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興華:構建新型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內源力探究

[ 作者:黃興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1 錄入:王惠敏 ]

農村自主性培育:構建新型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內源力探究

——基于城鄉統籌的視角

【摘 要】隨著城鄉統籌的不斷深入,城市對農村的單向度輸入引發了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變遷。建構新的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前提是必須立足農村,關注農民的需要。只有通過對農村和農民自主性這一內源力的不斷培育才能有效建構起新的農村文化生活形態。

【關鍵詞】城鄉統籌;農村文化生活形態;農民自主性

三農問題涉及農村各個領域,農民文化生活形態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近年來,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關注。筆者試圖從城鄉統籌這一視角出發,探討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重塑農村文化生活形態,以豐富學界的研究。

一、城市對農村的單向度輸入引發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嬗變

城鄉統籌事關農村發展和進步的全局,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其中應有之義。統籌城鄉文化的發展,就是要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但實際情況是,城鄉文化的統籌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城市為農村文化生活輸送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新的文化活動形式,帶動了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由于城鄉統籌目前尚偏重于以城促鄉和以城統鄉,片面強調城市對農村的單向度輸入和城市的主體性,忽視農村和農民本身的需要和創造性,反而給農村文化生活形態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使原有的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嬗變:

(一)農村文化生活的鄉土性日益弱化傳統鄉村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公共文化生活如廟會、鄉間的戲曲等,都帶有十分濃厚的鄉土特色,為農民所喜聞樂見。誠如費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樣:中國鄉下人的生活是土里土氣的。[1]城鄉統籌提出后,為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城市開始加大對于農村的單向度文化供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送文化下鄉。但文化下鄉明顯建立在城市對農村歧視的基礎之上,它背后的邏輯顯而易見:城市是先進的,而農村是落后的、是被動的、沒有自主性的。文化下鄉的大部分節目,反映的往往是充滿物欲和刺激的城市生活方式,是城里人眼里的農民生活,而非農民的現實生活。盡管送文化下鄉活動遍地開花,但人們很快就發現,這些活動很難引發農民內心的強烈共鳴,甚至強化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隔膜。因為農民真正需要的,是源自本土的、帶有鄉土味的文化生活。所以,大多數文化下鄉活動無法引起農民的強烈共鳴,缺乏長久的吸引力,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

(二)農村公共文化生活漸趨式微公共文化生活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單位(如村莊、社區、政府或民間組織)組織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動,如廟會、歌舞會、民體表演或工藝比賽等活動。[2]傳統的農村中文化信息產品如電視和電腦相對缺乏,個人文化生活如閑聊等顯得單調與無聊,人們就有了組織和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傳統的公共文化活動往往由農民自發組織,以本村的青壯年為主體,形式十分豐富,因而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參與者幾乎囊括村內的所有人,強化了村莊內部的人際交往網絡,使傳統的農村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聯合體。隨著城鄉統籌的實施,原來農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青壯年農民大部分流入城市,他們長期在外,很難再形成對村莊的強烈認同與對村莊公共事務關心。對網絡、手機等新興工具的依賴,也使得他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私人生活世界,城市生活方式的選擇使得他們在經濟和文化認同上與村莊的關聯度急劇下降,村莊的公共事務漸漸遠離了他們的世界,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的趨勢,村莊中的老弱婦孺成為公共文化生活的主體。[3]而這些人無論是從意識與能力還是從文化與需求上,更多地趨向與老朋友的聊天、聽戲、看電視、打牌等個人化的或具有圈子化色彩的生活,很難形成以村莊整體為單位的公共文化生活。

(三)消費主義文化生活觀念大行其道消費主義,是指人們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被制造出來的欲望,即人們消費的是商品的符號象征意義而非其使用價值。 [4]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物質相對匱乏,經濟自給自足,因此人們提倡勤勞節儉,堅持實用第一,反對鋪張浪費。隨著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在城市得到普及和內化,在農村人口的自由流動過程中,農村傳統的價值觀被金錢誘惑力所打碎。[5]在城鄉統籌實施的過程中,消費主義文化對農村形成了一種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誘惑。在今天的農村,通過電視上無孔不入的廣告宣傳,農民不斷被告知勤儉節約的消費觀過時了,只有站在消費時代的潮頭,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與此同時,由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這部分人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沖擊也越來越大。于是,很多農民逐漸拋棄原有的實用型生活方式,盲目追求高檔,向往名牌,在自身經濟條件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情況下,刻意模仿城市生活方式,追求過高的、毫無必要的消費。而這種消費主義文化會對農民產生嚴重的負外部性,被調動的消費欲望使得農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幅度下降。

二、建構新型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前提是農民和農村主體性的回歸

新的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構建離不開城市的介入。但城市只能作為重構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外部助力,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幫助和支持農村。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主體是農民,要實現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重構,前提在于農民和農村主體性的回歸。

1、新型農村文化生活方式的構建應立足農村經濟不發達的現實。眾所周知,城市生活方式是高消費的,當前農村文化生活形態受城市消費主義文化影響很大。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隨著家電下鄉的實施,農村出現了電視的更新換代熱潮,有的農民甚至為買自己并不需要的液晶和大屏幕而債臺高筑。但事實上,原來的純平和小電視也能滿足農民的使用需要。農村是否適合這種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呢?生活方式的選擇和經濟基礎密切相關。近年來,農民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支出的增長更快。城鄉差距正在日益拉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明顯不適合農村。新的生活方式的構建必須立足于農民收入不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現實基礎之上,通過廣泛開展適應農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文化活動。

2、新型農村文化生活方式的構建應關注農民本身的精神需要。在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村中,農民粗茶淡飯,但卻簡單快樂。而當前農村,在城市消費主義文化的殖民下,農民的生活條件在改善,但他們的主體性在逐漸消失,生活中原有的意義也在喪失,他們應該如何看待和追求人生的價值。[6]究其原因,是面對城市的各種誘惑和城鄉差距日益拉大的事實,農民已經找不到一種可以賴以抵抗的精神文化支撐而產生了心理恐慌,看不到農村的前途和希望,因而只有向城市靠攏。因此,要重建農村文化生活形態,就必須幫助農民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建立現代農村文化價值體系,使之與傳統鄉土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人的內心和諧、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等價值觀念融合,為農民提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積極向上和健康的文化,特別是為農民提供人為什么活著的根本性說法。[7]同時,為農民創造一些永恒的可以寄托生命意義的東西,比如永久的墓地,[8]幫助農民重新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讓他們在變動世界中重拾信心和力量,得到心靈的慰藉。

三、農村和農民自主性的培育是重塑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內源力

重塑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根本動力,主要在于培育農村和農民的自主性,激發農民自身的活力。而農民活力的激發,就必須植根于農村文化傳統,通過小渠道教育,依靠村民委員會和農民積極分子的努力。

(一)根植于農村小傳統文化,通過小渠道教育塑造新的農村文化生活理念人們采取的生活方式往往和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及其文化觀念密切相關。一方面,以都市生活為基礎的消費主義文化不適合農村;另一方面,過去那種過度節儉的生活方式也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

因此,新的農村文化生活理念既不是過度消費,也不是過度節儉,而必須立足于久遠的農村文化傳統,與農村的現實情況和農民本身的精神需要相結合。一種新生活理念的樹立,絕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而必須經由特定的途徑,一點一滴地滲入和內化。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真正對農民的世界觀起構建作用的應該是鄉間的戲曲、傳說,包括各種舞臺戲、民謠民歌、俚曲、故事傳說、民間宗教的各色寶卷等,也就是西方學術界所稱的小渠道教育(或非正式渠道教育)。小渠道教育雖然屬于小傳統文化范疇,但由于其覆蓋了廣大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類人群,因此,它的效果也是大渠道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無法企及的。農村的集市與廟會,一般都有搭臺唱戲的場面,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也一般有民間演出。農民從小耳聞目染,不僅看戲,而且還積極參與,充當業余演員,其他一些半戲劇性的娛樂活動,如社火和秧歌等,更屬農民群眾參與性的自娛自樂。

可見,農村的戲樂,實在是他們主要的受教途徑,還有一些民間故事、俚曲民謠等經過世相傳襲,通過長輩之口,也成為鄉村孩子們所受到的最初的教育,必然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農村的民間文化能人們不妨在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和形式創新上做文章,如改編一些舊戲曲或編寫傳唱一些新的戲曲、民謠,使之體現新的文化生活理念,并通過農民的口耳相傳,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日積月累,一點一滴自覺滲入到農民的內心深處,從而使農民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健康文化生活形態,真正建構起自身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表達自己的世俗關懷,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標,并樂于在村莊內部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利用村委會的優勢發掘農村文化人才、提供文化活動場地和培育文化氛圍

在農村文化生活形態的重構中,村委會也是農村內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委會是行政村的村民選舉產生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屬于地方自治機構,因此它是農村的一部分,其成員也都是農民。在農村中,相對于個體的農民而言,村委會及其成員享有較高的威信,在發掘人才、提供活動場地、培育文化氛圍方面更具優勢。民間往往不乏各式各樣的文化人才,村委會可以通過對本村的文化能人進行登記,并任命其擔任一些與農村文化活動相關的職務,使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地發揮作用。由于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通常教育程度都不高,其文藝技能大部分是通過自學或繼承而來,在創新性方面會有所欠缺,村委會應定期組織其進行外出培訓,更新其文化知識,避免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的重復性,保持農村文化生活的創新性。

村委會應盡量為農民的文化活動提供場所和設施。資金充足的村委會可以建造農民文化活動室,而缺乏資金的村委會,則可以幫助農民向上級申請經費,或將村委會的辦公場所統籌利用,為農民創造一個進行文化活動的空間。為了永葆農村文化生活的活力,村委會可定期組織文化活動并對從事農村文化活動的人員給予獎勵。對于參與文化活動人員的激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因為在熟人社會的農村,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民對于榮譽的認可度非常高,面子問題十分重要。一旦農民知道,從事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滿足本身的精神需求,還能使自己和家庭在村莊中有一定知名度和面子,同時還能獲得少量的物質獎勵,這無疑將在農村造成有利于開展文化生活的氛圍,極大激發農民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構起人們對于村莊生活的認同。

(三)激發農村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持文化團體的輻射力和生命力

構建新的農村文化生活形態與農村文化人才的積極性關系緊密。應保持他們的創造性,使之形成一個具有活力的團體,并在此基礎上組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認同感的文化團體或文化組織,利用團體的輻射效應,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資源,樹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提升農民對文化生活的參與度。

農村文化人才必須成為文化活動的先鋒。他們必須切實承擔起組織農村文化活動的職責,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的難度不能太高,最好是源于農民的生活、農民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要為農民輸送有價值的信息,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能人們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提升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意愿和熱情,提高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在活動中,文化人才要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注意不斷創新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以保持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農村文化團體是農民參與文化生活的平臺。農村文化人才要充當組織文化團體的主力軍。這些人應該是有空閑時間、有經濟能力、愛好文化活動、有愛心的。文化團體的基礎應該是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有共同的生活習慣和傳統風俗,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中國特殊的傳統,通常一個村莊的農民因為血緣宗族關系而結成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因此,一般來說,文化團體的規模最好以村莊為單位。文化組織的成立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通常來說,一開始就將整個村莊農民納入文化團體是相當困難的,不妨讓一部分人先組織起來,從而形成一部分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再帶動其他村民,最終實現文化組織范圍的擴大。

保持文化團體的吸引力需要依靠不斷的創新。文化能人們要集合文化團體中所有成員的力量,根據當地的特色,充分發掘當地資源,創造和開發出一些具有本土風情、當地人喜聞樂見的節目,樹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吸引外人的關注,擴大團體的影響力,提升村民文化活動的興趣。農民自己創作的特色節目可以由文化能人或者文化團體或者村委會出面,與政府或企業聯合向外推廣,一方面會產生不小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將大大增強農民自身的成就感,從而構建起農民關于自身生活意義的理解。此外,文化團體還要成為農民之間和農民與外部交流的平臺,通過這種交流,讓農民自己培育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宣傳自己,最終能將村內外的資源加以整合,創新農民文化生活的內容和形式,最終構建起農民對于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常態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青青青在线观看 | 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日韩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