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布局之年。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入2016年就標志著我們邁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在這一歷史階段到來之際,山東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2015山東省經濟社會綜合調查成果。目的在于全面而客觀地反映分析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分析探究社會變遷的趨勢,為各級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推進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的不斷深化。
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究竟有多少?這是基本的和重要的省情,掌握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人數及就業意愿,對山東省制定城鎮化政策有重要意義。本次對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人數、失業人口的就業意愿以及居民收入情況的調查,有以下幾點發現。
第一,目前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十分有限。調查顯示,受訪的農業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而沒去工作的人僅占農業人口數的4%。而對農村閑置勞動力和農村隱性失業者(隱性失業者是指處于半工作半閑暇狀態的農民)的就業意愿調查顯示,有意愿在近期出去工作的人口僅占全部農業人口的5%。根據調查結果推算,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大約在270萬人左右,說明農村真正可轉移的勞動力數量較少。
第二,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女性偏多。此次調查顯示農村剩余勞動力中以女性為主,女性占63%,男性占37%;從年齡結構來看,18~29歲的占22%,30~39歲的占14%,40~49歲的占32%,50~59歲的占22%,60歲以上的占7%,40歲以上人口占所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比重為61%。
第三,城市中目前無業且近期有工作意愿的人數占城市人口比重為6%。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和城市中目前無業(含隱性失業)且近期有意愿工作的人數分別占農村人口的5%和城市人口的6%,差別不大,且在農村中有意愿參加工作的人口比例反而略低。
第四,山東省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1:1。從城鄉居民收入來看,城市居民的個人年平均收入為47990元,農村居民為2065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1:1;從不同性別人口的收入來看,男性個人年平均收入為47541元,女性為22940元,差別較大;從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收入來看,受訪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
第五,調查顯示,工資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山東省居民工資性收入平均為27084元,占個人總收入的76%。其次是居民的離退休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三農補貼等政策性收入,平均為4675元,占個人總收入的13%。居民的房屋、土地、車輛等租賃性收入占個人總收入的4%。居民的股票、基金、債券等財產性收入平均為783元,占個人總收入的2%。其他收入平均為1760元,占個人總收入的5%。
第六,山東省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5.72小時,超出國家法定的工作時間5.7個小時。從城鄉對比上看,城市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8.01小時,農村居民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3.37小時。從性別對比上看,男性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6.95小時,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4.05小時。我省居民工作時間相對較長,是由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類型決定的。
綜合以上調查發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有限且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意愿不高。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加快農業技術進步等多種途徑節約農業勞動力,使農村產生更多可以轉移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按照發達國家的情況,通常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要低于5%,有的國家像英國只有2%,高一點的日本也不到6%,而山東省2014年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仍占全省的30.7%。因此,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更多的人口從農業中解放出來轉移到二、三產業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是暢通就業服務渠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城市失業人口的再就業。發揮政府、中介、個人三方面的力量,暢通就業服務渠道,為農村轉移人口和城市再就業人員的就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他們的就業和創業本領。
三是積極推動農村轉移人口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水平。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居民同等的醫療、社保、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使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心理盡快融入城鎮社會,不斷提高“人”的城鎮化水平。
四是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農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帶動消費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課題主持人:李善峰;執筆人:劉愛梅、徐光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總第1501期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