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題材在電視問政節目中出現,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這樣的官員“真人秀”節目里,“秀”的成分到底有多大?讓官員大呼慚愧臉紅的電視問政節目幕后,又暗藏著怎樣的現實邏輯?(新華網,2016年4月5日)
電視問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形式就是普通民眾質問政府官員關于社會安全、食品安全、關乎民生等一系列問題,官員當場解答的電視直播節目。近年來,“電視問政”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問責形式,出現在湖南、廣東、河南、浙江、寧夏、江蘇、陜西等多個省市。
作為一種全民參與的互動節目,“電視問政”自開展以來就備受關注,已然成為群眾了解政府工作、表達對政府工作意見的一種渠道。這種新穎的問政平臺,不僅能直接讓群眾收獲“參與感”,還能調動全民監督的積極性。“電視問政”從最開始官員的“臉紅冒汗”到如今“高查處率”、“高回復率”、“高解決率”,其所取得的成效對于政府而言既是一場考驗,也是一種轉變工作作風的動力。
但是,“電視問政”從開辦以來,總是擺脫不了“作秀”的質疑。誠然,群眾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一是,查處干部又何需上電視?讓群眾看到官員洋相百出,除了徒增笑料,還會有其他收獲嗎?“電視問政”就會淪為討好群眾的一種方式;二是,“電視問政”過程也是官員學聰明的過程,提前做做功課,還是能輕松應付現場問政,節目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三是,如果節目被事先打好“招呼”或者被提前“約談”,其無非就是走走形式、走走過場,沒有較真碰硬的勇氣和魄力,“問政”豈不成為自編自導的鬧劇?
“電視問政”不同于平日辦公,既要考慮政府推進重點工作的需求,也要考慮群眾真正關注的熱點問題,二者之間需要把握一個平衡度。稍有差池,就會讓政府和群眾陷入兩難的境地。既不利于政府工作的開展,也破壞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關系。
誠然,電視問政不能代替日常性的工作,更不能把電視問政等同于日常問政,但就現階段而言,這確實是擴大公眾參與的一個有效探索。電視問政能夠巧妙地把政府行為和媒介行為結合在一起,把領導的政治主張和現代媒體結合在一起,這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實踐,一次積極的嘗試呢?政只要問的好,又何必拘泥于是在電視上問還是在屏幕背后問呢?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曲山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