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慶市部分開發新區為例
摘要:文章對重慶市開發新區中的銅梁、永川、潼南、璧山地區的部分農戶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實地調查和數據采集,并利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分析結果表明農民以及村委會的互聯網信息意識十分薄弱,信息化設備缺乏,需加大農村信息化設備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已有信息化設備的利用率,需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培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推動農村信息化服務快速發展。
關鍵詞:重慶 農業信息化 意識 現狀
2014年6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指南》的通知,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農業是我國最傳統的基礎產業,亟需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此外農業信息的互聯網化可與需求市場直接對接,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可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可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生產重點,同時,農業電商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互聯網交易平臺減少了農產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可見“互聯網+農業”潛力巨大。然而,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其農業信息化意識如何?如何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意識是實現“互聯網+農業”十分關鍵的問題,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重慶市發展新區中的銅梁、潼南、永川、璧山四個地區的部分農村居民進行實地問卷調查,試圖了解村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以及村委通過網絡宣傳農業信息的狀況,以此針對現狀問題提出對策,提高農民農業信息化意識,此研究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關于農業信息化的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農業信息化建設狀況和發展狀況,主要從硬件設施的角度研究農業信息化。近幾年關于農村信息化服務的文章主要有龍海對貴州省農村信息化服務現狀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趙意煥對我國農村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從農民的角度研究農民信息化意識的文獻較少,胡揚名對農村信息化服務隊伍建設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趙媛對我國農民/農民工信息意識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對策;岳奎對代際之間的農民的信息能力進行差異分析及提出信息化策略,魏學宏對西北地區農戶信息需求的表現進行分析研究, 成華威對新生代農民工信息素養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培養路徑。然而專門從農民的農業信息意識或素養進行研究的文獻基本沒有,亦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文章涉及的問卷調查以戶為單位,本次問卷共發放問卷250份,有效問卷245份,有效率98%,符合統計學意義。問卷調查分四個部分:一是村民的基本信息情況,包括家庭人口數,年齡段,最高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職業以及信息化設備;二是農民的農業信息關注、獲取以及農產品宣傳方式、網絡售賣意識、農業技術學習途徑等方面的信息狀況;三是村委會農業信息的宣傳以及基礎設施情況:是否具有互聯網和電腦,農業信息化平臺的有無、固定信息服務站的有無、具有的信息宣傳設備和發布農業信息途徑等;四是村民通過互聯網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情況:獲取農業信息的困難,需要政府提供的幫助。數據收集后利用SPSS 19.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農民的基本信息情況
通過統計分析,得到如下統計結果,問卷調查的農戶家庭人口數集中在4人的比例最大,占到41%,5人以上和3人的比例分別為27%和25%,家庭人口為2人的比例為7%;問卷調查中年齡段集中在40~50歲,比例占到62%,30~40年齡段比例為23%,5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14%,20~30歲人口比例為1%。總體來看40歲以上的農戶比例共接近80%,這些比例說明農村常住人口是中老年人口,符合目前農村常住人口年齡段現狀;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文化,38%的初中文化和37%的高中文化,小學文化比例9%,16%的家庭有大學文化人口。家庭年收入6000元以上比例為47%,53%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元,收入不高,所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是相當必要的;從事職業中種植業、林業、漁業、牧業共占比60%以上,其中種植業43%,林業7%,牧業3%,8%的農民從事漁業,數據說明調查對象職業以農業為主,個體經營戶的比例占21%,此部分農民具有促銷農產品的條件,若能利用互聯網信息促進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業信息互聯網化,將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縮小城鄉居民的差距。還有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數占18%。
由于農戶的信息化設備存在重復現象,此調查問卷題目設計采取的多項選擇,統計結果為:家中擁有網絡電腦、手機、固定電話、電視機的問卷數分別為74、218、109、219;個案比例分別為30%、89%、45%、90%。從此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農戶的信息化設備主要以手機和電視機為主,傳統的信息設備如電視機占的比例較大,手機普及率較高,網絡電腦設備占比少,此調查結果說明農戶難以通過電腦網絡設備獲取相關農業信息,但手機占比大,以此可說明村民有一定條件通過手機這種途徑獲取相關農業信息。
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現狀
通過對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的調查統計,結果為:是否關注農產品行情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比例分別為42%、58%;是否撥打過農業咨詢熱線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比例分別為13%、87%;是否使用過農業信息化平臺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分別為22%、78%;是否建立產品信息網站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分別為4%、96%;是否想網絡售賣農產品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比例分別為:16%、84%,是否會網絡售賣農產品選擇“是”或者“否”的問卷數比例分別為4%、96%。從這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對農產品行情沒有關注;絕大部分村民未撥打過農業咨詢熱線、未使用過農業信息平臺,沒有意識建立農產品信息網站,通過網絡售賣農產品的意識也十分薄弱,基本不會也不想通過網絡售賣農產品,即使有想過網絡售賣的村民,在問及會不會網絡售賣農產品的時候也選擇不愿意,由此看出村民的互聯網信息意識相當缺乏,這對現代化農業的推進是具有阻礙作用。
村民學習農業技術和宣傳農產品的途徑存在多種途徑,學習農業技術的途徑選擇“有線廣播”、“電視”、“手機”、“親朋好友”、“網絡”、“政府組織”、“圖書報刊雜志”、“專技人員培訓”的問卷數分別為:120、203、157、113、69、61、13、12 ;個案百分比分別為:49%、83%、 64%、46%、28%、25%、5%、5%。宣傳農產品的途徑選擇“網絡平臺”、“信息服務站”、“朋友宣傳”、“政府幫助”、“其他方式”的問卷數分別為:13、20、161、83、46,個案百分比分別為:5%、8%、67%、35%、19%。村民選擇選項存在重復選擇,統計結果選取的個案百分比,選擇某答案的個數除以總的個數乘以100%,從統計結果可以得出大多數村民都選擇了電視機作為學習途徑,其次為廣播、手機,親朋好友也是約過半的人選擇,其他的方式選擇較少,農產品的宣傳途徑也是以親朋宣傳為主,政府對農產品的宣傳也起輔助作用,從此數據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村民對網絡的利用率不高,少數村民在學習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宣傳的途徑中選擇了網絡宣傳,在互聯網時代,在受調查的廣大農村地區,村民采取傳統的宣傳方式和學習方式對待農業,這很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化情況
通過對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化情況調查統計結果中村委會是否具有互聯網和電腦90%的問卷選擇有,7%的問卷選擇無,3%的問卷選擇正在建設中,農業信息化平臺選擇有、無、正在建設中的問卷數百分比分別為29%、71%、0%;固定信息服務站選擇有、無、建設中的問卷數百分比分別為25%、47%、28%。從數據中可得出90%的村委具有網絡化設備,說明村委會具有信息化網絡化辦公的條件。但相應的農業信息平臺71.4%的村委會都存在空缺,固定的信息服務站也不存在,不過有一部分正在建設中,有小部分已經存在,此統計說明農業方面的信息平臺村委未引起重視,村委會的農業信息意識同樣薄弱,并未起到帶頭作用,未引導農民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這也是此次調查的農民農業信息意識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村委會的信息化設備情況調查結果為:分別選擇“廣播”、“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報刊亭”、“其他”的問卷數分別為:243、76、7、112、29;個案百分比分別為:99%、31%、3%、46%、12%。對村委會發布農業信息的途徑調查結果為:選擇“廣播”、“網絡平臺”、“現場開會”、“其他途徑”的問卷數分別為:222、11、214、37,個案百分比分別為:91%、5%、87%、15%。此部分調查為多項選擇。村委會的公共信息化設備以廣播和報刊亭為主,服務村民的閱覽室少,電子閱覽室更是缺乏,農業信息的發布也是通過廣播和口頭傳播的形式,利用網絡途徑傳播占比很少,說明村委會利用互聯網宣傳農業信息的引導作用較小。
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情況
通過對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情況調查統計結果為:獲取農業信息的困難選擇“沒有基礎設施”、“有設備不會使用”、“不知道獲取哪些信息”的問卷數分別為:137、141、157,個案百分比分別為:56%、58%、64%,需要政府提供的幫助中選擇“建好基礎設施”、“獲取信息途徑的培訓”、“政策的支持”、“宣傳信息的重要性”、“其他”的問卷數分別為:141、145、117、63、14,個案百分比分別為:58%、59%、48%、26%、6%,此部分問卷采用多項選擇的方式調查,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村民缺乏利用信息化設備設施獲取農業信息的培訓,還處在傳統農業的階段,憑借傳統經驗耕種,對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問到需要政府提供什么幫助的時候,58%的村民選擇“建設基礎設施”,59%的村民選擇“獲取信息途徑的培訓”,48%的村民希望獲取“政策的支持”來獲取農業信息,可看出99%的村民是有意愿獲取農業信息,希望當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外界幫助,獲取農業信息,提高農產品產量。
農民農業信息化意識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建議
第一,五成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農業信息化設備缺乏,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信號覆蓋率。
從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5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只有30%的農戶具有網絡電腦,農業信息化設備嚴重不足,即使村民手機使用率較高,但利用手機網絡獲取農業信息的方式村民也大多不會。從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村民有農業信息的需求,但獲取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由于農業信息化素養和技能低,電腦在農村普及率低等軟硬件條件的限制,使村民獲取信息的途徑基于傳統方式,從另一個側面也可看出,農民具有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的條件,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即可了解各種農業信息,所以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對村民的培訓和增加村民再學習的途徑可提高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其次只有經濟水平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提高,村民才有可能購買網絡設備,只有農村網絡覆蓋率提高,信息化設備建設完善,村民才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農業信息。所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信號覆蓋率是基礎。
第二,村民農業信息意識十分薄弱,獲取農業信息的途徑基于傳統方式,需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農村的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構建功能強大、信息全面的農村信息化平臺,還需要提升村民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及技能,兩者缺一不可,一個是硬工程,一個是軟工程,只有兩個工程建設好了,農村信息化建設才真正達到目的,在互聯網時代,但村民并沒有通過互聯網獲益的意識,其還處在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中,處于相當被動的狀態,通過別人的信息傳播方式獲取信息,未形成主動的獲取信息的狀態,對農業信息的關注度不高,通過網絡信息宣傳農產品,獲取有利農業信息的意識也不強,村民相當被動,農業信息化意識嚴重不足。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初高中,說明村民是有一定條件學習互聯網知識的,但村民接觸信息化設備的機會較少,通過自學掌握信息化設備的使用難以實現,所以對于信息化設備完善的村落,需要村委以及政府部門加強引導、培訓、宣傳。針對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十分薄弱這種狀態,針對農民獲取信息的被動狀態,相關農業部門需要在農村宣傳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工作和培訓工作。
第三,村委會信息化設施建設不足,宣傳農業信息基于傳統方式,加強對村委會干部的培訓以及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工作。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村委會有網絡電腦設備,但與農業信息相關的服務平臺占比非常小,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宣傳方式也處在口頭傳達的階段,村委會基于形式,并未充分利用網絡電腦,也未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不夠,在信息化時代,提高村民的信息化能力對現代農村農業發展都有巨大的幫助,村委會應起帶頭作用,意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針對不同條件的農村地區,需要村委會向上級政府部門反應具體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傳播平臺,將各項涉農政策傳達給農民,將農業信息通過信息化手段進村入戶,促進農民對農業信息的有效吸收,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信息化程度,推進農村市場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綜上所述,重慶市部分開發新區的農民農業信息化意識十分薄弱,獲取農業信息方式落后,并未跟上時代潮流,在“互聯網+”的時代,農民的思想觀念急需改變,此需要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及農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農業部門以及個別大型農業企業需加大農業信息化設備建設的投入,提高已有信息化設備的利用率,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利用農業智慧化設備提高農業產量,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為農民提供基礎條件;此外還需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培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推動農村信息化服務快速發展,實現重慶市各方面信息真正進村入戶。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城鄉一體化下的重慶農村智慧化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SKS02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