活剝地運用到鄉村建設中,把本來對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優秀傳統,給拋棄、窒息、扼殺了。
鄉村發展就是經濟發展。當代一些社會風氣把幸福完全等同于鈔票,所謂的幸福就是有錢買更貴的東西、浪費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污染。說起鄉村發展,就是要賺錢;說到村民利益,就是錢,啥事都和村民談錢。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美麗鄉村建設,是只用錢就搞得定的嗎?這樣的觀念,正扭曲、遲滯著鄉村的發展!
發展經濟就要搞旅游。在農業賺不了錢的情況下,賺錢就要把城里人誑來旅游。全國幾百萬個村落,甚至那幾千個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中,又有幾個能成為游客云集的旅游圣地。許多村落天真地堅信一定會有烏泱烏泱的游客來大把大把地扔鈔票,所有的定位、策略、規劃、項目、做法都圍繞著這個目標來設定,不惜一切手段吸引恩客的注意。
二曰焚琴煮鶴套餐
鄉村之所以重要,只因為她不是城市。保持鄉村自身獨特的外在物質環境和內在的文化體系,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都是非常關鍵的。可是對鄉村自身而言,對此卻是另一種認識。鄉村對城市的向往,仍然蒂固根深。有些地方就干脆拋棄自身的優點,奮力把自己搞成城市的模樣,實乃焚琴煮鶴、沉香燒炭。比如:
“硬化”吞噬了土地。有些村子,見到裸土就一定用水泥、石板等干掉,為了所謂的整潔,地面上連根草都不讓長。院子要硬化、道路要硬化、廣場要硬化、溪澗要硬化……甚至連田埂也要硬化!國土上覆蓋的水泥越來越多,天地間的陰陽交泰、自然呼吸越來越困難,內分泌失調的大自然,脾氣也就更加狂躁,干旱高溫暴雨雹子隨便亂來。
“綠化” 湮沒了自然。在奮力硬化土地的同時,大家也高度重視綠化。鄉村要綠化嗎?當然要。怎么綠化呢?學城里。電線桿般的行道樹、捯飭成球球狀的萬年青、每根草都要剪得一樣高的大草坪、花崗石貼面的大花壇、規規矩矩的水池子、鵝暖石鋪的游步道、倆月就朽爛的休息椅……野花花野草草,必須換成精心設計、重金打造、巨資維護的“綠化”。
“亮化”迷失了村晚。農村也要色彩斑斕的夜景照明,投光燈庭院燈洗墻燈草坪燈泛光燈步道燈……都整上。村委會、牌樓、祠堂、風雨橋,得重點照明。有些地方還要搞個大激光在夜空中晃來晃去,雪亮的燈光湮沒了璀璨的星空。
“潔化”清滅了鄉韻。垃圾、污水當然得搞干凈,這是美麗的基本。可是有些村落,把干干凈凈的涵義擴大化了,柴禾堆、曬谷架、豬圈、茅棚,甚至有些集市、攤檔等都被列為“臟亂差”,成為首當其沖要整治拆除的對象。豬圈不養豬了,雞、狗、豬、牛都容不下了,甚至要搞“無雞村”“無豬鎮”。這些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是鄉情鄉韻鄉村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村落整成整齊潔凈但無趣無味的影視基地般的假布景就是美麗了嗎?
三曰東施效顰套餐
有些村落步了東施的后塵,看不清、瞧不起自己獨特的韻味和動人心處,總認為“有種美麗叫別人家的村落”,搞起建設來很喜歡東拉西扯、七拼八湊,整一些自己本來沒有也不需要的東西,結果當然也就東施一比了。比如:
村村必戳水車。水車本來是個農業生產工具而不是審美對象,在傳統農業逐漸消亡的同時,水車反倒一躍成為了美麗鄉村的香餑餑、基本配置,甭管地處東南西北,沒弄個水車在村口好像就真是辱沒了“傳統村落”這個稱號。全國各地的水車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的,有些干旱缺水地區的村落,也非要立個水車。
橋橋要成廊橋。說起鄉村,多少人腦海中浮現的場景就是小橋流水人家,于是恨不得村村都整一座。不管本村歷史上有沒有風雨橋,也不管湖南的風雨橋能否和廣西的一樣,也不管侗族的風雨橋和土家族的有沒有區別,就在網上搞個圖片,讓施工隊叮叮咣咣地蓋起來,講究點的還要鋪琉璃瓦裝漢白玉欄桿。
路路都鋪石板。鄉村的韻味,除了小橋流水還有啥?石板路。才十幾年前,人們還以水泥路為現代化的象征,叮叮當當地敲掉石板鋪水泥,可是現在保護熱情高漲,又掀起了拔掉水泥鋪石板的高潮。
田田想搞花田。村里想要美麗,想要發達,就要有花海。于是乎,水稻也不要了,麥子也不要了,蘿卜也不要了,栽花。房前屋后的菜地也不要了,搞上花。良田沃土更不消說,少則十幾畝,多則上百畝千畝……就算是種麥子水稻,也得種出花來,搞成什么畫、什么字,從空中一看,大大的漂亮。
墻墻做馬頭墻。在多少人的心目中,啥叫中式建筑?徽派建筑就是中式建筑。啥叫徽派建筑?就是馬頭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全國通用的公式:中式建筑=馬頭墻。于是乎,也不管本地有沒有這樣的傳統做法,也不管馬頭墻本身就有N多種類N多風格,也不管不同馬頭墻不同的文化涵義……總之,天之涯、地之角,江之南、山之北……處處都有了馬頭墻。
四曰皇家氣派套餐
甭管多偏遠的山村,只要有臺電視,就沒人不知道皇阿瑪。那皇宮的氣派!雕欄玉砌、鑲金鋪玉、酒池肉林……在村莊建設中再現皇家氣派,不是很簡單的事兒。比如:
軸線氣勢磅礴。皇家氣派,軸線為基。一些村把軸線做出來,兩邊對稱地搞上商鋪,節點若干布置有大牌坊過街樓大水池大綠地,可是本來淳樸安詳的村落,非給整出這氣派來,和老村不搭調。
牌樓威武雄壯。過去,牌樓可不敢隨便亂立,有很多規矩,不是有錢就能搞的。但現在沒那么多講究,不立個大牌樓在村口,實在辜負了咱這么多錢。皇家牌樓的規制,也搞不清楚,反正覺得足夠大、足夠高,就有皇家氣勢。
屋頂琉璃生光。古代禁止百姓用黃色琉璃瓦、九釘大門啥的,現在這一套都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了,只要有錢,隨便怎么搞,民居的門樓、土地廟的頂子、祠堂的屋面……甚至連公廁都搞個黃色琉璃廡殿頂。可是,在那一片片沉著素雅的黑瓦屋頂群中,整這些金光四射的琉璃瓦頂,難道不比紅色藍色彩鋼板更能破壞整體氣氛嗎?
欄桿白玉晃晃。皇阿瑪上班的大殿、玩耍的園子里頭,雕欄玉砌是標配,望柱、欄板、垂帶……甭管是否出于安全需要,反正河邊上、塘邊上、橋邊上、路邊上,到處都整上皇家風格的欄桿,有錢的理所當然要用漢白玉,囊中羞澀的也得用青白石,雕個牡丹刻個鳳凰也是必須的。
五曰土豪炫富套餐
過去的人,怕的就是露富,再有錢也得藏著掖著,別給自家惹禍。現在世道不同。有錢人,恨不得把“老子真的有錢”六個大字加重加粗刻在腦門上。可嘆的是,這種土豪習氣也延燒到某些村落的建設,不怕燒錢、使勁燒錢,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嚷嚷:咱村真的有錢!比如:
裝腔作勢的廣場。過去的空場是拿來用的,曬曬谷子,開個會,看場戲,辦個酒。現在土豪多金時代建造的廣場,尤其是那些拋光花崗石鋪就的、巨大的、陽光能把人曬出油的廣場,多半就只能拿來看了。
拙劣的仿古建筑。在某些傳統村落中,有種難以理解的情況是:真正的老房子沒錢修任其荒廢倒塌,倒是有大量的資金來蓋什么“仿古建筑”。而且這些仿古建筑,往往又因為設計、施工的粗劣,效果不堪入目,成為傳統村落里最可惡的東西:占最多的地,花最多的錢,誤最多的事,而且它唯一目的就是招徠游客,既不是保護歷史,更不是創造未來。
虛假的建筑材料。材料和人一樣,各有各的脾性,是為物性。這水泥就是水泥,木頭就是木頭,竹子就是竹子,石板就是石板。現在有些地方偏偏喜歡強扭物性,更常見的是掩耳盜鈴地在墻上涂脂抹粉,弄些什么“仿木”瓷磚貼掉白瓷磚、“仿泥”涂料抹上紅磚墻,非要用水泥做成木頭的樣子。
六曰文青多情套餐
隨著大批有情懷、有文化的設計師涌入鄉村,村里頭各種有情懷、有文化的東西也雨后春筍般地建起來。為了改善傳統村落土里土氣的面貌,為了讓傳統村落煥然一新,為了體現設計改造世界的力量,有些設計師真是傾注了滿腔的熱血。比如:
玩石。當代村落建設中具有石頭情結的地方不少,最具文藝范的首推玩磨盤。磨子,過去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用具,現在則拿來鋪地、砌墻、壘花池……本來也沒什么不好,廢物利用,可問題在于:太濫啦!到處都是磨盤,仿佛成了美麗鄉村的標配,路上有、墻上有、廣場有、溪上有、村口有、庭院有……
畫墻。文藝范要得到體現,畫畫是必需的。美麗鄉村的標配,當然也得畫畫,主要是畫墻,有的還能搞出3D效果、4D效果。不畫3D、4D的呢,就畫穿斗架,有些地方甚至要求高速沿線、高鐵沿線農房的墻都必須畫上穿斗架,要體現民族風情、地域風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畫墻好不好?非常好,提氣、醒目、漂亮,顏值瞬間提升,村民獲得感滿滿。但問題同樣就是:太濫啦!
雕塑。美麗鄉村要有文化氛圍,雕塑也得上。銅雕石雕耐候鋼混凝土聚酸脂……再不濟也得搞倆稻草人。內容呢?當然得體現民宿風情!肥大的婦人追趕小豬、干癟的老頭在下象棋、活潑的兒童在打彈珠……其實呢,民俗風情到了要靠死雕塑來呈現的地步,難道不覺得有點心酸?
擺花。要想美麗,就得栽花。有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就是,農作物的花好像很不受待見——除了油菜花,一到三月驛動的心就要尋花而去。種月季、種玫瑰、種郁金香……還要種在破陶罐、爛木箱、碎磁缸里面,然后掛在窗臺上、擺在橋頭上、戳在磚墻上……一大波文青氣息鋪面而來了吧。
七曰饑不擇食套餐
當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一切都要高效率地運轉。有些地方為了趕工期、省成本,很多東西都直接買現成的標準制品,這樣的建設,能有什么場所精神、因地制宜、地方風格、村落性格嗎?比如:
景觀設施某寶化。要建亭子,施工隊長立馬掏出手機某寶搜索一下,找到最賤的下單付款,汽車聲響起,物流的把亭子拉來,乒乒乓乓叮叮當當……就出現了一個亭子。同樣地,村子里的什么游廊、涼亭、棧橋、水車、風車、燈籠……都在網上淘來。
旅游商品義烏化。義烏小商品是中國旅游紀念品的絕對王者。逛古村古鎮,哪里不就是吃點重慶酸辣粉、紹興臭豆腐呢?現在是有些團隊努力在本地文化的基礎上搞點文創,可是相比魔力無邊的義烏小商品,那連滄海一粟也算不上。
文化內涵娛樂化。某些文創產品,號稱創意滿滿牛得不行賣得火爆,但說白了不就是糟踐祖宗的遺澤獻媚于當代的庸俗市場嗎?少數民族的舞蹈也變啦,唱法也變啦,節慶也變啦,得讓市場喜聞樂見。就這樣,各地各村的文化內涵也慢慢地娛樂化了,而市場的口味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文化內涵也慢慢地麥當勞化。
(作者系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